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节娱乐之社火艺苑经典

春节娱乐之社火艺苑经典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火是广大农村春节期间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兰州市城关区市郊的乡村也一样。“文革”中禁止社火。改革开放以来,恢复社火。横幅或牌匾上一般是社火举办单位的名称或是社火举办投资方的名称。兰州市郊的农村,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闹“社火”期间,太平鼓队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有条件的村落,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春节期间村落之间太平鼓还要互相送社火,此时太平鼓又成了联络村落友谊和感情的桥梁。

春节娱乐之社火艺苑经典

社火是广大农村春节期间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兰州市城关区市郊的乡村也一样。社火起源于北方民间的图腾形式——傩仪,是一种古老而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娱活动,以前由民间文娱爱好者组织社团(即“同乐社”和“百子社”)组织社火队。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乡、村为单位组织社火队(或节目),每年春节走乡串村,进城演出。“文革”中禁止社火。改革开放以来,恢复社火。城关区各乡社火各有表演特点,特别是雁滩乡宋家滩村的社火队节目多,太平鼓表演最佳,曾参加“蓉城之秋艺术节”演出。

进入腊月,社火队要精心组织,确定演出人员和替补人员,然后进行排练。排练好了以后,社火队员就回去准备自家过年的事情。社火在演出前,通过一定的仪式,叫“出身子”。一般在正月初十前后开始,到元宵节进入高潮。

城关区社火表演由“疯婆娘(风婆)”“雨师”开道,“风婆”“雨师”寄寓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其后为舞狮、旱船(船姑娘)、独轮车、竹马子、大头和尚戏柳翠、秧歌、腰鼓、舞龙,最后是太平鼓。太平鼓以钹、锣为先导,后由10多名青年打鼓能手组成打鼓队,边舞边打,跳演各种动作,舞姿健美,动作威武,深受欢迎。

春官老爷是行走在社火队伍最前面的人物,他的原型是朝廷派遣下来负责督劝民间春耕的官员。他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蓄长髯,身材魁梧,面目和善,手持扇子,轻轻摇摆,口中念念有词。一般春官老爷的后面跟有仪仗队,仪仗队的声势直接反映着整个社火的规模。仪仗队的人通常手持彩旗,抬着横幅或牌匾等。彩旗上有的绣着“国泰民安”或“风调雨顺”,多数无字。横幅或牌匾上一般是社火举办单位的名称或是社火举办投资方的名称。每到表演地点,主人必要将春官请到上座,他用扫帚轻扫空中,寓意扫除灾害、瘟疫,带来吉祥与幸福。

新春社火会演

舞龙又叫“耍龙灯”,表演时由七至九人分节手持撑杆举起龙体,碎步起跑,动作多变,有“蛟龙出水”“蛟龙漫游”“蛟龙戏水”等多种舞法。在表演“单龙戏珠”“双龙戏珠”时,则必须由一人手执“红珠”在前引逗,而飞龙随即追扑“红珠”,时而向上翻腾,时而向下俯首,给观众一种龙入云霄而又破浪入海的感觉

大头和尚戏柳翠,这是一出表现明清杂剧与平话中“月明度柳翠”故事的民间舞蹈节目。此舞蹈一般由二人表演,一人扮和尚,头戴笑面和尚面具,手拿蒲扇,因面具大而称为大头和尚;一人扮柳翠,亦戴笑面面具,手拿扇子或手帕。和尚有弹尘、拜佛、大摇大摆耍蒲扇等动作;柳翠有搔首弄姿、耸肩谄笑等动作。二人见面嬉逗、追逐,动作夸张,表演风趣。此舞也可由三人表演,即多出一人饰丑婆或丫鬟,亦戴大头面具。

“风婆”兰州人称“疯婆娘”,是司风之神,是社火中耍笑逗乐戏谑欢乐的角色。她男扮女装,手拿着棒槌或扫帚,耳坠大红辣椒,脸和嘴唇涂得红红的,嘴角点一颗超大的痣,头戴假发髻,上插大红花,挺着大肚子,表演起来非常搞笑,有时候还会跑出队伍,冷不丁往观众脸上摸锅灰,或在身上扫一扫帚,或者用棒槌在身上“杵”两下——实际上是涂红颜色。每当此时,观众们笑成一团,被抹者非但不恼,反觉吉祥。

