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文教学现状的心理失衡分析

作文教学现状的心理失衡分析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将作文的心理失衡现象胪列如下,以期作文教学作冷思考后的回归。作文情感的失衡已是不争的现实。作文心理的异化源自作文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情感的疏导和关注。作文需要一种良好的心态,作文教学不能违背学生的心理规律。

作文教学现状的心理失衡分析

众所周知,时下的作文教学受高考应试作文的影响和制约,作文重视取材与炼意、运思与谋篇、行文与定稿等具体制作过程的训练,但忽视了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精神素质的主导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写作心理的偏差对成品的影响。造成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虚假、理念不明,难以写出作文作为文章的最本质的东西。作文教育的失败,源于作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错位现象,源于学生作文心理的失衡。现将作文的心理失衡现象胪列如下,以期作文教学作冷思考后的回归

一、情感失衡

文章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好文章必定来自健康纯正、充满活力、热情激昂的心灵。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作文的思维却不再灵动,文采不再飞扬。原本活跃、敏感的作文心智亦趋于沉寂与愚钝。学生提笔生畏,下笔生涩。勉强敷衍之作也成为情感源泉枯竭的无病呻吟,考场作文更是带着“紧箍咒”在鸡蛋上跳舞,顾忌太多而远离作文应考选拔之目标。作文情感的失衡已是不争的现实。

“江郎才尽”的学生由怕写、憎写到拒写作文。作文心理的异化源自作文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情感的疏导和关注。施教者甚至是作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几乎不研究当今的学生们在关注什么,也不去关注学生易变、躁动、稚弱的心灵,更不去引导学生健康情感的积累。写前的情感蓄积缺乏,而写中和写后不切实际的技巧拔高。在所谓要求文学化、思想专家化、内容虚假化、形式诡异化、指导程式化的辅导下,出现了关于学生“给自己写悼文”的报道,除了反映出作文命题本身存在的问题外,是否也透露出情感抒发与表达技术施教脱节的伪教问题呢?

二、认识失衡

作文应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现实,应反映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但时下的作文教学动辄要求学生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去审视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以成人思考的方式去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成人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见解、认识和思想,一味以专家作文的“标准件”来要求学生,求全责备,学生但见文之难,不见文之易,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更不能“开广胸襟,发舒志气”。久而久之,学生便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了。作文要么假话连篇,要么生搬硬套,再就是断章取义的名言警句、道听途说的历史掌故、张冠李戴的名人趣闻、泛泛而谈的生活事例等,作文出现认识上的失衡,又怎能正确地“表”自己的情、“达”自己的意呢?

作文的认识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趣味失衡。写作趣味偏离,作品格调灰色。选取的素材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与本质,不能反映对社会、对人生真善美的探索,写出的作文没有思想境界,也不能流露作者的智慧与品位。其二是动机失衡。不是为表达而写作,而是为了应试而作文。为“创新”而创新,为“个性”而个性。另类文体、另类结构、另类语言,不一而足。率性应景,泛泛而谈,忽视了作品的真性情,抹杀了文章的真本色。

三、人格失衡(www.xing528.com)

认识失衡直接导致作文人格的失衡。把“套抄”叫“模仿”,把“缩构”当“创新”。对创新的狭隘化理解造成浮躁的文风,作文的集体失语失智失悟失察使学生成了作文教育下的良民和顺民,于是,学生的人格也被粗暴或温柔地戕害了。高考用一篇作文来衡量一个人的人文修养,这似乎已经不算夸张和片面。于是,作文唯“分”是从,就是“把较强的写作能力转化为较强的应试能力”(顾之川)。作文套抄也成了时下作文教育的不二法门。学生在违心而抑志地摆布下,挪它以自用,借花以献佛。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表现在深层次上,作文的欺世误人、虚假投机扭曲了学生的作文人格。导致学生社会人格的畸变。其一是心理的浮躁、焦虑。对作文的敷衍编造、虚伪迎合、蒙哄欺骗,使学生在自我人格的缓慢倒塌中妥协于生活的盲目、欲望的享受以及情趣的庸俗感性,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理性价值,消解了人存在的意义。其二是心理的失落、迷茫。学生在作文能力横向比较中感到技不如人,以往“童眼”看世界的追求失去方向感和动力支持。加之学业的竞争,学生倍感社会、学习、工作的压力,思想观念的矛盾与复杂使学生人格成长处于消极状态,这就使作文失去了人格塑造的育人之重,也失去了作文教学的育人之本。

四、文化失衡

作文是一种文化景观。写作活动是学生对生活的理性、文化的认识,所以作文教学也要重视作文独特文化的创建与追求,更要反映出人格完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风节”理想。信笔乱写的东西,不是文化。粗鄙的语言、庸俗的材料、诡谲的主题、怪异的形式不是作文文化。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不明、雅俗不分更不是作文文化。而时下学生作文中的“文化”却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庸俗化、商业化的特点,直接反映出作文文化审美的错位。

作文原本是鲜活的人本训练形式,也是人文精神负载的介质。作文的教与学也应是“人本”与“文本”实现统一的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是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我们对作文教学内涵的浅薄理解,对学生作文的文化创造、传承、负载的功利化训导,实际已经脱离作文离不开做人的文化圭臬。学生因得不到传统为文原则的积极认同而感到失落、压抑的心理失衡,又造成认识的不稳定、人格的边缘化,作文心理失衡的周而复始。

作文需要一种良好的心态,作文教学不能违背学生的心理规律。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水平、审美情感,要关注学生为什么要写。因此,我强烈呼吁: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写老实文,做老实人;写自己的作文,写和谐的作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