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极简精读法之理解本质:大忙人高效阅读课

极简精读法之理解本质:大忙人高效阅读课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我们把知识圈子称作“学术共同体”,把圈子崩溃叫作“范式危机”,把“再造共识”的人叫作“范式革命者”。这些词大家都不需要记,理解一下就行: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达尔文也好,他们都是这种“再造共识”的人。只有处于学术共同体里的科学家提出这个概念,才能够得到承认。人类创造知识,都是以这种“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我们把这种知识的生产方式叫作“知识树原理”。

极简精读法之理解本质:大忙人高效阅读课

想要像乔布斯那样,把大量的冗余砍掉,只留下最核心的部分,这需要我们把时间花在理解本质上。

从古至今,人们最重要的学习路径就是读书。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我们想要选出自己最需要的书,就必须得深入地理解知识的生产方式

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知识社会史》,这本书的作者彼得·伯克是我最喜欢的英国史教授。这本书曾经改变了我对于“写历史”的三观。《知识社会史》这本书介绍过一个基本的观念:知识并不是由思想观念和知识点构成的,知识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小圈子的人一起“制造”出来的。大家信奉同样的理念,有很多共同的主张,即使有争论,但大家还是都在不同的领域向同一个目标努力。

我们知道的大部分科学结论、定理、概念、公式、学说,都是一个又一个学术圈子共同认定的。这些知识点其实都是圈子里的“共识”,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果圈子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的声音”,这个圈子还会崩溃,直到再出现一个新的大神,他用一个全新的理念把大家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共识”,大家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新知识。

一般来说,我们把知识圈子称作“学术共同体”,把圈子崩溃叫作“范式危机”,把“再造共识”的人叫作“范式革命者”。

这些词大家都不需要记,理解一下就行: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达尔文也好,他们都是这种“再造共识”的人。但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如果他们不是,而是什么天纵圣明,那他们的书今天我们就读不到了。

假如在今天,我忽然突发奇想,发现了“引力波”,却很难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因为我根本就不在物理学的小圈子里,只会被人当作民间科学家。只有处于学术共同体里的科学家提出这个概念,才能够得到承认。优秀如爱因斯坦,当年也是因为先得到了物理学界许多大佬的认可,才有人接受他的思想。(www.xing528.com)

事实上,整个学术界和知识界是极其鄙视没有经受专业训练、野路子的民间科学家的。毕竟,如今的科学已经极其发达,任何一个细微的进步,都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耗费极大的资源和心血,才可以做到。如果你不在那个圈子,就无法借助一流的资源和平台助力,想通过一己之力闭门造车来取得突破,是希望极其渺茫的一件事情。

大家听到“学术共同体”,会以为这仅限于象牙塔里面的大学教授,其实我们读到的文学名著、小说畅销书心灵励志书,也都是这样。作家、思想家说出一段话、写下一段话,要么是记录自己的思想,要么是写给他的朋友,要么就是用来攻击圈子外对手的。

人类创造知识,都是以这种“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所以,我们想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就得从知识生产的这个特点出发。

首先,我们面对的知识大厦不是网状的,而是树状的: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思想家以圈子的方式不停地开枝散叶,有树根,有树干,有树枝,有树叶。

其次,凝结在每一个知识点上的信息,并不是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知识树上面的人:谁在提出这个知识点,他继承了前人的哪些观点,驳斥了对手的哪些观点,他对于知识树的开枝散叶做出了哪些节点性的贡献。

再次,知识点永远都是以成群的方式出现的,有一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必然会有圈子里的人响应,否则这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就可以被我们判定为“不靠谱”。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能理解圈子里面任何一个人的观点、学说和态度,是不是也就可以同时理解了知识节点上的人了呢?

我们把这种知识的生产方式叫作“知识树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