旱船也叫“花船”或“采莲船”,船体用竹、木、秫秸扎成,长2米至3.3米,宽1.7米左右。上半部用彩布装饰,系扎纸花,下半部周边挂着80厘米宽白布做的船围,上面画着潮水,用以遮挡表演者的腿脚。表演时船体由表演者——船姑娘用带子背起,或套系在腰间,舞者在船中如坐船状;船外一艄公手执船桨,做划、推、拽船等动作,船随艄公的表演做行进、摇曳、旋转等各种水上荡舟的动作。表演时艄公与船姑娘对舞,双方配合默契,犹如水面行船。边舞边歌,每转船一次就唱歌一曲,内容一般是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2000年,在“甘肃敦煌百年·黄河风情旅游节”开幕式上,雁滩乡的14只旱船伴随悠扬的乐曲做了精彩的表演。

竹马是用细竹竿做骨架,外面由厚纸糊成的马,有头有身,无腿无蹄。竹马的表演和旱船的表演相似,表演者站在竹马身体中间,将辔头齐全的竹马用带子背起,手执马鞭,模拟扬鞭奔驰的动作。表演者一般由十几岁的小孩子担任。他们扮作历史剧中人物,行进时按一定顺序站好位置,再反向逆序撤出。伴奏以唢呐为主,兼以暴鼓、小锣。夜间表演时点燃内部的灯烛,光彩流转,十分好看。

秧歌,一般在社火队列中随锣鼓节奏扭十字步进行表演,人数不限。原来在各乡社火中表演,后来发展到用音乐伴奏,在重大节庆活动中表演,规模大,技巧和内容更加丰富。广场、公园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表演。雁滩的秧歌曾经很有名。秧歌是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戏曲曲调,曲牌有《越调头》《越调尾》《金钱调》《银扭丝》等,剧目有《小放牛》《两亲家打架》《怕老婆顶灯台》《花亭相会》等。以前,每年春节由群众自扮自演,后来随着生活和观赏戏曲水平的提高,秧歌被剧团大型剧目代替。

舞狮

舞狮子。狮子头用纸筋制成,狮身是用麻缀成,为绿色。城关区的舞狮表演,通常由2人披架,领狮子者武士扮相,手执绣球,开拳踢打,逗狮起舞。舞狮开始时,狮子入场,一人撑狮头,一人撑狮尾,锣鼓队有节奏击打。领狮人手执绣球引狮子追逐,做出猛扑、跳跃、咬虱、打滚、跳凳子、上高架、摇头摆尾、卧睡滚爬等动作,互相耍逗,场面生动。狮子或摇头摆尾,或左顾右盼,时而擦脚、时而搔头、时而舔毛,引得观众喝彩。表演一般有“行进式”和“原地式”两种,雁滩乡的舞狮在原地表演时台高数米,十分惊险。邀请舞狮的单位或个人,都要把钱用红纸包住喂进狮子口中,或将大红绸缎披在狮子身上,叫“赏封子”和“披红”。

太平鼓。兰州市郊的农村,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闹“社火”期间,太平鼓队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就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目的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如山神、土地神等),其形式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条件的村落,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戏开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兴,戏散场时,同样要敲打太平鼓。春节期间村落之间太平鼓还要互相送社火,此时太平鼓又成了联络村落友谊和感情的桥梁

正月十六,社火即将结束,要举行“卸身子”仪式。“卸身子”那天,社火队照样要整体化妆,敲锣打鼓,声势浩大地去社庙,排列整齐,然后由主祭者在祭台点灯、焚香、化表,感谢诸神消灾降福、驱瘟、保平安。最后一项活动是“送瘟神”,一番祈祷之后,村民们扎好一个巨大的草人,将其视为瘟神,敲锣打鼓地把瘟神送到村外的河滩或者村里泄水处烧掉,主祭者读祭文,感谢神灵,驱逐瘟疫。然后焚香、化表、祭奠,表示把今年的福禄祈求到了,把今年的瘟疫驱逐出村子了,把魔障消灭了,村民们一年都会有平安吉祥的生活了。至此整个“闹社火”的活动就结束了。社火结束后,村民们修理破损的太平鼓,然后将其封存,直至来年重起社火,平时任何人不许再动太平鼓。兰州太平鼓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而且体现了黄土高原上西北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及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冀。

