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古韵舞剧瑰宝-艺苑经典 城关文化艺术撮要

敦煌古韵舞剧瑰宝-艺苑经典 城关文化艺术撮要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丝路花雨》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1980年,《丝路花雨》在全国各地巡演193场,在中国文艺界刮起一股强劲的敦煌艺术旋风,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轰动国内外,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2004年10月,《丝路花雨》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

敦煌古韵舞剧瑰宝-艺苑经典 城关文化艺术撮要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他音乐资料。莫高窟中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来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敦煌石窟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经变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舞蹈艺术是无法保留的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现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而言,其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和历程。

这样一座历经磨难而保存下来的艺术宝库,给兰州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和能量。在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敦煌壁画上的舞姿重新走上舞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艺术精品,为中外观众奉上了叹为观止的艺术视听盛宴,且日渐精进,常演不衰。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盛唐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融合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各种艺术形式,描写了老画工神笔张和英娘父女俩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塑造了神笔张、英娘、伊努斯、窦虎等极富特色的艺术形象,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该剧是由以赵之洵、刘少雄等为首的庞大舞剧编导群体合力创作而成,首演为甘肃省歌舞团(今甘肃歌舞剧院)。在学者、专家的帮助下,创作团队经过深入研究,从莫高窟保存的历代舞姿图绘中选取、提炼出典型化的静态舞姿,探讨其动作流程态势,使其“复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这部舞剧自成体系的舞蹈语汇,成为我国第一部开创敦煌舞蹈流派的舞剧,并引发了“敦煌舞派”的兴起,为中国古典舞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其中剧中女主角英娘“反弹琵琶”的“S舞”,已成为了“敦煌舞”的招牌。《丝路花雨》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丝路花雨》剧照

1979年5月23日,《丝路花雨》正式立于舞台,并于同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赴北京,10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接着在中央警卫局和北京军区礼堂上演。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杨尚昆等三十多位国家领导人和来访的外国元首、贵宾、各国驻华使节及社会名流、人大代表观看了演出,共演出28场,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国庆办专为《丝路花雨》剧召开首都文艺界座谈会,与会者称“《丝路花雨》为中国舞剧开辟了新路”。

1979年11月至12月,《丝路花雨》在广州演出30场,并与广州太平洋音像公司录制了《丝路花雨》选曲盒式磁带。12月,应新华社香港分社和联艺公司的邀请赴香港演出15场,香港总督、各国领事、社会名流观看了演出。港报以“目瞪口呆、既醉且痴”形容港胞的感受。仅十日间,各报刊登评介文章260余篇,照片、速写320余幅。香港为之轰动,称其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

1980年,《丝路花雨》在全国各地巡演193场,在中国文艺界刮起一股强劲的敦煌艺术旋风,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轰动国内外,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1981年6月,《丝路花雨》剧组应外国友人邀请,赴朝鲜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演出23场,受到热烈欢迎。此后,剧组相继赴法国、意大利、日本、泰国、苏联、土耳其、美国、西班牙、英国演出,均获赞誉。在意大利时,《丝路花雨》剧组作为亚洲第一个艺术团在号称欧洲三大剧院之一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演出,引起极大反响。《米兰日报》报道:“台上的高潮刚结束,台下便掀起了高潮,所有的人都站起来,疯狂地鼓掌。”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1982年3月,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丝路花雨》彩色银幕艺术片,贺燕云主演。1994年,《丝路花雨》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上,《丝路花雨》作为唯一的一台节目祝贺演出。2004年10月,《丝路花雨》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

2008年8月,创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一连演出五场,热烈而经久不息的掌声传递出观众29年来未曾中断的“丝路花雨”情结。《丝路花雨》以极高的上座率再次证明了经典的无穷魅力,再次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演至今,共演出1500余场,观众达310多万人次。

巴基斯坦总统齐亚曾说舞剧《丝路花雨》“是我一生中看到过的最精彩的演出”。法国国民议会议长梅尔马茨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戏、它很感人又很迷人。”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说:“我赞扬这个舞剧故事好,舞蹈更好,音乐也好,演员个个功夫到家。而编导的大胆尝试,将西方芭蕾舞和祖国民间舞蹈的若干框框,统统打倒,这是何等巨大的创造力。”

舞剧《丝路花雨》以舞蹈“复活”了敦煌壁画上的伎乐天形象,舞蹈编排新颖独特,舞台风格华美绚丽,创立了有别于过去中国古典舞蹈的表演范式,开启了舞蹈界对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新思路,是中国舞剧成长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舞蹈作品,在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既闪烁着敦煌传统艺术伟大而神奇的光芒,又凝聚了舞蹈艺术家辛勤创作的心血。

