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孔庙:历史沧桑,石刻艺术珍藏版

西安孔庙:历史沧桑,石刻艺术珍藏版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碑林之南的西安孔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孔庙自此遍布全国。从此,西安孔庙与碑林的命运便连在了一起。直至1944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成立,孔庙划归博物馆。西安孔庙的建筑规模虽不大,但无论是从整体格局,还是从单体结构来看,都烘托、渲染了孔子和他的思想,展现了孔子崇高的地位,表达了后人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如今西安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已不复存在,乡贤祠等已改建为陈列室,我们今天仅能看到一些建筑遗存。

西安孔庙:历史沧桑,石刻艺术珍藏版

清代以前,碑林并不独立存在,它一直依附于孔庙和京兆府学(明代以后称为西安府学)。因此,我们在细数碑林那些林林总总的石刻遗存之前,不能不提及孔庙,亦不能忘记其作为保护碑林的屏障所起的重要作用。

孔庙,即文宣王庙,又称文庙,是用来祭祀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据历史记载,孔子卒后第二年(前478),鲁国国君鲁哀公为了纪念孔子编修鲁国史书之功绩,将山东曲阜孔子的故居辟为庙宇,收集保存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籍等物品,以为纪念。这就是最早的孔庙。随着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推崇,孔庙得以不断扩建、增建。

位于碑林之南的西安孔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唐武德二年(619),李唐王朝刚刚建立,统一战争烽火硝烟还没有平息,唐高祖李渊便诏国子监周公、孔子庙各一所,以周公为先圣,以孔子为先师,四时致祭。至贞观二年(628),唐太宗接受房玄龄的建议,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进行祭祀,从此停祭周公。贞观四年(630),又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孔庙自此遍布全国。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孔庙又被称为文宣王庙。

唐代的孔子庙堂,处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中最为显著的位置。从流传至今的唐《孔子庙堂碑》中,可以得知国子监孔庙曾经的规模与盛况。“万雉斯建,百堵皆兴。揆日占星,式规大壮。凤甍骞其特起,龙桷俨以临空。霞入绮寮,日晖丹槛。”

开成二年(837),著名的石刻典籍《开成石经》刊刻完成,并被藏于国子监的讲论堂里,具体位置在国子监中的孔庙之西。从此,西安孔庙与碑林的命运便连在了一起。它们在共同经历了唐末至北宋近二百年的几次迁置之后,最终定于现址。此后历经九百余年,历朝历代对孔庙都有整修。直至1944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成立,孔庙划归博物馆。然而遗憾的是,此后人们只知有碑林,而不详孔庙在其内。

西安孔庙自北宋崇宁年间迁建于现址后,始终保留着中国传统的中轴贯穿、左右对称的庭院风格。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西安府学文庙记》云:“扩其旧址,首建大成殿七间,崇四丈有五,深五丈,袤九丈有二。两庑各三十间,崇深视殿半之,袤且数倍。次作戟门,又次棂星门,又次文昌祠、七贤祠、神厨、斋宿房、泮池。”万历二十年(1592)增建太和元气坊。崇祯九年(1636)《重修文庙碑记》中记述:“其殿七楹,东西庑各十九楹,启圣三楹。”清顺治十年(1653年),孔庙在明代旧址上重新修建。雍正年间的《陕西通志》也记载有:“正殿七间,两庑各十七间,庑南为厨舍,东西各二间,前为仪门,稍南为碑亭二,两司府县官厅东西相向,又南为宰牲所,前为棂星门,门前为泮池,跨以石桥……桥前为太和元气坊,左右碑亭二……坊前为屏,东西二坊曰贤关,曰圣域。”据乾隆年间的《西安府志》卷十九《学校志》载:“大门前有坊,内有泮池;仪门内当甬道为魁星楼,中为明伦堂,两旁四斋,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东西号舍各三十六楹,堂后为尊经阁,阁后神器库,射圃亭。”乾隆年间后期,在孔庙庭院的中部修建了六座对称的八角亭,用以置放康熙、雍正、乾隆诸位皇帝的御书碑石。民国七年(1918)在孔庙中轴线的最南端重建照壁,并于其外侧书写楷书“孔庙”二字,尤显庄重肃穆、简洁朴素。此外,清朝雍正二年(1724),川陕总督年羹尧量西北物力,为西安孔庙续补上了一整套精致的祭祀器皿。从这些有限的留存世间的文献资料,我们依稀可以遥想到当年孔庙的风貌。

西安孔庙的建筑规模虽不大,但无论是从整体格局,还是从单体结构来看,都烘托、渲染了孔子和他的思想,展现了孔子崇高的地位,表达了后人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就拿孔庙的整体格局来说,在全部建筑中突出中心,然后设一中轴线,两旁协调相配,使孔庙的总体建筑空间达到神圣、庄重、统一、秩序井然、主次分明与整体和谐意境。这种空间意境,恰恰是对儒学思想中“中”“正”“和”“序”等观念的直接反映,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孔庙建筑美学的影响。

明代西安孔庙平面图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如今西安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已不复存在,乡贤祠等已改建为陈列室,我们今天仅能看到一些建筑遗存。西安孔庙内,从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仪门)、碑亭、东西两庑、大成殿广场,照壁两侧为出入碑林的礼门和义路门,建筑内还保存有当年祭祀孔子时使用的礼器和孔子像等遗存。它们历经各代,又发展延续,继而成为儒家文化的汇集之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地。

1906年西安孔庙太和元气坊

1906年西安孔庙戟门

1906年西安孔庙泮池

1906年西安孔庙大成殿

1951年未整修的西安孔庙(一)

1951年未整修的西安孔庙(二)

1951年未整修的西安孔庙(三)

1951年未整修的西安孔庙(四)(www.xing528.com)

1953年整修御碑亭

1953年重修西安碑林

1953年重修东庑

1953年安装碑石

1954年西安孔庙太和元气坊

1954年西安碑林石刻艺术陈列室

1955年西安孔庙大成殿

1955年西安碑林石刻陈列西廊

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正面全景

1957年西安孔庙泮池

1959年之前的西安孔庙

1959年之前的西安孔庙大成殿

1959年西安孔庙大成殿焚毁后的台基老照片

从戟门望大成殿老照片

《石台孝经》碑亭老照片

西北历史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大门(1952—19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