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微视频:中国大众影像书写研究

网络微视频:中国大众影像书写研究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是中国当下正在经历的一场文化变迁。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消弭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差异,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后现代社会中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备受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语世界流行起来的文化研究脱胎于英国文学批评中的利维斯主义传统。与此同时,后现代文化也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

网络微视频:中国大众影像书写研究

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是中国当下正在经历的一场文化变迁。后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一些主要的界限和分野的消失,即“内爆”(这一概念源自麦克卢汉,主要是相对于信息无休止膨胀扩张引起的“外爆”提出的)。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消弭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差异,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

后现代社会中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备受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语世界流行起来的文化研究脱胎于英国文学批评中的利维斯主义传统。但文化研究学派摒弃了利维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悲观的精英主义立场,他们认为置身于大众文化之中的受众并不是原子状态的铁板一块,也不是被魔弹一击便倒地不起的靶子,而是具有主动性和批判能力的创造性主体。霍尔认为,受众在解读媒介文本时,并不是完全被动接受,而是具有主导—霸权式解读、协商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三种解码方式。其中后两种解读方式显示了受众作为不断抗争的积极主体,能够通过解码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费斯克受德塞图抵制理论的影响,认为大众文化是快感和意义的生产场所,受众通过主动采取游击战术,从大众传媒资源中获取了自己的意义,创建了自己的文化。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文化研究成为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显学”,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能动性日益受到重视。通俗的、消费性的、平民化的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文化主流。因为大众文化形式简易浅显,在使更多人轻而易举地进入文化的同时,又使他们摆脱了文化欣赏者的地位,更多地以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以表现自我、欣赏自我、愉悦自我、完善自我。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介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更加注重双向互动性,强调受众的参与,实现了由“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的转变:普通民众成为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长期由专业生产者和精英群体所把持的媒体话语权越来越多地让渡给了普罗大众,雷蒙德·威廉斯所言“文化是普通平凡的”一语在网络时代被演绎得淋漓尽致。(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后现代文化也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英国学者伊雷特·罗戈夫认为:“后现代时期,书写文本再也不具有统治地位,图像文本将大举闯入我们的生活,主宰我们的思想,主导我们的生活,并生产意义、欲望和权利关系,规驯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建构‘从身体出发’的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形态。”[7]美国学者W.J.T.米歇尔在《图像的转向》一文中预言:“21世纪的问题是形象的问题。我们生活在由图像、视觉类像、脸谱幻觉拷贝、复制、模仿和幻想所控制的文化中。”[8]另一位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则在《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上”,“在这个图像的旋涡里,观看远胜于相信。这决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正是日常生活本身”[9]。在居伊·德波所勾画的“景象社会”中,文字退位,人们沉溺于视觉盛宴中难以自拔。这也是大众化、平民化、参与性和交互性强、拥有强烈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的网络微视频发展势头强劲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