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的有效方法

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的现实依据近年来,中国区域流域的产业布局面临一些严峻挑战,成为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的现实依据。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先行示范、创新驱动和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总之,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有其科学的依据,有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的有效方法

优化国土空间的角度来看,工业化、城镇化事实上就是在国土开发基础上,将农业空间以及生态空间转化为城市化空间的过程。因此,如何最优开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涉及如何在国土空间范围内,在合适的区域流域进行科学的经济布局,从而按照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和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规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以及国土利用和生态保护,实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合理化。

(一)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的现实依据

近年来,中国区域流域的产业布局面临一些严峻挑战,成为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的现实依据。首先,在第一产业领域,存在耕地减少过多和过快的现象,粮食安全保障压力较大。中国的耕地面积在1996年约为19.51亿亩,到2008年约为18.26亿亩。所谓18亿亩耕地红线由此而来,即中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此外,一些传统农业产区也面临着环境挑战。例如,河北省是中国北方的产粮大省,数十年过度开采地下水支撑粮食生产,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作为中国地下水超采严重的省区之一,河北省80%以上农田是井灌区,农业用水占全省用水量的70%以上;2015年,河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面积占全河北省国土面积的35%,达到6.71万平方公里。虽然近年来河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阻止事态恶化,但是形势依旧严峻。其次,在第二产业领域,长期的工业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空间结构不合理、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较低;资源开发强度过大,生态损害严重,环境问题突出。在工业化进程中,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过多让位于生产共建,工矿建设空间多于绿色生态空间,工矿建设空间的单位面积产出较低。一些地方由于存在粗放式的过度开发,导致能源不足、水资源短缺问题频发,长距离、大规模的输煤、输电、输气和调水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还造成了环境破坏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此外,大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较差,许多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超标。最后,在第三产业涉及的领域里,由于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带来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城镇化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导致了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不均衡。产业布局失衡带来的人口和经济布局失衡,客观上导致了地区间生活条件以及公共服务的差距较为明显。这些挑战从根源上,都需要进行区域流域产业布局的调整,从而缓解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的理论依据(www.xing528.com)

基于对国情和现实的全面认识,我国日益重视对经济布局的调整,加强了顶层设计,使优化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具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区域流域产业布局问题。例如,针对长江经济带的设计,他提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6年1月,他在重庆听取有关部门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谈道,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要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去考虑,需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要明确,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要促进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增强发展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2]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出现了三个地区:南海岛礁、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这三个地区将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其中,关于“长江经济带”,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提到了两次。习近平说,“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并且,要继续“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先行示范、创新驱动和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因此,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示范经济带的绿色、创新和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区域流域产业布局走向科学化、合理化。

总之,促进经济布局生态化有其科学的依据,有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