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隆中对》:魏晋南北朝韬略简介

《隆中对》:魏晋南北朝韬略简介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分析时局的一番话。刘备能与诸葛亮相会隆中,与他们各自的遭遇和志向密不可分。在其时大乱之中相对安宁的荆州,实际上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诸葛亮为其诚恳所打动,说出一番话来,这便是名震千古的《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实际为诸葛亮对时局的剖析。对于《隆中对》的真实性,也有不少学者怀疑。

《隆中对》:魏晋南北朝韬略简介

众所周知,《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分析时局的一番话。刘备能与诸葛亮相会隆中,与他们各自的遭遇和志向密不可分。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汉末时,属于皇族的刘姓人物已达十万,如果不是近几代皇帝的直属后代,虽头顶皇族光环,大多与平民无异。刘备早年以贩鞋为生,但胸怀大志,自强不息。他参加汉末镇压黄巾起义活动,逐渐发迹。他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最后投奔刘表。他的军队屡散屡合,地盘时得时失,因谋略不逮,只好退出中原军阀的角逐。刘表让他驻扎新野,既为防他,也为利用他看守荆州北方门户。刘备在新野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认为缺少智谋之士是失败的关键所在。

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当董卓进据洛阳之时,其叔诸葛玄赴荆州任职,当时还是个少年的诸葛亮随叔父前往。时值天下大乱,诸葛玄未能就职便在一年后去世,诸葛亮只得在隆中“躬耕垄亩”,过着寄人篱下的艰辛生活,但他喜好读书,爱观察、思考天下大事。建安年间,曹操逐步平定北方,孙策孙权兄弟夺得江东。诸葛亮也成长为一个胸有大志的青年。

曹操基本控制北方后,开始准备解决长期使其如芒在背的荆州。而孙权继兄执掌江东大政后,也将夺取荆州作为保障江东的重要步骤。在其时大乱之中相对安宁的荆州,实际上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当时荆州牧刘表原本是个大名士,他手握十万精兵,又有充足的财力支撑,却只图保境安民,热衷于招徕饱学之士,阐释儒家经典新义,使荆州治所所在的襄阳,一时间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诸葛亮对局势了然于胸,但他并无雄厚的家世背景可以依托,也无名师加以提携,虽慢慢获得了一些士人的好评,却难跻身于荆州上流圈子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也在积极寻求良主,使自己能够脱颖而出。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形势下,主择臣,臣亦择主。刘备与诸葛亮的结合,一因刘备有大志,虽屡遭挫败仍发奋不息;二因刘备较善用人,在当时帝室后代中是最杰出的。汉末纷争,刘姓虽已失去往日威力,而传统影响仍深入人心,所以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能以一支弱旅东征西讨、削平众多割据者,雄踞北方。诸葛亮当时年少无名,难以发迹。刘表、刘璋虽皆为宗室后裔,但才能平庸,自家难保。刘备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他又礼贤下士,所以博得诸葛亮的青睐。(www.xing528.com)

刘备到达荆州后,颍川人徐庶最先投靠他,刘备因缺少智谋之士而屡遭挫败,有了徐庶后情况改观很大。但徐庶执意北返,转而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誉亮为“卧龙”。刘备遂“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刘备屏退随从,与诸葛亮密谈,表示自己虽屡遭挫折,迄无立身之地,但仍怀复兴汉室之雄心,“欲申大义于天下”。他请求诸葛亮指点迷津。诸葛亮为其诚恳所打动,说出一番话来,这便是名震千古的《隆中对》: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卷三十五)

《隆中对》实际为诸葛亮对时局的剖析。刘备在北方屡遭败挫,显然不是曹操的对手,也正因在北方立足不住,又志在独树一帜,所以他才南投刘表,寻找时机。孙权虽然新立,但其父兄创下的基业已较稳固,牢据江东。孙权善用人,能得文武大臣拥戴,智谋之士甚多,这些都是刘备无法比拟的,也不可能去夺取他的地盘。孙氏割据江东,在人心思统一安宁的大背景下,刘备想攻取并不名正言顺,倒是可以与之联合,共同对抗曹操。刘表虑不及远,其子刘琦、刘琮都才能平平,显然不是曹操、孙权的对手。刘备可以趁机夺取,获得立足之地,并寻机夺得益州。若能夺取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利用地理优势,安顿内部,等北方有机可乘之时,便东西齐举,两路北伐,夺取中原。诸葛亮尤其强调刘备要充分利用“帝室之胄”这一身份,使自己实质上的割据活动,获得道义上的制高点,从而将曹操树立成天下之敌。

对于《隆中对》的真实性,也有不少学者怀疑。两人密谈,何人记录?这样严整有序的文字,显然不是当时原始记录,只能是诸葛亮后来执掌蜀汉大政时形成的文件记录,但它多少反映了两人密谈的基本内容。当然,这个“名对”也有其不足之处:在当时情况下,刘备如何夺取荆州与益州?刘备要夺取荆州,又要与立志夺取荆州的孙权联合,如何实现?这实际上为孙、刘二方后来争夺荆州埋下了伏笔。但总的来说,刘备要获得一块稳定的地盘,获得民心支持,必须将曹操树为公敌,以孙权为盟友,则是后来蜀汉政权一以贯之国策。至于筹谋之始,含有主观愿望、理想化的成分,则在所难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