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实验法概述,涉及要素和影响因素

教育实验法概述,涉及要素和影响因素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教育实验法的结构教育实验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要改变的教育要素或教育条件,称为自变量;要观测的结果,称为因变量;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即和实验假设无关但却能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教育实验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实验情境、实验对象和初试-复试效应等。

教育实验法概述,涉及要素和影响因素

教育实验是一种在教师教研课题研究中进行的“假设—求证”活动,常用于学生发展状态研究、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方法创新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一)教育实验法的结构

教育实验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要改变的教育要素或教育条件,称为自变量;要观测的结果,称为因变量;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即和实验假设无关但却能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以“利用范文仿作策略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实验研究为例,教师希望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研究假设,即“采用范文仿作策略的学生写作水平要高于不采用范文仿作策略的学生”。在该项研究中,有两组实验对象,一组是实验组,即运用范文仿作策略的学生;另一组是对照组或控制组,即没有运用范文仿作教学策略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这两组学生之间除了实验处理不同之外,应该严格控制其他条件,最后对这两组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测量。

在该实验研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属于无关变量,但也能够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努力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控制在相当水平,否则无法准确判断和说明学生作文成绩变化(因变量)是由于两种方法(自变量)的不同所导致。也正是这三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了教育实验的主要结构。

(二)教育实验效果的影响因素

较之其他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的信度和效度较高。对教育实验效果的检验一般是通过重复实验的方式,如果发现几次实验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要检查实验设备或工具,反思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教育实验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实验情境、实验对象和初试-复试效应等。[2]

1.实验情境(www.xing528.com)

教育实验情境不同于自然情境,是由研究者设计,人为因素的加入无法保证前测与后测情境不一致产生的干扰。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即使采用同一份实验方案在相同的地点由同样的研究人员参与,有时也会造成前后两次测量在某些条件或细节上出现偏差,从而给实验对象带来不同影响。例如,研究者和实验对象在前测和后测时由于情绪状态不同,对实验方案理解的方式不同,或对实验时间的控制、要求的掌握程度不同等,都会导致教育实验情境及测量结果的差异。

2.实验对象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实验对象的选择也会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教育实验特定的目标、逻辑和方式,使实验对象的选择不同于调查研究,后者是从对象群体中随机抽取,而前者是采用自愿、征募甚至强制参加的方式,有可能导致实验对象的选择缺乏代表性,影响教育实验研究的效果。

3.“初试-复试”效应

教育实验研究法要求前测与后测形式内容的一致性,但容易受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例如,参加每月月考的中学生通常后续月考的成绩会好于自己第一次月考的成绩,这里面除了学习水平的提高之外,每考一次,学生对考试的题型、内容、重点和答题方式等都更为熟悉,显然更有利于月考成绩的提高。类似的现象在各种教育实验中也会出现,影响教育实验的一致性和客观性

(三)教育准实验研究

在教师教研课题研究中,准实验研究是使用频率较广泛也较实用的一种教育实验方法。准实验是相对真实验而言的,是指不能随机分配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实验结论存在一定误差的实验研究。对于教研课题而言,准实验不需要打乱现有的学校或班级教学秩序,也不需要配置水平完全相同的教师或学生,解决了教育实验通常以复杂多变的人为实验对象、许多因素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困境,能和师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效结合,便于在较长时间里进行重复观察与分析,因而在教师教研课题研究中得以广泛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