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苑经典:太平鼓的铿锵恢弘歌

艺苑经典:太平鼓的铿锵恢弘歌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鼓的形成是兰州地区部分艺术元素的集中组合。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百姓欢欣鼓舞,称之为“太平鼓”。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兰州太平鼓队由此赢得了“中华鼓王”的桂冠。2008年8月8日,作为甘肃唯一参演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兰州太平鼓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太平鼓表演共分为十个阵型

艺苑经典:太平鼓的铿锵恢弘歌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气势恢宏,场面壮观,风格独特,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兰州太平鼓曾数度赴北京参加重大庆典活动,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国庆50周年首都联欢晚会、北京中华世纪坛华夏取土仪式上等均有精彩演出,数十次参加全国性表演比赛活动,将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展现给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为兰州、为甘肃争得了荣誉。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的形成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太平鼓的形成是兰州地区部分艺术元素的集中组合。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鼓,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有人认为它是太平鼓的雏形。关于太平鼓的来源,最常见的说法是,明朝大将徐达西征时,久攻兰州城不克,于是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混入兰州城中,攻克了城关。百姓欢欣鼓舞,称之为“太平鼓”。

兰州城关地区的太平鼓自具特色,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鼓身长1米、围0.7米,鼓身饰以红漆或黑漆,两端鞔羊皮或牛皮制成鼓面,正中绘太极图和八卦;鼓身绘九头狮子图案,鼓带斜挂肩上,不用鼓槌,而是用粗绳作鼓桴。太平鼓队以锣鼓组成,少则10~20人,多则上百人,鼓手头戴英雄帽,身穿皂隶服,腰系青丝带,脚登麻窝鞋,英姿飒爽,气概非凡。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兰州太平鼓表演中的基本步是:闪、展、腾、挪、翻、转、跳、跃。他们前跳一丈龙摆尾,后退八尺虎翻身;左斜似蛟龙戏水,右斜似猛虎吞羊;进步连环十三鞭飞扬,惊心动魄。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

社火队的太平鼓表演

太平鼓在表演中非常讲究阵法的布局。鼓队由一面金龙大旗做中军,数面小旗为先导,锣钹等铜器击节响应,数十名至百名鼓手列队相随,鼓队在金龙大旗的指挥下变换阵法。每个阵法都有其固定和明确的阵势以及对低、中、高鼓的穿插应用。主要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还有“一字长蛇阵”“六合阵”“八卦阵”等,令人目不暇接。

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低鼓,鼓带较长,鼓置于脚面。行进时左脚背顶鼓而行。表演时鼓基本上贴于地面,鼓在左、右、前、后、闪的抡打时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进行旋转,也可以两腿交换做此动作。中鼓,将鼓置身于鼓手膝关节下方,这时鼓完全失去支撑点,击鼓的难度最大。鼓手要在一系列的动作中完成击鼓,还要加上双手鼓条和鼓花在头顶缠绕的动作和亮相等表演技法。这对鼓手身体的动律、双手的舞动、相互对鼓的击打配合,要求是极为严谨的。高鼓,鼓身置于鼓手的胯部。表演时左手撑鼓,利用鼓的自重和运动时的惯性甩带抡挥,形成人鼓翻飞的壮观场面。常用的打法有“鹞子翻身”“二踢脚加劈叉”“扫堂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技法。高鼓以它昂扬的气势、宏大的场面、高超的技巧成为“黄河激浪”“麦浪滚滚”“铁壁合围”“三羊开泰”“万马奔腾”等阵法的必取素材。(www.xing528.com)

进入21世纪以来,兰州太平鼓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活动人数大量减少,年轻的乡村“好家”也不如以前多了。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鼓经过甘肃省舞蹈界的艺术工作者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低、中、高鼓的三种打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放弃了传统打法中常用的一个套路使用一种打法的比较单调的格局,使太平鼓的动作更趋多样化。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转换上,进行大胆地创新,加快了转换节奏,使它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另外以音乐为背景,使音乐的节奏和鼓的节奏融会贯通,也使太平鼓的节奏徐疾有致。最主要的是把舞蹈的动作加入到鼓手的基本表演动作中去,用夸张的手法艺术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以上的艺术创新,太平鼓的艺术观赏性大为提高,成为广场舞蹈艺术和舞台鼓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002年,兰州的太平鼓队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城举办的“中华鼓王”大赛。在创编过程中,以彩陶鼓的原型为基础,特意制作了身长3米、直径1.5米的巨型大鼓。在表演时,鼓手擂响了雄壮浑厚的“彩陶”大鼓,数百名鼓手高举着太平鼓,在金龙大旗和数十面小旗的引导下,呐喊着从巨型“彩陶鼓王”后奔涌而出,队形以变换中的龙蛇阵为图案,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浩大气势,充分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时代风貌。兰州太平鼓队由此赢得了“中华鼓王”的桂冠。新创编“龙腾盛世”“鼓乐太平”“万马奔腾”“黄河激浪”“开发涌潮”“普天同庆”等新的阵法,开创性地丰富了太平鼓的动势艺术,使兰州太平鼓更具艺术魅力。

2008年8月8日,作为甘肃唯一参演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兰州太平鼓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参加演员有101人,正式参加奥运会演出的有81人,包括1名旗手,其余一部分人为预备人员。太平鼓表演共分为十个阵型,包括入场式“鼓舞太平”“旗开得胜”“三羊开泰”“太平盛世”“玫瑰盛开”“四喜临门”“八面来风”“普天同庆”等。另外,在奥运会开幕仪式上的亮相,也是兰州太平鼓第一次配背景音乐进行表演,在鸟巢内打出了太平鼓的气势,并且通过直播与全世界见面,打出了兰州太平鼓传统的韵味,打出了兰州人的精神面貌,打出了黄河的气势,展现了兰州人的风采。

兰州市各县(区)、乡(镇)不分男女都组织有太平鼓队,很多厂矿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甚至离退休老年人也组织了太平鼓队。外省的人们也慕名纷至沓来,请兰州的老师去培训他们新组建的太平鼓队。这足以说明太平鼓的群众基础和艺术魅力。

2015年6月,兰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落实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提出加快建设兰州太平鼓保护研发训练基地,兰州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重点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