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促进个性形成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促进个性形成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会在推动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劳动者实现个性化发展。(二)个性化发展效应从哲学视角出发,人的个性表达了一个人的既成结果,也表达了某种变化的状态。劳动者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促进个性形成

个性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具体反映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张焕庭,1991)[110],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的第三个形态,是劳动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独特品质。职业培训面向每一个人,最终结果也表征于每一个人的身上。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会在推动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劳动者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个性化职业效应

早在1909年,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rank Parsons)就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111],认为明智的职业选择要考虑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明智思考三个因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兴趣、志向及其原因,了解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利弊、报酬以及晋升机会,实现人职匹配。20世纪50年代后,以马斯洛(Maslow A.H.)、罗杰斯(Rogers C.R.)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进一步阐释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从依赖到独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的倾向,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112]。“职业生涯理论”将劳动者职业发展的过程分为成长、试探、建立、保持与衰退5个阶段,认为劳动者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史梅等,2009)[113],认为职业培训应贯穿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个性化职业效应表现为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既能做到人尽其才,也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在人尽其才方面,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使劳动者在接受义务教育获得发展的基础素质之后,伴随职业生涯发展,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价值观、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及社会需要,选择某个职业(专业),使劳动者在某一方面形成个人专业特长,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职业人。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及时为劳动者提供各方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帮助劳动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就业环境,确立就业范围和要求,处理好个人职业需求与社会职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变化,满足劳动者个人自我张扬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个性化发展效应

哲学视角出发,人的个性表达了一个人的既成结果,也表达了某种变化的状态。劳动者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化发展效应指职业培训具有让劳动者发展更加适应个体兴趣、爱好、特长及愿望的功能,是在“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个人“自由充分的发展”。劳动者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挖掘劳动者身上的潜在能力,发挥劳动者的创新创造能力。

普通教育采取规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注重人才的个性发展。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培训多由劳动者自主选择,本身就活化了个人意愿,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实现劳动者的个性发展。劳动者通过参加职业培训,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我,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职业培训机构会充分尊重劳动者的个性差异,使劳动者在接受培训过程中收获乐趣、找到动力,实现其个性特征与学习成就的高度统一。此外,由于职业培训形式多样,参训者技术技能水平不同,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一,劳动者通过实现终身学习,可逐步形成多维、立体式思维习惯,激发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进而确定出一条最能充分发挥其个人创造力和个性才能的职业发展之路,在个人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注释】

[1]连进军:《英国终身教育的最新发展》,《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6期,第1~4页。

[2]张江河:《论利益效用与政治效应》,《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55~61页。

[3]冯政、孙坚:《我国职业培训发展》,《中国就业》2009年第10期,第6~7页。

[4]丁文锋:《经济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1期,第44~49页。

[5]邵会婷、闫志利:《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范式转型》,《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7期,第17~20页。

[6]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12,No.2,2005,pp.78-104.

[7]Wessner C.W.,Wolff A.(eds):Rising to the Challenges:US Innovation Policy for Global Economy,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2012.

[8]O'Sullivan E.Andreoni A.,López-Gómez C.,et al:What is New in the New Industrial Policy?A Manufacturing Systems Perspectiv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Vo1.29,No.2,2013,pp.432-462.

[9]黄永春、郑江淮:《中国“去工业化”与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3期,第7~9页。

[10]李景海、林仲豪:《世界政治经济演变、新产业政策与中国制造业的升级策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3期,第105~121页。

[11]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浙江日报》2008年3月17日第3版。

[12]Sen Amartya K.: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verty:A Reply to Professor Peter Townsend,Oxford Economic Paper,No.4,1985,pp.669-676.

[13]Chamber R.:Poverty and Livelihood:Whose Reality Counts?,Economic Review,No.2,1995,pp.357-387.

