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历史脉络及实践教育师资团队建设创新探索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历史脉络及实践教育师资团队建设创新探索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后两大阶段。高等工程教育在这3个发展阶段过程中,分别在不同阶段作出不同的调整,以适应工程教育发展的需要。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使我国工程教育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可以称之为工程教育的崛起时期。在这一时期,工程教育体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工程教育再次受到关注。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历史脉络及实践教育师资团队建设创新探索

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后两大阶段。

中国工程教育始于晚清洋务运动兴办的各种西式学堂,基于当时社会富国强兵、发展实业的需要,开始移植西方工业化教育模式,并且成为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这种移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与中国社会的种种不适应,突出表现在文化传统和观念上的冲突,进而表现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种种不协调状态。这一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借鉴欧美工程教育模式,实行“通才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宽泛,教学内容以学习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为主,以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为目标。在组织结构上大学分大类设立学院,院下设系,系下面不设专业,基本上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工程教育格局。

1949年以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分为3个历史时期,分别为重建与发展阶段(1949年—1965年)、缓慢发展阶段(1966年—1976年)、工程教育大国崛起阶段(1978年—至今)。高等工程教育在这3个发展阶段过程中,分别在不同阶段作出不同的调整,以适应工程教育发展的需要。

1949年—1965年是我国工程教育体系的建立阶段。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新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国家需要改造旧教育,建设适应国家建设的教育体系,因此展开了全国范围的院系调整。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国家走上了独立探索的道路,在高等教育和工程教育方面表现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的超常规扩张。在培养模式方面,工程教育院校纷纷进行改革探索,清华大学提出“真刀真枪地进行毕业设计”,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连基地的改革措施。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呈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局面,1957年全国高校229所,第二年则增加到791所,最高年份出现在1960年,高等学校达到了1289所。其中工业院校的增速和规模最为显著,由1957年的44所,至1960年达到了472所,高等学校增加10倍多,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畸形发展导致了质量下降。1962年,国家召开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讨论了如何切实提高高等工业学校教学质量,并对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大纲进行审议修订,纠正了教育革命中的某些错误做法,工程教育的发展逐步进入正轨。(www.xing528.com)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工程教育的发展受到“文革”的严重影响,处于混乱和缓慢发展阶段。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使我国工程教育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可以称之为工程教育的崛起时期。在这一时期,工程教育体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工程教育再次受到关注。国家对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等多方面作出调整和改革:针对工科比例过大的现状提出调整要求,并取得成果;明确培养目标;制度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如研究生学位、科类调整、调整专业设置、完善教学保障等);工程教育体制改革及培养模式变革(如管理体制变革、教改与课程建设、评估认证制度建立、高水平重点大学建设与重点理工大学转型);工程教育跨越式发展(如工程教育规模持续扩张、种类结构不断完善、工程科技产业化发展及服务经济发展的成就显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