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力教育的地位和意义:素质教育的呼唤

创造力教育的地位和意义:素质教育的呼唤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力主要由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想像力、批判性评价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监控能力和创造性技能等因素组成。因此,我们应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创造力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问题。其次,创造力教育是推动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中介。最后,创造力教育和终身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两大走势。创造力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内在的质的要求,终身教育则是创造力教育的外部的量的延伸。

创造力教育的地位和意义:素质教育的呼唤

创造力主要由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想像力、批判性评价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监控能力和创造性技能等因素组成。创造力教育是在各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里,以开发个体创造能力为根本宗旨的一种科学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我国的创造力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自身蓬勃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直接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言以蔽之,这与振兴中华、提高国民素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创造力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问题。

首先,创造力教育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强大武器,是塑造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最强有力的杠杆,而人才是这一杠杆的支配者,教育则是哺育人才的河床。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才呢?我国人才学家王通讯把人才定义为: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显然,“创造性”是人才的核心特质,创造性教育则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最有效途径,而创造性人才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

其次,创造力教育是推动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中介。“应试教育”是以高升学率和高分为目标的单一型教育。中国现有中小学生1.7亿,每年仅有4%的学生能考入大学,这与家长及孩子的高希望值无疑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所以,“应试教育”注定了只有少数人成为 “幸运者”,而多数人则成为 “失败者”。然而,这些经过一次次筛选而留下来的 “幸运者”,未必将来都是成功的创造性人才,而落选的 “失败者”未必来日都不是创造性人才。同时,“应试教育”误导了全社会各层教育系统的内部功能,使教育目标背离了 “渴望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个体目标和 “期待个体成为有创造价值的人”的社会目标。可见,改变 “应试教育”,全面重视并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前瞻的、现代的教育,是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力则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开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创造力教育则是以培养和开发个体创造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是启动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杠杆。(www.xing528.com)

再次,创造力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应成为衡量学校生产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性尺度。创造力是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素质。显然,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为了增强 “产品”的竞争力,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创造力教育体系。毋庸置疑,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不是 “升学率”的多少,而是它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小而言之,评价一个学生的内在尺度不仅仅是其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其创造力水平;大而言之,评价一所学校的内在尺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数量、升学率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质量,即创造性人才的多少。

最后,创造力教育和终身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两大走势。创造力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内在的质的要求,终身教育则是创造力教育的外部的量的延伸。在知识激增和知识老化同时加快的今天,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需要不断传授最新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终身教育,又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个体创新能力的创造力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挑战,才能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1996年10月,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提出了 “不增长就死亡”的教育口号——这不仅是指知识的量的绵延递增过程,而且也是指人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创新过程,其实质是对人才在质和量的规定上的双重要求。这句话无疑体现了创造力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紧迫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