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类受众:市场、心理、社会需求

三类受众:市场、心理、社会需求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三种受众观传播学界对于受众有三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维度与视域。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城市受众与农村受众,中年受众与老年受众。这一理论关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动的受众寻找节目以满足其心理和社会需求,他们在处理媒介信息时有选择,也具有理性。近年来,日渐庞大的受众群体——网民,在某些重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

三类受众:市场、心理、社会需求

在新闻传播客体的构成中,受众是最具体、最庞大的主体,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信息的接受者。

(一)对于受众的认识

“受众”一词最早出现在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中,指在传播过程中与传播者相对的读者、听众与观众的总称。在最初的传播学研究中,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把受众视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传者中心论被受众中心论取而代之,一些专家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在这一时期,“使用与满足”[6]“沉默的螺旋”[7]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在理论界确立了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实践中,西方新闻界也经历了一个从漠视受众到重视受众的转变过程,甚至一度因把受众中心论发挥到了极致(如黄色新闻的泛滥)而饱受诟病。此后,又通过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试图对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加以修正和革除。毋庸置疑的是,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已牢牢确立。

在中国,对于受众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986年在安徽黄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受众研究研讨会,之后又相继在浙江萧山和河北保定召开了第二届(1992)、第三届(2001)全国受众研究会。研讨论题从拨乱反正,联系实际探讨受众研究对于新闻改革的推动作用,到确立受众调研是我国新闻学领域中一个崭新的、独立的分支,再到评估20年来我国受众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比较深入地探讨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逐渐摆脱了政治话语的束缚,使研究回归受众本位[8]。显然,满足受众需求,是新闻传播活动推进发展的主要动力。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信息流动的目标,是新闻传播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新闻传播效果的评判者。在某种程度上,受众决定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方向。

(二)三种受众观

传播学界对于受众有三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维度与视域。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群体,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传媒的接触虽然只是个人的活动,但通常受到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人口统计学意义、社会关系意义)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

(2)受众即市场。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受众既是技术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又是讯息的接受者。这种观点易把传媒与受众关系视为“买”方和“卖”方关系,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无法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不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消费者,还是社会基本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应享有各种正当的权利,如传播权、知情权、接近权、隐私权名誉权、监督权等。

(三)受众类型

显然,今天受众的含义包括:越来越大的消费压力,以及由越来越大的媒介公司提供服务的趋势。从宏观上,受众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则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通常受众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②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城市受众与农村受众,中年受众与老年受众。③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与习惯,可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④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则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⑤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⑥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四)受众需求

相对于社会环境、政府、政党,受众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具体。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直接涉及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手段和传播效果,其影响是具体的、深刻的、显著的。传播学中,关于受众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1959年,卡茨最先描述了使用和满足研究,他认为不同的人可以将相同的大众传播消息用于完全不同的目的。1973年,卡茨、格里维奇和哈斯提出了受众对于大众媒介的35种需求,并将其分为五类:认识、情感、个人整合、社会整合和疏解压力。这一理论关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动的受众寻找节目以满足其心理和社会需求,他们在处理媒介信息时有选择,也具有理性。受众的需求动机,既有接触大众媒介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兴趣、环境等因素,又有社会动因,包括他们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群体归属关系等众多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影响,对新闻信息传播产生不同的反馈与效果。

当下,荧屏上如火如荼的真人秀节目则可以倒推出受众的需求——全民娱乐、参与、窥探隐私、在亦真亦假的游戏中摆脱压力。麦克卢汉说:“游戏是大众艺术,是集体和社会对任何一种文化的主要趋势和运转机制做出的反应。和制度一样,游戏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游戏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艺术和游戏使我们与常规惯例中的物质压力拉开距离,作为大众艺术形式的游戏,给一切人提供了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直接手段。”[9]真人秀的盛行,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充足的理由。(www.xing528.com)

(五)网络时代的受众——网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6.20亿,占比提升至90.1%。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近年来,日渐庞大的受众群体——网民,在某些重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影响社会舆论,对公权力发起挑战。比如2012年,一部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电影穆斯林的无知》被上传到YouTube,由此引发了一场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动摇了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支配地位,曾经的“阿拉伯之春”一夜之间变成了“阿拉伯之冬”。同样在2012年,中国网络上出现了两个迅速“蹿红”并被人肉搜索的“表哥”和“房叔”——

“表哥”事件经过

时间:2012年8月26日

事发地点:陕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

人物: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

事件:车祸现场微笑被围观,人肉搜索后发现微笑哥拥有众多奢侈名表

核心信息:拥有奢侈品名表11块、皮带总价值上百万

传播路径:网络围观+人肉搜索+微博传播+传统媒体介入报道

结果:纪检部门介入,被撤职

关键词:网络;反腐;车祸现场;微笑;11块名表

无独有偶,一个多月后,天涯网友“广州正义者联盟K”发帖曝光:56岁的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有20多套房产,并提供了广州市房管部门制作的个人名下房地产登记情况查询证明。该帖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媒体介入报道此事。广州市纪委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10月22日,蔡彬已被“双规”。

“表哥”与“房叔”都源于一条网友发布的微博,经过网络传播,引起网民的围观,最后经传统媒体的报道,而使事态白热化。人们不再“人微言轻”,而是聚合着巨大能量的传播者、参与者、评论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即时评论、互动传播,加速新闻事件的发酵与传播,引爆新闻事件。显然,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角色与影响更为突出、强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