[14]黄颙:《新形势下关于加强企业青年员工政治觉悟的思考》,《全国商情》2014年第14期,第22~23页。

[15]注:KSAIBs分别为Knowledge(知识)、Skills(技能)、Abilities(能力)、Intervening Variables(中介变量)、Behavior(行为)的首字母,用以表达个体人力资本存量。

[16]扶蓉:《论新时期国企职工职业道德教育》,《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20期,第88~89页。

[17]桑玉成:《论政府管理的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57~64页。

[18]胡鞍钢、杨竺松、鄢一龙:《就业发展“十三五”思路及目标——构建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型社会》,《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6页。

[19]胡鞍钢、杨竺松、鄢一龙:《就业发展“十三五”思路及目标——构建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型社会》,《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6页。

[2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未来10年展望》,《经济导刊》2015年第7期,第12页。

[21]胡鞍钢、杨竺松、鄢一龙:《就业发展“十三五”思路及目标——构建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型社会》,《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6页。

[22]《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人民日报》2016年9月6日第4版。

[2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_11.htm.)。

[2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_11.htm.)。

[25]王文兵、王维国:《论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71~73页。

[26]张德:《企业文化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36页。

[27]扶蓉:《论新时期国企职工职业道德教育》,《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20期,第88~89页。

[28]董显辉:《职业文化的内涵解读》,《职教通讯》2011年第15期,第5~8页。

[29]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5~6页,第13页。

[30]庞桂美:《闲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21页。

[31]李晓华、牛笑风:《区域文化承载下的职业价值观更新——宁波高职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探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6~20页。

[32]张超中、武夷山:《创新文化与中国文化创新》,《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0期,第63~85页。

[33]张超中、武夷山:《创新文化与中国文化创新》,《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0期,第63~85页。

[3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6月16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241~242页。

[36]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版,第12页。

[37]Mincer J.:The Produc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Lifecycle of Earnings:Variations on a Theme,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Vol.15,No.1,1997,pp.26~47.

[38]Dolton P.J.,Makepeace G.H.,Treble J.G.: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Training of Young People in Britain//Lynch L.:Training and the Private Sector: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12.

[39]Dolton P.J.,Makepeace G.H.,Treble J.G.:The Wage Effect of YTS:Evidence from YCS,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41,No.4,1994a,pp.444-453.

[40]O'Higgins N.YTS,Employment,and Sample Selection Bias,Oxford Economic Papers,Vol.46,No.4,1994,pp.605-628.

[41]Björklund A.Evaluations of Swedish Labor Market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Vol.15,No.5,1994,pp.16-31.

[42]Torp H.,Raaum O.,Heraes E.,et al.The First Norwegian Experiment//Jensen K.Masden P.:Measuring Labor Market Measures.Copenhagen:Ministry of Labor,1993,p.227.

[43]Payne J.,Lissenburg S.,White M.:Employ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Action:An Evaluation by the Matched Comparison Method,London:Policy Studies Institute,1996,p.149.

[44]Green F.,Hoskins M.,Montgomery S.:The Effects of Company Training,Further Education and the Youth Training Scheme on the Earnings of Young Employee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58,No.3,1996,pp.469-488.

[45]周逸先、崔玉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4期:第60~67页。

[46]张艳华、李秉龙:《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6期,第9~16页。

[47]任国强、薛守刚:《农户人力资本对农户就业选择与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1期,第86~89页。

[48]杨玉梅、曾湘泉:《农民工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基于河南省阳光工程培训效果的实证研究》,《中国劳动经济学》2011年第1期,第83~110页。

[49]武娜:《农民工培训的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6年。

[50]Dickinson K.P.,Johnson T.R.,West R.W.: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ETA Programs on Participant's Earning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21,No.1,1986,pp.64-91.

[51]Acemoglu D.,Pischke J.S.:The Structure of Wages and Investment in General Train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7,No.3,1999b,pp.539-572.

[52]张世伟、王广慧:《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1期,第34~38页。

[53]吉利:《职业教育经济效能评价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版,第122页。(www.xing528.com)

[54]赵海:《教育和培训哪个更重要——对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期,第40~45页。

[55]屈小博:《培训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收益贡献的净效应——基于平均处理效应的估计》,《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8期,第55~64页。

[56]武娜:《农民工培训的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6年。

[57]萧今:《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6期,第36~39页。

[58]张俊亮:《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椒江地区为例》,《职业》2009年第32期,第71~72页。

[59]毛蔚:《论企业培训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新经济》2015年第1期,第51~53页。

[60]雷洪涛:《浅析施工企业培训的经济功能》,《经济师》2014年第4期,第230~232页。

[61]Ernst B.Hass:Beyond the Nation-State: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409.