在《丝路花雨》的创作中,编导对如何塑造英娘、“神笔张”和伊努斯等人物形象,费尽了心血,通过反复修改,巧妙地把古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壁画与剧中人物的命运勾连在一起,编织了一个神奇的唐代戏剧故事。据《丝路花雨》编导刘少雄撰写的《〈丝路花雨〉:从敦煌壁画复活的曼妙舞姿》一文回忆:1977年,舞剧《丝路花雨》开始投入创作,采取先投入排练,边排练边改的办法。同年10月,创作组的部分人员奔赴敦煌,开始创作实践。后来二次赴敦煌,史苇湘拿来一百多幅舞姿白描图,成为复活敦煌舞姿的主要依据。创作人员把一百多幅舞姿图贴在墙上,逐个仔细地分析和观察,感受敦煌舞姿风格的独特、别致之处。经过无数的白天与夜晚,眼前的白描舞姿渐渐地活了起来,动作连了起来。就这样集中地完成了创作,随后便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又据贺燕云回忆,在面对壁画舞姿“复活”敦煌舞的过程中,她先后和6位编导合作,根据壁画上数以百计舞姿瞬间的动感提示,千百遍地试跳,把孤立静止的舞姿片断,连接成流畅自然的舞蹈动作和段落。编导们由此总结出了敦煌舞歪颈、拧腰、移胯、勾脚的三道弯式的典型特征和S形的韵律特点。著名的“反弹琵琶舞”“盘上舞”“英娘卖艺舞”“凭栏仙女舞”“霓裳羽衣舞”等就是这样诞生的。

可以肯定地说,《丝路花雨》能取得如此之大的艺术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英娘这一形象。因为,她是国际友谊的象征和东方神韵美的代表。《丝路花雨》不仅把敦煌文化推向了全世界,也让广大侨胞们在热泪盈眶之余更加热爱祖国,更使无数国外友人从此迷恋敦煌,热爱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更为甘肃建设文化大省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第一代“英娘”贺燕云,生于1956年7月26日,籍贯上海。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978年至1985年,贺燕云在《丝路花雨》中为女主角“英娘”的首席演员。作为唯一一个和该剧编导一起编创的演员,她追求“新生”敦煌舞的韵律,创作和表演敦煌舞新希奇异的舞姿舞韵,成功塑造了“英娘”的舞剧形象。《丝路花雨》当年进京公演,23岁的贺燕云饰演的英娘以优美的“S”形舞姿,加上大气恢弘、美妙绝伦的舞美设计,令到场的媒体和专家惊叹不已,曹禺等艺术家们称其为中国舞蹈界乃至整个文艺界的“重磅炸弹”。她担任《丝路花雨》首席女主角的表演场次共400余场,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广州、桂林、武汉、西安、太原、兰州等地巡回表演,并赴意大利、法国、日本、苏联、泰国、朝鲜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表演,获得巨大成功。1982年,贺燕云在电影《丝路花雨》中饰演女主角英娘。1984年,她考入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教育系,进修芭蕾舞教育,后留校任教。她还先后撰写了《反弹琵琶伎乐天》《敦煌舞长梦》等文章。

《丝路花雨》海报

三十多年来,19位英娘对《丝路花雨》的成功演出功不可没,她们怀着对敦煌艺术的挚爱,用辛勤的汗水和卓越的天赋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英娘”,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为兰州乃至甘肃走向世界打造了一张金字文化名片,她们分别是:贺燕云、傅春英、张丽、张京棣、杨虹、史敏、李红、裴长青、穆虹、韩晶、李菁、刘薇、王琼、韩煦、孙秋月、李莉、赵乔、李倩、陈晨。其中,贺燕云、傅春英、杨虹、张丽、史敏、裴长青、刘薇、王琼等分别进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及海政文工团、煤矿文工团等,或进修,或毕业留校,都找到了新的发展舞台和事业的平台。

《丝路花雨》剧照

舞剧《丝路花雨》的演出单位甘肃省歌舞剧院(前身为甘肃省歌舞团、甘肃敦煌艺术剧院)为甘肃省国有文艺院团和文化部重点涉外文艺团体。剧院成立于1961年,1992年改名为甘肃敦煌艺术剧院。2013年2月转企改制。剧院现有在职人员260多人,设有舞蹈团、民族交响乐团(含声乐队)、舞台美术工作部、舞美设计室、音视频工作室、书画室、艺术摄影工作室、舞蹈中专学校和少儿艺术培训中心等专业部门。主要研究、创作、演出敦煌、丝绸之路、多民族音乐、舞蹈作品。多年来,剧院先后创演的作品有:舞剧《丝路花雨》《箜篌引》《悠悠雪羽河》《天马萧萧》;乐舞剧《敦煌古乐》;主题歌舞《敦煌·丝路情》;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特色风格舞蹈《飞天》《俏胡女》《西凉乐舞》《反弹琵琶》《千手观音》《水月观音》《保安腰刀》《月舞星歌》《飞天散花》《粼波月牙泉》《荷花赋》;特色音乐打击乐节目《陇上女子乐坊》《陇上炫鼓》《欢庆锣鼓》《金鼠娶亲》。剧院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剧院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

