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主题研讨2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主题研讨2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进行教学评价时评价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首先,应该充分认清教学评价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改正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是检测课堂教学能否达到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的要求。·其次,还应注意到,评价的方向应该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在实际评价中,评价者应在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各项要求的指导下,充分肯定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主题研讨2

原则是言论和行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既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又是一种社会的约定构成。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进行教学评价时评价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只有很好地掌握、贯彻评价的原则,自觉地按评价的目的和客观规律开展教学评价,才能有效地实施科学、客观的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质量。

1.方向性原则

评价的方向性原则,就是指评价工作要对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起到监督和保证作用,它是由我国教育体系的性质决定的。

当前,课堂教学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在实际操作中力求体现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寻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是我们进行评价的总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该充分认清教学评价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改正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是检测课堂教学能否达到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的要求。而制订评价标准,标准的权重系数、评价过程和评价的结果的分析反馈,是评价工作中体现其方向性的核心内容。

·其次,还应注意到,评价的方向应该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在实际评价中,评价者应在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各项要求的指导下,充分肯定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原则,广义讲,就是指要求评价尊重客观现实,以正确的资料为依据,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狭义讲,就是要从具体事实出发,评价进行的记分、分等级或作结论要做到客观。追溯评价的历史,不难发现,评价正是由探讨其客观性而展开的。因此强调客观评价既是当前评价的显者特点,也是评价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

·首先,应注意要求评价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符合教学客观实际的要求,要求评价都必须以搜集全面系统、准确、真实的信息资料为基础。

·其次,应注意评价者必须按照评价标准来客观地评价对象。既不能因考虑照顾某些评价对象而擅自修改既定的标准,也不能因为有意排斥某些评价对象而提高标准。

·再者,评价者要努力避免、克服主观随意性,在评价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一些不良的心理效应影响评价过程及评价效果。如果评价是客观的,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激励作用,使评价对象信心增大;如果评价掺杂偏见,个人感情等主观因素,就会挫伤评价对象的积极性,造成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双方心理平衡失调,影响了评价的效果。

3.科学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它是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评价过程的科学性,要求评价应符合教育规律,遵循课堂教学的逻辑规律,这是在理论和手段上的更高要求,达到了理性的高度。

应该看到:那种主观臆断、违背科学的教学评价,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都会起消极作用,而且完全违背了评价的目的。因此,我们在确立评价标准时要找其本质特征,权重分配要看各种因素内在实质的联系,评价方法要与评价对象性质相适应,资料的收集要全面等。科学性原则还要求评价过程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的理论为基础,使评价结果科学可靠。

·首先,应注意不宜过分强调量化,虽然在评价中要尽可能的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量化,但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教学活动,完全对它进行定量的评价还是难以办到的。

·其次,应注意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在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循它的科学性。只有依据教学大纲、教材、社会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出来的评价标准才是科学的,才能充分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从而使评价活动走上科学的令人信服的正常轨道

4.可行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可行性原则,应主要体现在评价指导思想和评价目标切合实际,评价对象之间的可比较性,评价标准的简明可测性,评价工作的简易性。评价结论要求不宜过高,它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评价能否在更大的范围开展起来。评价虽然受制于各种条件,如时间、空间、对象等条件的限制,但我们强调的可行性,就是要求评价对这些条件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如果不可行,那评价就只是坐而论道的空谈。

·首先,就要考虑保证评价目标既要符合统一要求又要符合评价对象的总体状况。既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姑息迁就。如果不切合实际,或高不可攀或垂手可得,都难以施测,难以激发评价对象的积极性,达不到评价的目的。

·其次,还要考虑到正确处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矛盾。提出的评价标准,都要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每个评价项目,都要有独立精确的科学含义,使其具有可靠性、可信度。当然,在评价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科学性与可行性难以兼顾的情况,如有人试图用数学统计中的主成份分析法,求出每个评价项目之间的相关度,舍去相关度大的项目,使每个评价项目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这样又失去了具体性,而且计算繁杂,难以实施,这种情况,可考虑适当降低一点科学性要求,以保证其可行性。

