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书研究:原论性、道、教

四书研究:原论性、道、教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此理,不可不先阐明性、道、教之观念。子思于此,则直导入道德及教育方面,而言“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道者,依《中庸》原语为“率性”之谓。此诚形诸人身则为性,因而循此诚之现实的性,即成为人事上一切行为之道,自不待言。前言率性为道,亦得云诚之为道。《中庸》说人道而论教育,一见有若矛盾。以其同一禀受诚之本能故也。世焉有禀同等之性而不能受同等之教者。

四书研究:原论性、道、教

中庸》之伦理说,托始于其根本思想之诚的哲学,自不待言。而诚者拟之自我实现说所谓“绝对我”,则其伦理说亦可为一种实现说。即能致其人类天赋之诚,则道德以立。然则何由致之?说明此理,不可不先阐明性、道、教之观念。

性 所谓性者,依《中庸》之说则为天赋之诚。本文开端“天命之谓性”,亦径可谓为物之本性。人及万物禀受此天地原理之诚而为其本性故也。子思于此,则直导入道德及教育方面,而言“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则,吾人之性,总之为诚之自身。依此以为活动,自无不合于道,是故吾人除实现此性以外,别无道德之可言。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即在此。所谓“诚之”仍不外充实其在己之心。朱子于此而为如次之注释:“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此即氏之理气哲学一派之见解。

补 子思论性与他家之比较纲岛荣一郎氏

子思之论性,非如宋儒论性气质,本然之划然分途。而其超越先天的经验之解,则明明为驾孔子而上之。彼又未明言性善,而其言率性为道,又解性为诚,则谓其隐然唱道一种性善说,亦非过论。

道 道者,依《中庸》原语为“率性”之谓。率性者,依于人性自然而为之活动也。朱子于此,则有如次之解释。“率,循也。道循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由此观之,则道即循性而行之谓。盖性为诚之表现,其中本有天理天道之潜在,率由于此而行其本来之命,于此自有人道之灿陈故也。尚有当详细论之者,依《中庸》之思想,则诚为一切伦理道德之渊泉,而善即与此一致之极轨,道德则体之于身而不违者也。此诚形诸人身则为性,因而循此诚之现实的性,即成为人事上一切行为之道,自不待言。(www.xing528.com)

于此有当注意者,即天道人道之分歧是也。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即此之谓。盖诚乃天理天则,而为贯彻万物广义之道,故曰天道。人道则为狭义的,诚其在己而始得之者也。依子思之所见,则与理欲交战之顷,苟非生知安行之圣人,不为诚之努力而能致其诚者,断无是理。此即天道人道相异之点也。

教 教者依《中庸》原语为修道之谓。所谓“修道之谓教”是也。朱子释之如次。“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由朱子之解释,则道为客观的存在。所谓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是故道与性非两事,道即性之客观的表现,教则章明其道而量加品节者也。

于此有问题焉。前言率性为道,亦得云诚之为道。诚既普遍万物而存在,似无何等修养教育之必要。《中庸》说人道而论教育,一见有若矛盾。不知关于此点,但一深究子思之性论,不难明了。

何则,子思亦唱性有三品说者。观其区别知之品类,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又区别行之品类,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哀公问政章》)此言人之性禀不同,故知道有早晚,行道有难易,而其品类之悬殊若此。此之上中下三品,即孔子所谓上知、中人、下愚之三者。不待言上品之资,无待教育之必要,而此惟圣人能之,不能望之一般人。此外中下两品之有需于教育,宁俟多言。盖中下两品,知道较晚而行道较难也。而依子思之见,虽下品亦有教育之可能。以其同一禀受诚之本能故也。须知天赋之性,下愚与上知无殊。世焉有禀同等之性而不能受同等之教者。观其推论知行三品之结果,而一则曰“及其知之一也”,一则曰“及其成功一也”,此为认许教育可能之明证。以视孔子“下愚不移”说,否定教育之可能者,可谓另开生面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