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是一门通过人工艺术构思,对自然山水进行浓缩凝练的艺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咫尺之地再现出清幽秀丽的自然真山水之美,这就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的园林美学思想。这种“真”境界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园艺家对自然山水规律性的充分把握与巧妙运用。明代万历后期以来,造园匠师们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崇尚自然之天然情趣,以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园林意境,从而体现出园林自然质朴,不雕不凿的美感。
晚明江南两位杰出的造园匠师——张南垣、计成开创了文人园林的新篇章。这一时期,山石景、池水景、建筑景和植物景营造在造园理念和构建技法上都发生了剧烈转变。造园匠师们不再关注奇峰怪石,而是转入到对整体假山形态、尤其是对诗画意境的追求。张南垣最为出名的叠山技法,是以土山为主,再“错之以石”,“强调截溪断谷,再现大自然中人们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山根山脚”[24]。计成撰写造园专著《园冶》,在“掇山”一章中深入剖析新型叠山的画意宗旨和方法要领,并在常州吴玄所建的“东第园”内,“掇石而高”、“搜土而下”、追求“宛若画意”,成为其叠山理论的实践应用。这种模仿文人画风的叠山风格和理水方式,深受董其昌、陈继儒为首的明末大批名士的赞许和推崇,新的造园思想和鉴赏风潮广为流传。园林中方池趋向减少,而自由式“曲”的形态逐渐推广、并得到更自然化地处理,成为当时乃至当今园林理水的主流方式。抨击华丽风格的文人们,在园林中钟情于营造朴素的建筑形态,明代文士邹迪光在《愚公谷乘》中说,“岭北有楼,凡三楹,覆以茅茨”,即楼顶要以茅草饰之;又如祁彪佳的《愚山注》中也强调建筑材料要用未加工的初始形态,即“斫松茸茅,不加雕垩”。植物往往成为与山、石、水相呼应的配景,如计成在《园冶》中描述:“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充分利用“乔木参天”的植物条件,营造荫蔽幽深的园林境界,并且同假山叠石一起形成“宛若画意”的效果。可见,山水营造、花木配置和景观构筑都是江南文人园林中对自然景物一种具有文心匠意的演绎,集中体现文人士流对自然的依恋之情。(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