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坐像:风雨沧桑九百年的珍藏版西安碑林书解析

佛坐像:风雨沧桑九百年的珍藏版西安碑林书解析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袈裟柔软贴体,下摆紧紧包裹住坐佛的双腿,透出呈跏趺坐状的双腿轮廓。这一次造像风格的转变,与生活在东魏北齐间的著名佛像画家曹仲达有很大的关联。曹仲达,原籍西域曹国,长于绘画外国佛像,尤其是模仿“薄衣贴体”的印度佛像造型。这种风格不但成为当时的风尚,而且对之后隋唐佛造像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坐像:风雨沧桑九百年的珍藏版西安碑林书解析

这尊唐代佛坐像为盛唐时期的典型之作。佛像汉白玉雕造而成,表面细腻、莹润。佛座已佚失。像高78厘米,宽83厘米。佛结跏趺而坐,左手轻抚左膝,右臂屈肘上抬,手部残损。佛头上部高髻螺发,面部丰腴饱满,眉目端庄,神情自然、恬静。佛像外披袈裟,左、右领襟随着起伏的身体曲线在胸前自然垂落,露出里面的右袒式内衣和肌肉线条。袈裟柔软贴体,下摆紧紧包裹住坐佛的双腿,透出呈跏趺坐状的双腿轮廓。周身的衣纹皱褶被雕刻得舒缓流畅,完美地表现出佛衣面料轻薄、柔软的质感。如果这尊坐佛的底座没有佚失,很可能与同时期的大部分坐佛造型一样:佛像端坐于束腰高台的莲座上,柔软的袈裟顺着佛座边沿悬空垂下,形成当时十分流行的“悬裳座”。

这尊坐佛展现了唐代工匠们对佛像头、身比例愈发准确的把握,以及极力表现佛像健硕、圆润的身体线条的强烈愿望。那丰满的脸颊、圆滑的双肩、袒露的胸膛,尤其是特意刻画出的隆起的胸部肌肉,均是在盛唐时期追求形体美的审美观念下产生的造型变化。(www.xing528.com)

在进入唐代以前,汉地佛教造像曾经有过两次明显的风格上的变化。一次是5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极具中原特色的“秀骨清像”佛像的盛行。当时的佛像一改之前源自印度的外来造型,而仿效士大夫们所钟爱的宽袖大袍,开创了“褒衣博带”式的本土袈裟,佛像的面容、身体也随之变得清癯、瘦削。后一次风格转变是在6世纪中期以后,即南北朝晚期开始,佛像整体上又向着体态丰厚饱满、佛衣多样化的造型回归。这一次造像风格的转变,与生活在东魏北齐间的著名佛像画家曹仲达有很大的关联。曹仲达,原籍西域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汉一带),长于绘画外国佛像,尤其是模仿“薄衣贴体”的印度佛像造型。他绘制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的佛衣,薄柔贴体,如出自水中,被后世称为“曹衣出水”。这种风格不但成为当时的风尚,而且对之后隋唐佛造像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安的佛教造像正是顺着这一脉络延续发展,又在频繁的佛教文化交流中,汲取着新的造型元素和雕刻技艺,从而在盛唐时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