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震亨《长物志》造园:探究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

文震亨《长物志》造园:探究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心学思潮以及其他思想的汹涌,催动着社会个性的解放。“心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人的心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之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王阳明的“心学”旨在摒除人们心中不符合封建道德观念的“物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因此,“禅学”思想大有倾向学术和艺术之势。

文震亨《长物志》造园:探究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

明朝中后叶,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阶级矛盾也不断激化,同时也出现思想危机,旧有的理学教条已不可能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危机。王阳明心学思潮以及其他思想的汹涌,催动着社会个性的解放。

王阳明(1427—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亲历官场的黑暗混沌,痛恨统治阶级的道德沦丧,于是在批评朱熹客观唯心论的基础上,结合其一生的政治实践经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心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人的心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之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为了阐明这一观点,王阳明竭力夸大人类思维的能动作用,把客观事物存在归因于人类主观直觉作用的结果。与这种主观唯心论相联系,王阳明又提倡“致良知”学说,即认为人们的各种道德知识、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也是天赋异禀。换言之,“心”是知识、才能和伦理道德的本源。他还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即改正心中的私欲杂念,发扬善心,使“良知”不受“昏蔽”[13]。王阳明的“心学”旨在摒除人们心中不符合封建道德观念的“物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面对政治腐败、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局势,士人们深感无能为力,只好抛弃对身外之物的追求,反求于内心的安宁,隐逸遁世以求得心灵的解脱和慰藉,在园林的寄寓上也深深地流露着一种“心学”精神,表现出身处园林而“心外无物”的一面。(www.xing528.com)

随后在江南地区,“禅学”愈盛。一时之间出现了好几个大师,最引人注目的是莲池株宏(1535—1615)、紫柏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和藕益智旭(1599—1655)。这四位高僧采取兼收包容的态度,德清注解《道德经》,阐明《庄子》意趣,对儒教的《春秋》、《大学》都有解说,智旭的《四书藕益解》、《周易禅解》更是三教融通的著作[14],他们的思想主张和传教实践推动了禅学在晚明的风行。晚明高僧的社交面也十分广阔,尤其与士大夫中的文化名流更是交往甚密,观点多有契合。因此,“禅学”思想大有倾向学术和艺术之势。在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论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晚明文人学士融汇三教、援禅入儒已成为当时的风气。大量的山人、名士隐士随之而生,“有明中叶以后,山人墨客标榜成风,稍能书画诗文者,下则厕食客之班,上则饰隐君之号,皆士大夫以为利,士大夫办借以为名”[15]。面对黑暗的政治环境,士人们与其碌碌沉浮,不如隐遁逃世。而在晚明江南地区盛行一时的私家园林,实际上就是晚明士人参禅避世,独善其身的世外桃源。在文人园林的建筑景观设计中,都可以看到禅学清静无为的心念对晚明士人的影响,士大夫通过品鉴赏玩来传达参悟禅学的心灵体验。对于晚明士人而言,参禅并不仅仅是一种虔诚膜拜,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排解情绪、抒发情怀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