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密度发展与建筑实验:课程设计任务书

高密度发展与建筑实验:课程设计任务书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设计的项目用地选择以两种环境条件为目标,一种是含有历史文化要求的高密度街区,一种是较为单纯的城市新区的高强度开发街区。2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1周布置课程设计内容及项目简介,课程计划。第3周设计概念发展及设计总图,讲评。第8周技术与材料,以及建筑的细部研究设计,讲评。第14周提交课程设计成果及评图。3项目基地本课程前后采用了三个项目用地,分别为项目A、项目B、项目C。

高密度发展与建筑实验:课程设计任务书

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1 目标

建筑师的基本专业使命是为拟开发的建设项目所提出的问题去寻找一个解答,而这个解答的优劣正是衡量建筑师专业水准的标尺。对于特定的项目努力寻求富有创意并且恰如其分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建筑师的一个主要专业目标和专业伦理。也是高层次建筑设计教学的训练目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与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观念,探索高密度发展条件下的建筑应变对策成为相关城市与建筑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于从事城市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来说,城市高密度环境或城市高密度发展将成为建筑设计和研究的一种前提条件。课程设计的项目用地选择以两种环境条件为目标,一种是含有历史文化要求的高密度街区,一种是较为单纯的城市新区的高强度开发街区。高密度城区通常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街区相重叠,所以第一种环境条件成为首要选择目标。并且,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环境中进行城市更新改造并注入新的功能成分,最终整合为一个彰显城市固有的历史风貌且具有活力的城市新有机组成,也是当今我国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扩张与存量更新并存时期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课题。

课程选取在城市高密度度环境中具有较大规模和功能多样性的典型项目作为研究和练习的对象,旨在激发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兴趣,培养分析思考和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发现应对城市高密度发展的建筑生成规律,学习并掌握应对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

1.2 要求:

(1)训练并提高学生解决从建筑物—建筑群—城市空间—城市设计这一连续多层次建筑问题的能力。

(2)探索、研究城市高密度环境及高密度发展条件下的建筑对策,寻找建筑应变的方法。

(3)训练并提高学生分析、策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4)训练并提高学生建筑、城市环境、景观深化设计的能力。

2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1周 布置课程设计内容及项目简介,课程计划。资料和项目分析

(布置任务:考察基地、收集资料、分析与构思)

第2周 设计原理和相关高密度理论;设计概念及构思,讲评。

第3周 设计概念发展及设计总图,讲评。

第4周 设计原理和相关高密度理论;总图发展及建筑单体概念与构思,讲评。

第5周 建筑单体深化,技术与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讲评。

第6~7周 建筑单体调整与深化,技术与材料设计,讲评(与大阪大学合作教学)。

设计原理和相关高密度理论(与大阪大学合作教学)。

再次深入考察基地,调研基地周边环境,参观考察城市与建筑。基地及考察地点现场教学研讨(与大阪大学合作教学,分一天8课时,另一天4课时完成)。

第8周 技术与材料,以及建筑的细部研究设计,讲评。

第9周 设计正草图交流,讲评。

第10周 设计原理和相关高密度理论;设计正草图交流,讲评。

第11~12周 设计总结,讲评。

第13~14周 课程设计成果制作。

第14周 提交课程设计成果及评图。

第17~19周 成果交流及评图。

日本大阪等考察地点现场教学及研讨(在日本大阪完成)。

3 项目基地

本课程前后采用了三个项目用地,分别为项目A、项目B、项目C。

项目A:上海外滩吴淞路西侧地块设计研究

项目A 基地图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与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思想,探索紧凑城市空间形态条件下的建筑对策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对于从事城市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来说,城市高密度环境将成为建筑设计和研究的一种前提条件。同时高密度城区常常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环境相重叠,在这些城市环境中进行城市更新改造并注入新的功能成分,最终整合为一个彰显城市固有的历史风貌且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以及寻找高密度条件下建筑解决方案是当今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较为紧迫的课题。本课程选取上海外滩吴淞路西侧地块这一典型地块作为研究和练习的对象,旨在激发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兴趣,培养分析思考和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

1.训练目标

1)训练并提高学生解决从建筑物—建筑群—城市空间—城市设计这一连续多层次建筑问题的能力。

2)探索、研究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建筑对策,寻找高密度城区的建筑空间利用方法。

3)训练并提高学生分析、策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4)训练并提高学生建筑、景观深化设计的能力。

2.项目简介

项目位于上海外滩吴淞路西侧地块,苏州河北岸,著名的上海外白渡桥的西北方。地块属上海市外滩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的范围,要求规划建设商业或公建类建筑。此外,滨水空间和环境的设计也是本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

3.设计要求

A.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1)研究用地范围内的城市肌理,图底关系,用地功能和建筑性质的调整,建筑高度与密度的控制,城市空间与街道建筑界面的处理等城市设计的有关问题。

2)研究历史风貌保护的相关问题,如建筑立面的整治,建筑相邻环境的处理等。

B.地块的概念性建筑设计:

3)本地块的用地性质为商业或公建(具体建筑性质和比例可自定)。地块用地面积为1228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83500平方米(地上)。具体设计条件如下:建筑可紧贴基地内红线设计(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特殊要求)。基地南侧距离红线15米以内限高24米;基地西、北两侧距离红线15米以内限高30米;基地内其他部分限高80米(也可根据设计理念做适当突破)。基地北侧天潼路为规划中轨道交通12号线。建筑密度:70%。

4)要求对本地块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确定建筑的布局位置,高度和体量,建筑形体与开放空间的处理,以及地上与地下的人流与车流的组织。

