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巧教两首乡愁诗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巧教两首乡愁诗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提供仿写对象: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两首“乡愁”诗。让学生介绍习作的写作过程、写作体会感受以及写作的成功之处:读了两首乡愁诗,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巧教两首乡愁诗

诗歌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出学生的诗外功夫,这对阅历不广的初中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在两首“乡愁”诗的教学中突出写作教学的宏观训练,成功尝试了引导学生进行读写借鉴,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材料、写作技巧以及思想认识等内容的同时,也探索了诗歌阅读仿写这种开启写作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即通过诗歌仿写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提高了阅读、写作的思维速度和思维质量,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这次诗歌读写教例设计。

教学流程:

一、促成模仿(提供仿写对象,师生讨论借鉴要点。)

1.提供仿写对象: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两首“乡愁”诗。(均选自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

(解说:仿写材料可以由学生自己查阅,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仿写例文要求典型、规范、浅显。)

2.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衔接:指导学生阅读例文,进行阅读前的预见思考、阅读时的品味咀嚼及阅读后的领悟比照。

要求:对例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讨论借鉴要点,学会写作借鉴。

方法指导:首先,要求学生看完标题后不要急于往下看正文,而要仔细地思考问题:如果让我来写这篇诗歌,我该怎样写?其次,正式阅读阶段要反复品味例文:诗歌的意象、意境、主题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还有,把自己阅读前的“腹稿”和例文进行全面细致地比较,获得自己的诗歌仿写启示。

操作要点:

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预见。看了《乡愁》这一标题后,先让同学们构思“自己的”关于“乡愁”的材料。然后让学生以刚才的材料对象为中心话题描写某些意象,表现某种意境。再让学生把自己已经构思好的描写材料与自己想要表达的诗歌主题寓意结合起来读,看能否发现一些问题。

于是学生得出这样的启示: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诗情乃诗歌写作一途。

②回到例文进行品读。把自己阅读预见的启示与例文进行对照,验证自己得出的写作启示的正确性。师生又进行精彩细节片断回放,选取精彩的细节片段,精选学生透彻理解、印象深刻的词句,特别是例文中个性化的诗歌语言,列出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诵读涵咏,体会回味,积累词语,加深印象。

③品读后的领悟比照。然后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例文的意象、意境、情感、风格,并把理解的结果写出来,师生共同整理:

以诗歌“意象”为例:“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余光中《乡愁》诗中用以载情的意象,与关情对象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一一对应,借此传达出个人的思乡之情和普遍的家国之思。席慕蓉的《乡愁》意象是“一首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借哀怨悠长的笛音抒发了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思,借“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喻自己永不老去的乡思。

(解说:这一过程重视创设浓郁的作诗氛围,诱发学生的情感外射,刺激学生的表达欲,包括环境诱发、再造形象诱发、哲理诱发、美感诱发,在诱发诗情的同时也历练了学生的阅读才情。要求要明确,方法指导要有理论依据,操作要简便易行。)

二、仿写成文(学生获得借鉴写作启示,确定借鉴目标,模仿出成品文。)

(解说:就以上讨论过的借鉴启示进行借鉴分析,点明可资学习借鉴之处,这些借鉴之处要在后面的仿写习作中予以巧妙的模仿、化用、体现。再对借鉴要点的一点或多点进行优化组合,确定仿写主题。最后遴选出优秀的习作例文,例文要充分体现出借鉴写作启示中提到的借鉴内容。)

下面是学生的优秀仿写启示及习作:

仿写启示:借鉴写作主题为意象、意境和情感。

借鉴主题分析:

两首乡愁诗表达的是一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表现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余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事物,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联络起来,使整首诗构成了一种真诚柔和的基调。席诗用超凡的想象勾画幽远、神秘的意境,表现缠绵、细腻的情思,在美好中凸现一种乡愁的痛苦,构思奇特。两首诗的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对故园对祖国的刻骨铭心的爱、对乡愁这种亘古不息的伟大情感的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诗歌写作的一些启发:写“乡愁”,可以是印象中记忆深刻的一切东西,它和写作者个人的经历、情感及美学观点有关。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知识技巧积累、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

