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哲学:五彩斑斓的老子之道,持续发展的关键

老子哲学:五彩斑斓的老子之道,持续发展的关键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评语和见解显示:老子之道对于不同观察者都将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造就老子之道,使其可以持续发展和可能登峰造极的关键在于:(一)专注客观世界。老子之道把自然、道、天、地、人统统纳入道之中。上述三项关键是进入老子之道的秘诀,也是揭示客观世界真实情况的科学途径,具有超时空的普世意义。

老子哲学:五彩斑斓的老子之道,持续发展的关键

老子之道继承中华数千年文化之积淀,包括易学原理,吸取东方之道的精华,去其糟粕,精练成一套完整的,近似于客观世界真谛的有机思维体系。这是中国哲学的原始胚胎,具有无限发展前景。无怪乎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对老子之道倍加赞许,评述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食,无所不宜,措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这个评语可以说将老子之道提高到无与伦比的境地。

此后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从帝王将相士大夫到布衣学者,无不给予老子之道以高度评价,今择数端以示其要。

列子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

宋真宗赵恒说:“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苏辙(宋)说:“言至道,无如五千言。”

朱元璋(明)说:“斯经乃万物之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魏源(清)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

纪晓岚(清)说:“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冯友兰说:“老子揭示宇宙法则,依循法则,安排自己行为,避凶化吉。”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以上评语和见解显示:老子之道对于不同观察者都将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造就老子之道,使其可以持续发展和可能登峰造极的关键在于:(www.xing528.com)

(一)专注客观世界。

老子之道把自然、道、天、地、人统统纳入道之中。从实着手,以实为基。在事实和实事中求是,求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因此,“天下皆谓我道大”(第六十七章),只有道大,才能放眼无限太空,纵横宇宙万物。

但是,求道却要从具体事物着手,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近到远,从实到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从风箱中,看到虚而不屈的空间和看不见的无限存在,这就是:物及深处皆是道,事入细微尽文章。“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

(二)排除一切干扰。

任何干扰,不论是外在的,内在的,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宗教信仰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统不得影响对事物的观察。

老子之道强调“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严格要求观察者不得受精神状态、情感冲动和情绪起伏的干扰,否则,哲学就成为人类意识的附属品,造成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的哲学尴尬局面。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引入一则故事,说的是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给一位贵妇人的信中写道:“有时候,我独处书斋,双手紧扣眼睛,或是在夜色昏暗中,我认为并没有神。但是,望一望那边,太阳在升起,冲开笼罩大地的薄雾,显露出大自然的绚烂惊人的景色。这一霎时,我也从我的灵魂中驱散全部疑云,我重新找到我的信念、我的神和我对他的信仰。我赞美他,崇拜他,我在他面前匍匐低头。”

这是一则具体而生动的,惊叹情感和情绪左右观察和信仰的范例,很值得我们深思。

(三)实践的检验。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第十六章)这里强调“观其复”。不论是实事求是的“是”,务实求真的“真”,或是任何理论、学说、主义、权威,统统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证实。

反复观察和实践是检验和发展道的唯一途径。反思和思辨是要求道要符合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而不是其反。

上述三项关键是进入老子之道的秘诀,也是揭示客观世界真实情况的科学途径,具有超时空的普世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