C.滨河开放空间和景观概念性设计:

5)沿苏州河开放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策略。

4.设计成果

A.总体城市设计

1)总平面图

2)分析图:现状分析图,交通分析图,空间与景观分析图

3)其他可说明设计概念的表现图

4)总体模型

B.地块建筑设计

5)总平面图

6)分析图

7)建筑各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及效果图

8)设计说明与技术指标

C.滨河开放空间环境景观概念性设计

9)平面图

10)分析图

11)效果表现图

12)设计说明

以上成果要求用A0×4图纸表现(图纸数量A0×2/人),表现方式不限,并提交电子文件存档,允许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本设计研究。

项目B:上海金陵东路外滩地块设计研究(www.xing528.com)

项目B 基地图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与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思想,探索紧凑城市空间形态条件下的建筑对策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对于从事城市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来说,城市高密度环境将成为建筑设计和研究的一种前提条件。同时高密度城区常常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环境相重叠,在这些城市环境中进行城市更新改造并注入新的功能成分,最终整合为一个彰显城市固有的历史风貌且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以及寻找高密度条件下建筑解决方案是当今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较为紧迫的课题。本课程选取上海金陵东路外滩地块作为设计研究的对象,旨在激发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兴趣,培养分析思考和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

1.训练目标

1)训练并提高学生解决单体建筑、建筑群、城市空间的连续多层次空间问题的能力。

2)探索、研究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建筑对策,寻找高密度城区的建筑空间利用方法。

3)训练并提高学生分析、策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4)训练并提高学生建筑、景观深化设计的能力。

2.项目简介

项目位于金陵东路外滩,处于著名的外滩近代建筑群与中国传统旧县城之间,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隔黄浦江相望,西靠里弄住宅。要求规划建设高强度开发的商业或公建类建筑。

3.设计要求

A.街区城市设计研究

1)对项目所在整个街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研究城市肌理、图底关系、功能布局、建筑高度、街道界面等进行设计研究。

2)对里弄、骑楼等历史风貌保护、功能植入、立面整治、新旧建筑等进行设计研究。

B.地块概念性建筑设计

3)地块的用地性质为商业或公建(具体建筑性质和比例可自定)。地块用地面积为788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44000平方米(地上)以下。具体设计条件如下:建筑可紧贴基地内红线设计(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特殊要求)。建筑密度:70%。

4)对地块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建筑的功能布局、高度、体量、交通、形态以及外部空间等。

5)保留地块内历史建筑,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

4.设计成果

A.街区城市设计

1)总平面图

2)分析图:现状分析图,交通分析图,空间与景观分析图

3)其他可说明设计概念的表现图

4)总体模型

B.地块建筑设计

5)总平面图

6)分析图

7)各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

8)效果图

9)设计说明与技术指标

以上成果要求用A0×4图纸表现。每组两人,A0×2/人,表现方式不限,并提交电子文件存档。

项目C:成都东方希望天祥D5地块项目设计研究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与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思想,探索紧凑城市空间形态条件下的建筑对策成为城市与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从事城市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来说,城市高密度环境将成为建筑设计和研究的一种前提条件。寻找高密度条件下的建筑方案是当今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较为紧迫的课题。本课程选取成都东方希望天祥D5地块这一典型项目作为研究和练习的对象,旨在激发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兴趣,培养分析思考和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

1.训练目标

1)训练并提高学生解决从建筑物—建筑群—城市空间—城市设计这一连续多层次建筑问题的能力。

项目C 基地图

2)探索、研究城市高密度环境及高密度发展条件下的建筑对策,寻找高密度城区的建筑空间利用方法。

3)训练并提高学生分析、策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4)训练并提高学生建筑、城市环境、景观深化设计的能力。

2.项目简介

东方希望天祥D5地块项目位于大源商业、商务核心区东南角,地块面积为34520.62平方米,西侧、北侧为区内规划道路,东侧紧邻天府大道北段,南侧紧邻德赛一街。拟开发建设成集高尚住宅、高级酒店公寓、甲级办公楼及时尚艺术展示/商业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

3.设计要求

A.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1)研究用地范围内的城市肌理,图底关系,用地功能和建筑性质的调整,建筑高度与密度的控制,城市空间与街道建筑界面的处理等城市设计的有关问题。

2)研究高密度发展高强度开发所引发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建筑与城市市政设施的关系等。

B.地块的概念性建筑设计

3)本地块的用地性质为住宅与商业(具体建筑性质和比例根据调研分析后可自定)。地块用地面积为34520.6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390083平方米(地上)。建筑间距及退界根据《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版)及相关具体要求确定,并可以根据设计研究提出有理由的调整变更。

4)要求对本地块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确定建筑的布局位置,高度和体量,建筑形体与开放空间的处理,以及地上与地下的人流与车流的组织。

C.开放空间和景观概念性设计

5)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接驳,公共空间及开放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策略。

4.设计成果(参考项目任务书要求,结合主要内容)

A.总体城市设计

1)总平面图

2)分析图:现状分析图,交通分析图,空间与景观分析图

3)其他可说明设计概念的表现图

4)总体模型

B.地块规划与建筑设计

5)总平面图

6)分析图

7)建筑各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及效果图

8)设计说明与技术指标

C.城市环境、开放空间及景观设计

9)平面图

10)分析图

11)效果表现图

12)设计说明

以上成果要求用A0图纸表现(图纸数量A0×2/人),表现方式不限,并提交电子文件存档,学生需合作完成本设计研究,建议4~5人为一研究设计小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