·再者,还不能忽视评价计量方法的选用,必须力求简便、易应用、易推广。

5.全面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活动,作为一种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与时代发展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表现出多结构、多类型、多层次、多目标和多因素的特征。评价的全面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者在处理问题时,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去了解事物的全貌,把握事物的整体及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www.xing528.com)

当前,在评价中常常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注意到了一节课的整体分析,而忽略对局部的分析,如只分析课堂结构而忽略教学方法的分析;二是脱离整体孤立地对局部进行评价,如孤立地评价教学手段而忽略教学效果的考察,孤立地对待评价结果而忽略对教学过程的考察等。因此,评价者应注意树立整体意识,坚持在评价中把点和面、局部和整体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应注重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在针对评价内容制订其评价标准时,要尽力反映目标所包含、覆盖的全部内容,如果不全面考虑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其评价结果就会令人产生质疑。

·其次,还应注重评价过程信息搜集的全面性,评价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的优与劣,既要看当前所听的课,还要看平时的课,既要看上课的效果,还要看教学的成效,避免从某一方面来给课堂教学妄下结论的片面做法。

·再者,还应注意贯彻全面性原则并不是对评价标准中的各个项目都等量齐观,不分主次,而是应该做到恰如其分,各得其所。

6.激励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原则,就是评价者利用某种因素,激发评价对象内部产生某种需要,有利于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我们的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各评价对象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保持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不过高也不过低,使大多数评价对象都能通过努力做得到。

·首先,就应注意到评价者。科学的艺术的评价能激发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青年教师,如有几次成功的课,得到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可能会是他们今后成为教学能手的直接动力因素。

·其次,应注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弹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进一步增强信心和进取心。

再者,应注意到运用激励的导向,充分发挥评课的横向比较作用,可以达到评一节课促进多堂课,评一个人的课激励一批人,评一门课推动多门学科。

·最后,还应注意到激励的方法很多,如给评价对象提出一个课堂教学改革及研究目标的激励法;为评价对象树立一个课堂教学典型的榜样激励法;抓住评价对象课堂教学成功之处鼓励的闪光点激励法;为评价对象提供教学改革研究信息的信息激励法。

总之,评价对于开阔评价对象的视野,激励他们上进,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7.诊断性原则

纵观评价的全过程,始终包含诊断的因素,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诊断过程。评价的诊断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者依据评价的目标及标准,对评价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作出科学的诊断,分清评价结果的优劣,促进今后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所谓“诊断”,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检查教学活动某一状态是否正常,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相应措施,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首先,就应注意诊断是为了治疗,医生的医疗活动是以治愈为目标,评价活动与医疗活动的目的类似,评价者作为评价主体,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对照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的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其次,在评价中,诊断性是不可缺少的,起着保证措施的原则,“诊断”不仅是发现、指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缺点,这也正是评价的目的所在。

·再者,应注意在评价过程中,掌握评价对象的基础,发现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排除影响教学活动的障碍,规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措施,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8.差异性原则

评价的差异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不同,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它的实施贯彻必须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

如果离开评价的客观性,差异性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会走向负面影响。其一,由于差异性原则没有客观标准,也不能与其他评价对象进行比较,所以会使评价对象自我感觉良好,产生自满情绪;其二,由于差异性原则没有客观标准,没有外部的参照点进行对照,所以很难令人信服。

·首先,应注意评价对象的不同,如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评价的标准就应有所侧重,新教师应着重评价是否达到上课的基本要求;一般教师应着重评价是否全面达到教学基本功要求;胜任教师应着重评价是否有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和教法改革。

·其次,还应注意对于不同的课,因为目的不同,评价也应有所差异,如对改革实验课,应重点放在研究上,力求围绕教学改革,畅所欲言,充分肯定其经验、成果,认真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切实提出改进措施;对评优课,应采取统一标准,从严要求,在对比分析中评优,在评优中总结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对检查课,应实事求是,成绩说够,不足讲透,在考虑教师心理承受力的基础上,做到以理服人,以知导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