社火汇演的观众

另外,太平歌是从太平鼓派生出来的,是兰州地区春节时以地方方言演唱的独具艺术特色的一种娱乐形式。太平歌曲调古朴,粗犷豪放,伴奏仅用鼓、钹等打击乐器。它同太平鼓相互配合构成了全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鼓乐形式,堪称兰州一绝。早在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兰州回族诗人、著名学者马世焘所作《兰山竹枝词》有“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的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诗句,再现了清代兰州元宵节的盛貌和这一独特的乡情民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兰州太平歌著名的歌手有道升巷的丁禄、庙滩子的张敏臣、皋兰山的马子安等人。20世纪60年代以前,兰州地区此风尤盛,每逢元宵佳节前后的夜晚,街头巷尾、村前院落,规模宏大的太平歌场到处都是。特别是在市区的南关十字、东关、隍庙巷、西关、马坊门、桥门、庙滩子一带更是唱家荟萃,听众好家云集。

太平歌曲调古朴,粗犷豪放,歌词动听,韵味浓厚,伴奏仅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歌手不拘形式地或坐或站引吭高歌,听众、路人则注足聆听,先以擂鼓、钹为前奏,招徕听众。当乐队奏完一通鼓、钹后,即可听到人群中捷足先登者歌唱声。当歌手演唱完头一句后就有一声鼓、钹。用拖腔唱完第二句时,就连敲三声鼓、钹。再就是一句一句唱下去。唯唱到最后则须两字,三字拖腔到两句节拍,这时伴奏者知道歌手的唱词要结束了。接着就是一阵鼓、钹,等鼓、钹一停,鼓、钹声又起,便会有人接着再唱。(www.xing528.com)

太平歌词内容广泛丰富,歌词成套成段,有“三国”“水浒”“隋唐”“说岳”“二十四孝”等历史传统故事,以及诙谐幽默的“十三月”“拙老婆”“灰老鼠”等令人捧腹的段子。也有唱家、歌手们即兴现编互相戏谑逗乐的歌词,歌手多为独唱,亦可对唱,一曲唱毕继续击鼓、锣、钹来吸引唱家续唱,唱到高潮时一人高歌众人和的慷慨激昂场面不时涌现。歌手、唱家们可自由地用嘹亮奔放的声韵,抒发内心的感情,这样一段接一段你唱我接,直到夜阑人静,听众不散,唱家不歇。每晚高歌,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方止。

如三国“十想”:

马到咸阳外叫一道河,

汉关某落泪想大哥。

一想大哥刘玄德,

二想三弟冒张飞

三想南阳的诸葛亮

四想常山赵将军,

五想马超和马岱,

六想庞统老先生,

七想七十老严颜

八想八十老黄忠

九想曹营里待咱好,

十是儿呀想的是众家英豪。

太平歌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真实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它的语言根植在“兰州话”的肥沃土壤中,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口中,表现了兰州人民淳朴豁达、豪放乐观的性格。唱太平歌和耍社火、观灯会、射灯谜一样,是兰州人民过去数百年来春节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兰州太平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瑰宝,可惜今日会唱太平歌的人已寥寥无几。

从1986年春节兰州市文化局组织农村社火队进城表演开始,这项最具地方性、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年年如此、坚持不断。每年正月十五前,三县五区的社火代表队进城表演,地点一般在东方红广场。参加表演的人数少则5000,多则近万,观众更是不可胜数。如1994年,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皋兰、榆中、永登三县四区的20支社火队和7支城市社火队进城表演,参加表演人数近万名,观众达30万。1999年,城关区本着分散、小型、节约、欢庆的原则,5个乡都组织了社火表演。其中雁滩乡的社火队300多人,开展了送文化进城的活动。会演当日,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各社火队神采飞扬尽心表演,可谓争奇斗艳,各显神通。人们扶老携幼云集而来,观者如堵,道路为之水泄不通,真个是人山人海,万民欢腾,好不热闹,年味十足。

但随着城关区一些乡村的城市化,加之娱乐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社火已显得有些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团。比如近年雁滩许多地方由原来的农村转为城市后,社区文化活动团体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通过唱歌、跳舞,起到进一步追求健身、休闲、娱乐的效果。对比现在,他们觉得过去那些文娱活动落伍了,人们更喜欢流行的艺术团,像社火、秧歌、旱船已几乎见不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