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沟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师生沟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生沟通关注认知,忽视情感。师生沟通中的认知成分在增加,情感成分在减少,忽视情感甚至是完全没有情感的沟通越来越普遍。因此凡是那些被冠以勇于表现的、有个性的学生,都被教师看作是有问题的学生。这些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障碍。最后,班级授课时,教师要关注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常常是教师与多名学生交流沟通,教师很少与个别学生产生互动与交流。学生很容易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和叛逆情绪。

师生沟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错误的认识是根源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一些对教师、学生和学习等方面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师生沟通不畅。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是教学中的权威

教育教学中,教师掌握着知识,拥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权利,并且享有课堂教学优先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往往变成了主宰地位,对学生的管理往往成为对学生的控制。这样的课堂教学沟通先天就存在着严重的地位不平等,师生之间就不可能进行自由的、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2.学生是教学中的客体

人类的发展长河中,儿童一直作为成人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必须依赖于成人才能生存。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学生曾被视为“白板”,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因为学生是无知的、幼稚的、不成熟的,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考虑成人的感受、需要、动机和兴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能力,忽视了学生其实也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的个体,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对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教学中简单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

3.教学仅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

教学一直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地看作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强调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之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讲,除了信息、知识和经验的分享,还有人们之间情感、体验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沟通减轻人们的紧张情绪,人和人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理解和支持。同样在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沟通,师生沟通中还有彼此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理解和分享。但是有时教学沟通仅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师生沟通时往往只重视知识、思维,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师生沟通关注认知,忽视情感。师生沟通中的认知成分在增加,情感成分在减少,忽视情感甚至是完全没有情感的沟通越来越普遍。教师已经习惯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学生也习惯于知识的接收。由于重视认知,师生沟通时,教师往往喜欢以权威、理性的姿态出现,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交往,其结果是要么不被学生理解,要么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沟通不仅无效,还出现负面效应。这样的沟通除了完成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之外,学生没有其他的收获。

(二)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www.xing528.com)

首先,在我们的文化中,强调学生要听话,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强调谦虚谨慎。这样的观点也在影响着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一个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大家喜欢乖孩子。什么是乖孩子呢?在教师的心中,这样的孩子学习好、不多说话、不调皮捣蛋。因此凡是那些被冠以勇于表现的、有个性的学生,都被教师看作是有问题的学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想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冲动。

其次,在我们的文化中,强调对权威的服从,强调秩序,强调规则。这些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障碍。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沟通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仍然采取权威的方式与学生对话、沟通。教师很难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则更不敢与教师平等对话。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因而也就不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抵触,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冲突。

(三)教师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很多研究表明,教师缺乏沟通的技能与技巧直接影响了师生沟通的效果。能够较为顺畅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宽容的心态、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等。有些教师心胸不够宽广,不能接受学生不同的意见;有些教师不具有亲和力,学生不愿和他进行沟通;有些教师语言枯燥生硬,没有幽默感,学生没有与其沟通的欲望;有些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方式简单、缺乏灵活性,总是板着面孔、没有笑容。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由于沟通不畅而产生矛盾与冲突,学生逐渐与教师疏远,甚至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四)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不利影响

首先,现在的中小学班级人数过多,这成为影响师生之间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班级人数过多,教室空间狭小,容易造成学生的焦虑和紧张,常常会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在这种课堂背景下,教师也会缺乏沟通的耐心,师生之间很难不产生冲突与矛盾。这影响了师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也让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产生,沟通流于一种形式。其次,教室的座位排列一直沿袭传统秧田式的排列方式,这一方武限制了师生沟通的范围。最后,班级授课时,教师要关注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常常是教师与多名学生交流沟通,教师很少与个别学生产生互动与交流。

(五)受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与学生所处学习环境的制约

首先,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与需求。一般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还比较强,愿意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越来越强,对成人的依赖越来越弱,逐渐把打开的心灵关闭。因此在小学阶段,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是能够比较顺畅地进行的。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其批判和独立意识都明显加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在逐渐形成。这时候的学生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完全赞同教师的观点,而是有了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和判断。在课堂上他们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愿意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也不再轻易流露,他们更愿意独处,独立地思考自己的问题,自主地解决事情。这个时候的学生不但不愿主动接近老师,反而会刻意地躲避教师。

其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相对轻松一些,在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流沟通。但是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要远比小学紧张,竞争也更加激烈。在高考指挥棒依然发挥决定作用的情况下,在依然注重分数与升学第一的情况下,教学过程就被简化为一种知识的传递,学生的任务就是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很多学生感到压抑、不安和烦躁。学生很容易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和叛逆情绪。教师在课堂上严厉的面孔、重复的说教、大声的训斥以及没有情感色彩的授课过程,都让很多学生感到郁闷、苦恼,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或者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教师不讲心里话,师生之间保持有距离的沟通,甚至没有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