[62]Anselin I.,Varga A.,Acs Z.:Local Geographic Spillover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No.42,1997,pp.422-448.

[63]Heclo H.:Issue Networks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King A.(ed.).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78,p.63.

[64]Stigler G.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ience,No.2,1974,pp.3-21.

[65]Mulligan B.C.,Salai M.X.:Measuring Aggregate Human Capital.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M.A.),Working Paper,No.5016,1995,p.46.

[66]顾佳峰:《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徙的空间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6期,第35~40页。

[67]闫志利、刘燕:《面向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体系的构建——基于培训效应理论的阐释》,《湖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16~121页。

[68]翟帆:《教育部公布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16日第2版。

[69]郑爱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价值感知驱动因素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5期,第73~79页。

[7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16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71]闫志利、王伟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教资源整合:内容、模式与路径》,《职教论坛》2015年第4期,第55~60页。

[7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5日(http://news 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73]王海涛:《欧洲知识化进程中的成人教育行动计划——格兰特威格计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4]李晓强:《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欧盟教育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5]李晓强:《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欧盟教育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6]李晓强:《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欧盟教育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7]贾海洋、陈明昆:《欧盟促进成人学习政策国内研究文献综述》,《成人教育》2014年第7期,第37~41页。

[78]李晓慧:《社会的知识化与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学术界》2009年第1期,第203~207页。

[79]孙磊:《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多重社会功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4期,第9~12页。

[80]林学俊:《试论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及其与信息化战略的关系》,《探求》2005年第2期,第30~31页。

[81]文新:《中国电商销售额远高于美国,电商发展的四大趋势解读》,2016年6月24日(http://www.ocn.com.cn/shangye/201606/elgfo24144323.shtml.)。

[82]刘颂:《互联网+时代的培训评估工作探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年第15期,第47~48页。

[83]牛士华、安春生、赵建:《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第12期,第16~17页。

[84]黄锡富:《为什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南宁日报》2013年12月10日第3版。

[85]黄锡富:《为什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南宁日报》2013年12月10日第3版。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2页。

[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4页。

[88]黄玥:《习近平知识分子推心置腹》,2016年4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28946854.htm.)。

[89]潘菽、荆其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版,第275页。

[90]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124页。

[9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122页。

[92]张振元:《技能分类若干问题新探》,《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8期,第5~6页。

[93]张振元:《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9期,第5~9页。

[94]黄炳超:《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要素、特征及构建途径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年第8期,第8~12页。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97页。

[96]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7]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162页。

[98]胡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及其意义》,《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增刊,第218~219页。

[99]于立影、赵希男:基于行为能力培训的组织人才战略管理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15年第4期,第38~43页。

[100]孙永兴:《在员工培训中加强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邮政研究》2012年第6期,第32~33页。

[101]王文慧:《狠抓教育培训强化思想提升职业素养》,《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年第8期,第104~105页。

[102]吴菊萍:《以教育培训细节关注员工素质提升,促进教育培训训管一致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管理科技》2016年第2期,第29页。

[103]杜红芳:《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及实现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2期,第79~80页。

[104]张燕:《思想政治教育对转变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作用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3期,第136~139页。

[105]张琳、段鸿斌:《课外活动素质教育》,《信阳农专学报》1998年第2期,第59~60页。

[106]陈厚蕻:《基于改善“员工沉默”行为的培训策略》,《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第7期,第38~39页。

[107]胡燕:《基础安全培训对降低“三违”行为的重要作用》,《安全》2014年第3期,第47~50页。

[108]项诚、贾相平、黄季焜等:《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氮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9期,第4~10页。

[109]何文韬、郭晓丹:《创业培训、主观情绪与创业意向—行为转化》,《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6期,第137~144页。

[110]张焕庭:《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33~34页。

[111]Nugent F.A.:《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fession of counseling,Columbus:Merrill,1990,pp.27-28.

[112]夏洛特·布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陈宝恺译,华夏出版社1990版,第120页。

[113]史梅、王亭:《试论个性化职业指导》,《职教论坛》2009年第32期,第77~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