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关文化艺术撮要:艺苑经典

城关文化艺术撮要:艺苑经典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曲调多称“令”,有大令、小令之分。“花儿”传承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脚户令》从20世纪20年代起,有关人员开始对甘肃“花儿”搜集与整理。朱仲禄在演唱苏平更是“花儿”歌手中的佼佼者,被称为“花儿皇后”。在保持“花儿”特色的基础上,她广泛地吸纳西北各民族民歌精华,进行大胆创新。

城关文化艺术撮要:艺苑经典

“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也叫“漫花儿”。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根据发源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区,大致相当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域,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河、永靖、夏河等县,有的流传到宁夏。第二类叫“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区,即甘肃省的临潭、岷县、卓尼一带。第三类是“西宁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区,即青海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花儿”曲调多称“令”,有大令、小令之分。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晰,大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小令节奏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受小调影响较多,多用真声演唱。“花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除了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月至六月,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花儿”传承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兰州的“花儿”过去流行有《小哥哥令》《刮地风令》《五更令》《脚户令》《扎刀令》等。如:

兰州城里的紫葡萄,

身子苗条心肠儿好;

十三省里,

挑不出来。

——《扎刀令》

白杨树上的干柴大,

柳树上长着个苦疤;

尕妹妹要包个红指甲

兰州城里买一趟海纳。

——《小哥哥令》

兰州城里的兵变了,

四城门上了锁了;

我爱的尕妹心变了,

大眼睛不看我了。

——《脚户令》(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20年代起,有关人员开始对甘肃“花儿”搜集与整理。张亚雄(1910年—1990年),笔名亚子,男,汉族,甘肃榆中连塔乡人。他对“花儿”长期进行采录和研究,专著《花儿集》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元月在重庆青年书店出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张亚雄编纂的“花儿”,特别是其中的《抗战少年十二首》,用民歌的形式,激励人们抗战到底,当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花儿集》再版时又加进去了青海“花儿”的内容,使之更加充实、完整。1986年8月,《花儿集》出版了第3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搜集整理工作队伍越来越壮大,出版的作品越来越多,成果更为显著。兰州大学中文系1955级民间文学小组的大学生季成家、辛存文、王进仓、谢呼晨等五位同学下乡采集民歌,甘肃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了他们的《青海山歌》。作品是从所记录的8500多首“花儿”中精选出来的,多为爱情“花儿”,比较接近原生态,保存了大量真正流行于民间的歌谣。1963年9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该社编辑郗慧民编选的《花儿》,全书分为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部分,共6辑,收录“花儿”700多首,是一部能够代表甘肃“花儿”基本面貌的花儿选集。1980年6月,雪犁、柯杨选编的《花儿选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文革”后第一本公开出版的“花儿”选集,受到读者欢迎。在西北民族学院任教的郗慧民对20世纪60年代已绝版的《花儿》进行重编,经过删削、补充、调整后改名《西北花儿》,于1984年1月由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作为资料本印出,在读者中颇为流行。

演唱“花儿”影响最大的要属“花儿王”朱仲禄,他民国十一年(1922年)生于青海省同仁县,是老一辈河湟“花儿”歌唱艺术家。1949年10月,朱仲禄就被刚刚成立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去进行直播演唱,这是“花儿”第一次通过电波传向外面的世界。1963年底,朱仲禄调到了隶属于西北民族学院的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到1970年12月,被下放离开兰州。他和“花儿”歌手王绍明还给当代第一部“花儿”歌剧《向阳川》剧作者提供和演唱了一些“花儿”音乐素材。朱仲禄在兰州双城门的新声剧院演出时,连剧院走道里都站满了人,兰州城里说起“花儿王”朱仲禄可谓人人皆知。可见当时“花儿”在兰州的市场很大。1986年,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了《朱仲禄演唱专辑》《尕妹给了我半个心》等四盘“花儿”录音带。1963年,城关区小学教师魏少文拜“花儿王”朱仲禄为师,他善用真假声唱法相结合的技法演唱“花儿”,在各种文艺表演会献唱,获得好评。“文革”后他成为兰州市工商局城关分局干部,自编自唱“花儿”,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出版“花儿”集《黄河花儿情》磁带。

朱仲禄在演唱

苏平更是“花儿”歌手中的佼佼者,被称为“花儿皇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苏平出生于青海省化隆县,1959年成为甘肃省歌舞团(即今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的专职“花儿”演员。她先后向“花儿王”朱仲禄、王绍明和莲花山“歌魁”丁如兰虚心求教,掌握了诸多特殊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在保持“花儿”特色的基础上,她广泛地吸纳西北各民族民歌精华,进行大胆创新。多次赴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等进修深造,受到郭兰英、王嘉祥、陆青霜等名家指导,成为新时代中国歌坛光彩夺目的演唱“花儿”的“红牡丹”。她先后在甘、青、宁3省区40多个地县、厂矿等举办了300多场“花儿”演唱会。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上,她演唱的《大眼睛令·去个大门者往树上看》《山丹花令·妹妹的山丹花》等影响巨大。她先后录制了《花儿之一·苏平演唱花儿专辑》(音带)、《西北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苏平独唱·甜蜜蜜的梦》(音带)、《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集珍藏版·苏平专辑》(光盘)等。她的演唱与民族乐队、交响乐队、电声乐队等有机融合,使“花儿”焕发出奇异的时代风采,在歌坛刮起一场场影响巨大的“花儿旋风”。

