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韬略:流民帅的关键作用

魏晋南北朝韬略:流民帅的关键作用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除祖约及郗鉴本人外,力量比较强大的流民帅还有苏峻、刘遐。唯独郗鉴既具有流民帅的经历和身份,又不乏儒士风范,所以成为朝廷联络流民帅的关键人物。郗鉴建议明帝下令让苏峻、刘遐等流民帅入援京师,解决了东晋朝廷面临的最大难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郗鉴为明帝筹划利用流民帅武装对抗王敦,缓和了朝廷与门阀士族的关系,增强了朝廷军力,从而为第二次平叛战争奠定了胜利基础。

魏晋南北朝韬略:流民帅的关键作用

东晋初创,除晋元帝司马睿外,还有四个宗王过江,号称“五马渡江”。与西晋相比,宗室微弱,势力有限。因此,东晋政权的维系,不得不委仗于少数权臣。琅玡王氏王导、王敦兄弟因为辅佐元帝成就帝业,首先取得了当轴主政的地位。特别是王敦在荆、湘诸州相继讨平华轶、杜弢、王机、杜曾等不听命于司马睿的势力,功勋卓著,手握重兵,造成了凭陵晋室的形势。

元帝为伸张皇权,起用刘隗、刁协等人,试图组建皇帝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推行排抑豪强的“刻碎之政”,激起了门阀士族的普遍不满。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刘隗、刁协及“清君侧”为名,从武昌(今湖北鄂州)发兵,顺流东下建康,击破朝廷诸军,攻入石头城,处分朝政;元帝忧愤病死。王敦随后返回武昌,遥制朝政。明帝嗣位后,王敦准备再次起兵,于是移镇姑孰,有另立东海王司马冲的图谋。

晋明帝司马绍年幼聪慧,成年后被立为皇太子,颇具文武才略,深受朝臣钦敬。王敦初次起兵攻入建康后,因顾忌皇太子神武明略,曾打算诬陷他不孝而加以废黜,结果被群臣阻止。明帝即位后,一面修明朝政,一面暗中防备王敦。不过,明帝要抗衡王敦,还面临着一个最严峻的现实问题,即朝廷掌握的军力严重不足。

东晋初年,军队大体掌握在拥兵强藩手中,除王敦外,还有陶侃、祖约等人。明帝时陶侃已被王敦遣镇广州,未能参与荆、扬事态。祖约驻屯寿春,继续统领其兄祖逖留下的军队。但祖约与朝廷也有矛盾,用祖约豫州之师对抗王敦,不太实际。除了这几处强藩外,东晋军队既寡弱又缺乏粮廪。王敦第一次起兵之前,元帝为了充实朝廷军力,发诏“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即将原属“良人”身份、流落扬州后依附于大族豪强的中原流民重新赦免为良人,然后征发入伍。被征发的流民,一万人配刘隗镇淮阴,一万人配戴若思镇合肥,托词“备胡”,实际上用来防备王敦。然而,上述做法损害了大族豪强的利益,成为王敦起兵的口实,也成为门阀士族大多支持王敦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况且,被强行征发的流民并不能立即形成力量,当刘隗、戴若思之兵还救京师时,一战即溃,使王敦得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建康。

总之,晋明帝要组织军队抗衡王敦,避免被王氏废黜的命运,只有改弦更张,另辟蹊径。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郗鉴成为明帝倚重的谋臣。

郗鉴,兖州高平人,出自一个儒学世家。年轻时博览经籍,以儒雅著名。洛阳陷落后,寇难蜂起,同乡千余家共推郗鉴为主,率避难于鲁郡之峄山。元帝初镇江东,以中央府的名义,拜郗鉴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即峄山,在今山东邹城境内)。郗鉴抚集百姓,抵御寇侵,三年中众至数万。元帝加拜郗鉴为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郗鉴率众南来时,明帝刚刚即位,面对王敦专制、内外危逼的情形,明帝信重郗鉴,任命他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王敦顾忌郗鉴这支不受自己调遣的部队,上表给明帝,建议调郗鉴到建康任尚书令。郗鉴道经姑孰时,与王敦相见,在言辞交锋中,不卑不亢,表达了誓死捍卫朝廷的决心。王敦大怒,将其扣留,后来顾忌郗鉴名重,被迫放行。郗鉴回到朝中,于是坚决与明帝密谋诛除王敦。

郗鉴替明帝谋划的内容,就是利用江北流民武装对抗王敦。当时,除祖约及郗鉴本人外,力量比较强大的流民帅还有苏峻、刘遐。苏峻为奋威将军、临淮内史,屯盱眙;刘遐为北中郎将、兖州刺史,屯泗口。流民帅大都有在北方抗击胡族的经历,所领部众久习战阵,勇猛骁锐,极具战斗力。然而,流民帅往往在文化素养、举止志趣方面与当朝士族格格不入,加之久在疆场,手握强兵,又深为朝廷所忌惮。唯独郗鉴既具有流民帅的经历和身份,又不乏儒士风范,所以成为朝廷联络流民帅的关键人物。郗鉴建议明帝下令让苏峻、刘遐等流民帅入援京师,解决了东晋朝廷面临的最大难题。(www.xing528.com)

太宁二年(324)六月,王敦再次举兵内向。明帝以王导为大都督、假节,领扬州刺史;以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守石头;以应詹为护军将军、假节、督朱雀桥南诸军事;以郗鉴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以庾亮领左卫将军,以卞壶行中军将军。聚集了朝中主要重臣,摆出一副与王敦决战的阵势。同时,征召平北将军、徐州刺史王邃,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北中郎将、兖州刺史刘遐,奋武将军、临淮太守苏峻,奋威将军、广陵太守陶瞻等还卫京师。

王敦第二次举兵,意在废置天子,甚而取司马氏而代之,一家独大,这势必打破各大家族共维时艰的格局,从而激起了诸家门阀士族的一致反对。东晋朝廷军队得到苏峻、刘遐等流民武装的强有力支援,军力也远非前番可比。两军交战,叛军频频受挫。王敦正身患重病,愁困而死,余部不久被朝廷军队分别击破。

东晋初年发生的两次王敦之叛,是门阀政治中皇权与门阀士族势力激剧对抗冲突的产物。这是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下,由东晋皇帝与当权门阀士族王氏为直接对立双方而展开的斗争,当时的各种主要政治势力都卷了进去,因而成为当时政局的枢纽和焦点。

就东晋朝廷而言,它所面对的不仅是王敦的强大军队,还有门阀士族的政治取向。元帝所采取的征发“僮客”入伍政策是导致第一次平叛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郗鉴为明帝筹划利用流民帅武装对抗王敦,缓和了朝廷与门阀士族的关系,增强了朝廷军力,从而为第二次平叛战争奠定了胜利基础。

不过,苏峻、祖约等流民帅仗恃平叛之功,拥兵自重,不受朝廷征调,甚至激而生变,反噬朝廷,酿成后来历时一年之久的“苏峻、祖约之乱”,一度给东晋朝廷造成巨大威胁。这是后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