1994年,兰州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的成功演出,再次证明甘肃的文化元素中,敦煌文化是最出彩的元素之一,也为该院今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思考。兰州歌舞剧院院长苏孝林决定创作《大梦敦煌》,并诚邀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陈维亚,《青藏高原》《嫂子颂》的作曲家张千一等,组成创作团队,赶赴敦煌,开始寻梦之旅。一年里,他们先后五赴敦煌,一头扎进洞子,汲取敦煌文化精髓。在敦煌的三危山下,在莫高窟九层楼上大佛殿的铁马风铃声中,《大梦敦煌》渐渐丰满起来。《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除表达人间纯真的爱情外,《大梦敦煌》尽现了博大精深的石窟艺术、浓郁的佛教文化、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匈奴之战及西北的风土人情。反弹琵琶、千手观音、飞天神女等经典壁画形象,也因《大梦敦煌》的传播成为敦煌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整部剧的创作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由于讲求精益求精,《大梦敦煌》的创作成本因此达到了680万,这对于一个市级的小剧院来讲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国家的拨款加上企业赞助,资金还有缺口,深思熟虑之后,苏孝林决定孤注一掷,向银行贷款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又决定从全国搜寻演员,包括音乐、灯光、舞美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力争全国顶尖外援加盟。瑰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俨然再现。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筝、埙、琵琶、箫管等传统乐器的运用更是强化苍凉、雄浑的艺术境界,极大地增强了感染力。《大梦敦煌》无论是舞蹈编排、舞台设计,还是音乐制作,都凝聚着甘肃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创作心血,成为兰州歌舞剧院的巅峰之作。

2000年4月24日,《大梦敦煌》首次在北京中国剧院上演,立即引起了轰动。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观看后说:“《大梦敦煌》的音乐、舞美、灯光都非常美,整台舞剧的编排很紧凑,视点多,流动快,一气呵成。一般的舞剧看下来让人感到疲劳,而《大梦敦煌》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人看下去,直到有了结局。”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李源潮评价说:“观看《大梦敦煌》是美的享受,这是继《丝路花雨》创作20年之后一次新的艺术攀登和创造,是中国民族舞剧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000年7月,应上海大剧院邀请,兰州歌舞剧院自行操作票房,成为来沪演出的众多国内外艺术表演团体中首个自行售票并实现盈利的演出团体。自此,《大梦敦煌》走上市场化的商演道路,并迅速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2005年,《大梦敦煌》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一个月内演出26场。其后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等国进行演出,被商务部、文化部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荣获文化部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第一名,成为中国文化产品以市场方式“走出去”的范例。截至2012年4月,该剧已在全国30个省市与海外6个国家累计演出1000余场,票房收入超过亿元人民币。《大梦敦煌》以亦梦亦幻的“完美演出”一次又一次征服国内外观众,赢得“可移动的敦煌”“当之无愧的精品”及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美誉,也将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收入囊中。

《大梦敦煌》剧照

《大梦敦煌》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有关研究者认为它是敦煌文化与现代舞台包装手段的完美结合、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统一的艺术典范,以及综合的艺术手段所营造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其有四美:故事美——把敦煌最负盛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以人格化,演绎了一个令人柔肠百转的爱情故事。舞蹈美——群舞表演则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且与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音乐美——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贯穿作品始终。筝、埙、琵琶、箫管等传统乐器,使苍凉、寥廓、雄浑、粗犷的主题音乐得以强化,大大增强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以致人散场归来,仍有余音绕梁之感。舞美美——绚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都被设计者巧妙地纳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其构图之精巧,布局之美妙,加之别具匠心的灯光设计和独特新颖的服装道具,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兰州歌舞剧院(原兰州市歌舞团)成立于1973年,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大众市场。四十多年来,兰州歌舞剧院演出大型舞剧、舞蹈诗、组舞10余部,大型文艺晚会及风格各异的歌舞晚会30余台。除了大型舞剧《大梦敦煌》外,该院的主要剧目有《小刀会》《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鱼美人》《天鹅湖》《搭错车》《沂蒙颂》《草原英雄小姐妹》《刘三姐》等;大型历史舞剧《兰花花》,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大型文艺晚会《黄河的祝福》;演出的小舞剧、小舞蹈达200余个。剧院所属交响乐团演奏了包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和《梁祝》等在内的中外名曲100余部(首)。其中大型历史舞剧《兰花花》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上演出,获1992年度“敦煌文艺奖”,并获得文化部为舞剧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表彰;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首演即引起轰动,而后在全国18个大中城市巡演,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和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并先后赴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纳米比亚、博茨瓦纳、伊拉克、黎巴嫩、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等国和台、港、澳地区巡回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大型历史舞剧《大梦敦煌》,是继舞剧《丝路花雨》之后,甘肃再次在海内外走红的艺术精品,堪称《丝路花雨》的姊妹篇。有研究者认为,《丝路花雨》侧重搬移和复活敦煌壁画上的各种舞蹈动作和姿势,而《大梦敦煌》侧重展示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着重透视上千年的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如果说《丝路花雨》复活的是敦煌壁画的造型,那么《大梦敦煌》则“复活”的是敦煌文化的灵魂。

《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两部大戏同出敦煌,但各有千秋、交相辉映,在中国舞台艺术史上创造了奇迹,为宣传甘肃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确是甘肃艺术界的两块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