苏平还幸运地成为向台、港、澳和世界传播“花儿”的第一位“天使”,到朝鲜、非洲及欧洲一些国家表演,使“花儿”文化逐步走向世界。尤其是她数度赴台演出,举办“扯不断情丝长”专题演唱会、“中国西北花儿座谈会”,以纯真的乡音乡情、精辟的艺术,深深勾起了在台甘、青、宁同乡的故土之情。许多人听了她的演唱、演讲百感交集,思乡情愫油然而生。苏平和他们中许多人彼此建立了深厚友谊和沟通渠道。原国民革命军第82军中将军长甘肃临夏人马继援,在台北听了苏平的演唱老泪纵横,来自大陆的纯正乡音,使这位老者抑制不住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专门致函,热情称赞道:“在台湾听到故乡花儿,十分亲切,格外感动。据我所知,河州花儿唱法有河州野曲派、循化四庄派、互助山歌派,风格各异,均高亢婉转,悠扬动听。今天你将诸种唱法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做有系统的整理与改良,使其更为美妙动人,以之介绍予国人,使其发扬光大,可谓功不可没,真是可喜可贺!”

她长期致力于“花儿”历史渊源、发展演变、类型流派、曲令歌词及普及推广、创新提高、继承发扬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撰写了《论“花儿”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开拓西部花儿演唱艺术》等学术论文,在《中国音乐》《民间文学论坛》等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她还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举办学术讲座,宣传介绍“花儿”。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甘肃省歌剧院先后推出的《月亮湾》《向阳川》《咫尺天涯》《牡丹月里来》《红雪》等歌剧的唱腔全是“花儿”,为“花儿”做了很好的宣传。就在2000年前后,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路白塔远眺小游园等处,每逢双休日都有回汉群众自发集会,自编自唱“花儿”,听众甚多,十分热闹。

兰州一向是省内外各个剧种、剧作和名家艺人会聚之地,更是本省本土艺术家、地州市县各个院团和省级八大直属院团相互交流切磋技艺的大舞台。如今在兰州能看“花儿”的地方只有市文化宫南部茶社、七里河石佛沟“六月六‘花儿’会”及兰州一些建设工地。

在“花儿”研究、保护与宣传方面,柯杨功不可没。柯杨,1935年生,甘肃宁县人,兰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甘肃省著名的“花儿”学、民俗学专家。他自1958年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后,就开始留心民间文学,特别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花儿”。1963年,他撰写了《在莲花山花儿会上》,对莲花山“花儿”和“花儿”会多角度地进行描述,先后发表《“花儿”溯源》《西北高原的一颗明珠——甘肃莲花山“花儿”会漫记》《“花儿”研究在国外》《洮岷“花儿”在港台》《洮岷“花儿”中的祭祀性歌谣》《听众的参与和民间歌手的才能——兼论洮岷花儿对唱中的环境因素》《莲花山“花儿”程式论》等多篇论文;与雪犁合编《花儿选集》(1980年)、《西北花儿梢选》(1987年)。2002年6月出版《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一书,该书获得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柯杨最主要的贡献是把“花儿”介绍到国外。他通过接待来甘肃莲花山考察采风的外国专家学者、指导外国研究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等方式,系统全面地向国外介绍洮岷及河湟“花儿”,在国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2007年10月,兰州水车博览园举办了“兰州民间‘花儿’大赛”。2011年6月26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共同主办的“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保护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开幕,来自北京、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寻找到一套科学的保护机制,使“花儿”这一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进一步普及,并逐步发扬光大。2012年,“‘花儿’与‘花儿剧’研究”课题研讨会在兰州召开。2014年9月,甘肃电视台文化影视频道、临夏电视台共同主办的“花儿”大舞台走进兰州,组织兰州地区的“花儿”爱好者、“花儿”高手参加赛事。

兰州激情广场是一个以“花儿”为主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建团已十余年,舞蹈“花儿与少年”在全国老年人舞蹈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并在省市群众业余文艺会演中多次获奖。2011年6月,兰州市段家滩创意文化产业园成立了一个“花儿”剧场,挖掘、编排当地戏曲及传统的曲艺表演,包括莲花山“花儿”、皮影戏秦腔、兰州鼓子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月,反映“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现实题材的临夏“花儿”剧《迎春花儿开》在兰州金城大剧院隆重上演。该剧共分六场,以杨岭乡岗沟村“双联”工作为缩影,生动讲述了杨局长、马青山等“双联”干部情系贫困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与村干部、宗教界人士和村民架起干群“连心桥”,着力解决老百姓行路难、致富难等民生问题,帮助贫困村、特困户贷款搞养殖、发展劳务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倾注大量心血和汗水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节目以临夏“花儿”的艺术形式,精心创作编排,艺术地再现生活,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集中展示了“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花儿与少年》剧照

2009年6月,甘肃省歌剧院推出的原创音乐剧《花儿与少年》在北京首演大获成功。该剧以“花儿”为音乐载体,描述了一段充满西部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它对推广“花儿”音乐,宣传地方特色艺术具有重要意义,为新时期“花儿”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