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记者的概念界定与边界延伸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记者的概念界定与边界延伸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记者的概念界定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记者行业也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许多著名记者;而对于记者的内涵界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各有不同。(二)记者的边界延伸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记者”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而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信息的大融合也必将使记者实现跨区域、跨领域的发展。公民自身通过个人渠道完成信息的生产、发布、传播,逐渐形成公民记者行业。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记者的概念界定与边界延伸

(一)记者的概念界定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记者行业也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许多著名记者;而对于记者的内涵界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各有不同。

1. 记者的社会角色

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记者被表述为不同的角色:一方面,记者是事实的忠实守护者,社会正义的维护者,是受到社会尊敬的独立、公正的群体代表;而另一方面,在商业社会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记者成为追逐八卦的“狗仔队”“追星族”。在历史与理想中,记者用实际行动构建着崇高的记者形象;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熏陶下,一些记者呈现出多元人性,降格了记者的职业形象。

马克思说,记者是“耳目”和“喉舌”;美国传播学大师哈罗德·D. 拉斯韦尔认为,记者是“哨兵”;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则将记者奉为社会的“瞭望者”——“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在现实与理想的博弈中,记者应该是理想和正义的传播者,邪恶和黑暗的抨击者,大众利益的捍卫者和先进文化的鼓动者。

2. 记者的学理界定

学者们从专业的角度,总结出简明扼要的概念,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记者是谁”。一般认为,记者是从事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职业工作者。这样的说法无疑是比较权威和准确的,但又显得过于笼统。具体来看,记者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上,所有的新闻媒体业务人员都可称为记者,它包括如编辑、播音员、主持人、节目编导、媒体技术人员在内的所有传媒工作者;而狭义的记者,就是专职进行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外勤工作者。传统的记者主要有:报刊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摄像记者、现场出镜/声音报道的记者,等等。

(二)记者的边界延伸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记者”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而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信息的大融合也必将使记者实现跨区域、跨领域的发展。因此当今时代,“记者”这一概念被赋予不断创新的内涵,“融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应运而生。

1. 融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

“融媒体记者”,或者称为“全媒体记者”,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的记者的定义,或者说是一种时代要求,即为适应融合媒体的大信息生产与传播改革而产生的类型记者、分工记者之间的岗位互动与融通,它要求记者要打破岗位分工的边界,将融合媒体信息生产整个流程中的多种技能融为一体地学习与掌握,具体可以包括:导(编导、导演)、策(策划调研)、写(文字写作)、采(信息采访汇集)、编(信息编排、音视频编辑)、摄(图片、视频拍摄)、录(声音录制)、美(后期特效美编)、播(播音主持)、译(图文编译)、网(网络技术)、设(设计包装)、销(产品推广销售)等十多种伴随媒体产品生产传播全部过程需要的执行能力。但是,“融媒体记者”不是将所有的十多种能力都平衡兼备,而是形成“一专多能”的能力养成格局,也不是所有能力都要求具备,而是根据所生产信息内容的性质与内容,取其中的部分能力加以培养。

2.“公民记者”与全民记者(www.xing528.com)

“公民记者”最早产生于1990年代,美国公民吉拉德因为曝光了“克林顿性丑闻”事件而成为公民记者第一人,之后,环境保护者成为全球公民新闻的重要推动力量。公民自身通过个人渠道完成信息的生产、发布、传播,逐渐形成公民记者行业。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之下,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蓬勃发展,公民记者群体性崛起,公民记者概念的核心内涵也逐渐明晰,即:非专业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的,不以获得直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自愿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公民个体。[15]当前自媒体平台极大激发了普通民众发布信息的潜力与兴趣,“人人都是记者”成为自媒体时代的流行语。其中,一些民众从偶尔的兴趣驱动开始转向以盈利为目的的规律性信息发布,这使得“全民记者”的概念出现了,它与“公民记者”同属于“非专业性的新闻传播”,但传播目的并非是纯公益的。

不管是“公民记者”还是“全民记者”,都表明民众参与新闻传播意识极大提升,这对传统的新闻播报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处于传统职业地位的记者们面临职业叩问,记者的边界逐渐模糊。

既然人人都是记者,还需要记者这个职业吗?

首先,记者作为职业是不可能被取缔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采访报道工作从数量到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记者这一职业不但不能消失,还被赋予了更高的职业标准。“人人都是记者”的说法肯定了“公民记者”或“全民记者”的身份,其更实质的层面是强调信息来源与信息样态的多元化。“多元”的意义在于打破“一元”或“几元”的信息垄断,使报道的信息更加接近客观事实,从这方面来看,“公民记者”或“全民记者”的出现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普通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发布出来的信息如同茫茫原野上的野草,有一些品种精良、质量上乘,而更多的则是芜杂无序、缺乏营养,这些信息往往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与专业的新闻报道比较起来,差距太大,因此,“人人都是记者”的说法并不成立。每个人只能是一个信息的发布者,而发布的信息,是否像记者一样经过了反复的采访核实,是否采用了专业化的处理与报道,则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综合两个方面来看,职业记者不会被公民记者取代,但职业记者的边界或内涵应该有所改变,这一职业应囊括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及一些高质量自媒体里的人才,并合理分配其比例。

3. 机器人记者/人工智能记者

随着人工智能带来大数据抓取、信息自助采集处理、机器人写稿等技术,“机器人记者”“人工智能记者”“AI记者”一系列新名词出现,记者作为人工的信息采集与报道者,其地位正受到“机器人同行”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

机器人新闻报道会替代记者的工作吗?这个问题指出了新型技术带给人类社会传统分工的冲击,而这种冲击不是只针对新闻记者的,一旦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很多职业都会面临挑战。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或机器人记者的发展,最终是对传统新闻业的一种有力、有效的补充与带动,这些技术的参与有效解决了新闻生产工作中一些海量、大宗的信息处理难题,完成了信息梳理、数据统筹等较为低端的工作,从而使记者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专注较高端的与人打交道的采访。因此,机器人新闻生产不能替代传统人工记者的工作,但可以有效地支持、辅助其工作,两者之间形成互动。比如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期间,《华盛顿邮报》就实行了机器人记者与人工记者联合动作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记者的能力提升,记者既需要适应海量信息不断更迭环境下的信息呈现方式,改变信息采编报道的方式,还需要不断掌握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操作方式,成为既能驾驭新媒体技术,又具有专业新闻生产思想的新型记者。

站在新时代新闻领域的专业角度,应该用广阔的视野来理解“记者是谁”。在当前的媒介融合时代,记者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技术要求、技能要求、思想要求,将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素养与技术驱动下全媒体的思想、技能紧密结合。对于急需重塑的新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而言,未来的记者不管是职业性的还是非职业性的,都应是有独立思想、社会责任、健康人格、善于思考、娴于技术、勤于创作、好于学习、积极上进并且充满正能量的高质量高素养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