(习作附后)

三、仿写评价(学生谈仿写心得,教师评价仿写内容,指导摆脱模仿,进行作文创造。)

1.学生作模仿心理自我揭秘。让学生介绍习作的写作过程、写作体会感受以及写作的成功之处:

读了两首乡愁诗,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反复品读、仔细揣摩之后,原来这份感动源自作品表现出的对家国的难以言尽的情感。在感动的同时,我又为余诗表现出的结构美、音乐美,席诗表现出的缠绵、细腻的诗笔所折服。回想起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诗句,知识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促使我模仿、学习,写成自己的“乡愁”诗。

2.教师作例文比较评析。将学生仿写习作与借鉴例文作比较分析,指出借鉴的成功之处,肯定习作的优点,提出进一步借鉴提高的方法。

(解说:了解诗歌的背景,品味诗歌的意蕴,体会诗歌的技巧,会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既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写作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诗歌的仿写训练不是对例文的孤立静止地选择和使用,而是基于例文的动态借鉴地再创作。作文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方面是学生的内发,所以,让学生在借鉴仿写中得出自己的作文启示,这才是诗歌仿写的初衷。)

强调:根据新课程标准,写鲜活的富于创新的社会作文是大势所趋。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关注、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的表达,所以,指导学生学写诗歌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作文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附习作及简评:

乡愁其一

初二、6班王巧玲

轻轻地打开紫色的梦

展现在眼前的

是用思念织成的彩虹

跨过那座虹桥

就到了心中不老的故乡

一片蓝空,一片深情

习作一,意象选择恰切,“彩虹”的美丽和虚幻暗示了作者感情的两个侧面:其一,美好的彩虹,可以架通自己与故乡的感情一脉。其二,彩虹的虚幻又使自己与故乡的感情一脉落空。美好的愿望只是暂时的,而乡愁才是长久的。这使作者的感情在陡落的同时得以升华。(www.xing528.com)

乡愁其二

初二、6班佟俐君

太阳落在很近的天边

我看到天边

却看不到家乡

我恨那挡住目光的青山

现在黄昏又遮挡了它

我就更看不见了

习作二,平白如话的诗歌语言,勾勒出的却是绵延在心底的苦和思想深处的痛。诗歌幽怨、缠绵,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寻找自己的希望,在乡愁的痛感中追求体验这种痛感,在层层推进中使作者的感情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乡愁其三

初二、6班张燕

清幽的月光缓缓照进房间

牵着我的衣角

到了院中的树荫下

朦胧地听见一阵清远的笛声

难道那就是

与故乡脉脉相通的心灵在召唤

习作三,作者重视意境的勾画,化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境。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让乡愁在无限的月色中出现,月夜的笛声又使乡愁无限悠远,难以抑制。“笛声”、“月光”这两个古老的诗歌形象又具有了新的魅力。

乡愁其四

初二、6班杨海燕

乡愁是一棵树

树越长

乡愁的年轮越多

乡愁把根须深深地扎在土里

养育乡愁的水和养分

是我远游时的眼泪和血

习作四:句句是情,句句是眼泪和血。“养育乡愁的水和养分/是我远游时的眼泪和血”两句,跌宕有声,震人心魄。读该诗时,建议配《游子吟》一曲作为背景乐。

乡愁其五

初二、6班王丽娟

台北的黄昏在浮沉

乡愁也在浮沉

漂洋过海的枫叶也在浮沉

风的吹拂,浪的拍打

吹白了发丝

却打不翻小小的叶舟

习作五:化用歌词,不露痕迹。难得的沧桑感在特定的画面,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意象,特定的情绪中酝酿,诗的才情在多种修辞的化用中渐臻佳境。读之引人入诗,引人入情。

这是五首较为成功的习作。五首习作虽然诗笔稚嫩,但感情真挚老到,且都有一颗善感的心——这恰是一个诗人必备的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