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大众的影像书写:互文性与文本利用

网络大众的影像书写:互文性与文本利用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源于技术提供的便利,互文性成为网络微视频的一个重要特性,主要表现为媒体间的互文,即在网络微视频中“大量地以借用、组合、模仿、反讽、改造等方式有意识地利用其他媒体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在此类文本中能获取多大的乐趣部分取决于受众对于不同媒体文本的了解程度”[8]。微视频中互文性的边界在哪里,这是一个与网络伦理法制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

网络大众的影像书写:互文性与文本利用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一书中率先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7]互文性概念表明,任何文本都存在于巨大的、涉及多样文体与媒体的“文本宇宙”中,没有一个文本是独立的孤岛,“文本离不开传统,离不开文献,而这些是多层次的联系,有时隐晦,有时直白”。每一单独的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与其他文本有关联,都是对旧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拼接等。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不仅如此,这一概念还深化了我们对于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交互的理解,正因为作者与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享有共同的知识背景,或者说作者与读者之间并不存在鸿沟天堑,互文性才得以实现。

源于技术提供的便利,互文性成为网络微视频的一个重要特性,主要表现为媒体间的互文,即在网络微视频中“大量地以借用、组合、模仿、反讽、改造等方式有意识地利用其他媒体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在此类文本中能获取多大的乐趣部分取决于受众对于不同媒体文本的了解程度”[8]。例如,网络恶搞视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法,就是直接对已有影视作品的素材进行移植和拼贴,并辅以“重新配图”或“重新配音”的方式加以改造,以达到戏仿效果,如《分家在十月》之于《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于电影《无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之于电影《闪闪的红星》、《四级考试之色戒》之于电影《色戒》、《性命呼叫转移》之于电影《命运呼叫转移》等。其余被模仿的对象还有知名人物、知名文学作品、流行歌曲动漫、游戏、广告等。这样一来,微视频可以通过“引用”已有的流行文化内容来直接引发受众联想,较为轻易地俘获新的受众。(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微视频生产中的互文现象极易导致侵权纠纷,或者产生大量将优秀文化作品、文学形象曲解、篡改、颠覆得面目全非的低俗文化产品(如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微视频中互文性的边界在哪里,这是一个与网络伦理法制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