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创造力教育现状堪忧:《素质教育的呼唤》

我国中小学创造力教育现状堪忧:《素质教育的呼唤》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当前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高考升学仍被不少人当作奋力拼搏的目标的状况下,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功能必然同步倾斜。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刻板,不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美国心理学界纷纷加强了认识心理与创造力的研究,呼吁中小学教育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造力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属空白。

我国中小学创造力教育现状堪忧:《素质教育的呼唤》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中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孕育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然而,在当前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高考升学仍被不少人当作奋力拼搏的目标的状况下,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功能必然同步倾斜。与国外相比,这种教育现状岂能不令人心焦!

(一)我国创造力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创造力教育研究亟待加强。西方关于创造力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形成了一套完备而科学的创造力教育体系,为西方文明建设造就了无数创造性人才。众所周知,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促使美国政府反思其在太空领域落后的原因。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刻板,不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美国心理学界纷纷加强了认识心理与创造力的研究,呼吁中小学教育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目前美国设有“创造力教育基金会”,为中小学校有关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提供援助,在许多大学还设立了创造力方面的研究机构。而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造力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属空白。

(二)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创造力培养意识淡漠,升学率始终是导向学校工作的核心。大概从送孩子上幼儿园那一天起,“考上大学”便成为许多孩子家长心目中奉为神明的圣典;大概从走上校长岗位的那一天起,“升学率”这个无形的桎梏便时时困扰在许多校长的心头。笔者在与一位县教育领导局的谈话中了解到,该县与中考无关的音乐美术及工艺课从学生升入初三那天起就被全部砍掉,连学生的早读和自习也全部变成了统考的语文、数学等主课。这种现象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呼唤着应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仍是以升学为目标的 “应试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一方面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另一方面教育仍被多数人视作 “谋生”的教育、“跳农门”的教育。此后果怎能不令人心忧!

(三)许多中小学仍采用 “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去年7月在菲律宾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中国比较重视儒家的传统教学方法,即 “演绎法”,而美国则比较重视归纳法。演绎式教学法是从 “一般——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归纳式教学法是从 “特殊——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的发展。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学则是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不难发现,从 “特殊——一般”的归纳式教学法与从 “具体形象——抽象逻辑”的儿童思维发展趋势在本质上是吻合的,这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的过渡,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笔者在海淀区某中学调研时发现,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数学、物理老师常常先讲定理、定律,再依照定理讲解实例;英语老师在讲时态或句型时,也往往先把结构或公式列出,再举例说明。这种演绎式教学法在中小学是司空见惯的。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是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

1995年初,杨振宁教授来国内讲学。一位记者问:“您在国外大学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教授回答:“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同样一类题目,中国留学生在中学时已做过成百上千道题了,不少外国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最近一位留德学者归来说:“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都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这两则例子无不表明:中国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除文化因素外,这主要应视为教育塑造的结果。相比之下,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显然,发散思维的这些特征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以致许多学者常用发散思维来代表创造性思维。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一的演绎式教学模式不利于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然,作者在此无意抨击演绎式教学法本身,而是强调指出: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大胆解放思想,突破 “应试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视学生质疑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小学应建立以归纳式为主而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模式。(www.xing528.com)

(四)中小学教学中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无益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尊师重道本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这一传统的负面效应在中小学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在潜意识中认为: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错了,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当面反对。最近对北京10所中学的1200名中学生的学习问卷调查表明: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66.8%,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什么问题可问的。”然而,同是这位教授,在国外授课时的情形却大不相同。可见,不正确的师道观念,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直接降低教学效果,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中小学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束缚下,中小学的实践活动贫乏,特别是中考前的初三学段,许多学校取消了劳技课、工艺课甚至音乐、美术课。调查结果表明:69%的中学生认为学校无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些学生把年年相似的学校活动戏谑地概括为:四月去春游,五月歌咏赛,十月诗朗诵。诸如科技、工艺、社会等实践活动在中小学更是少见。单调、贫乏的学校生活,不仅不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也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六)惩罚性、强制性的教育措施,阻碍了儿童良好个性的发展。创造个性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我国专门从事创造力教育研究的专家周昌忠先生指出,创造个性有六个特点:勇敢、甘愿冒险、富于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对1200名中小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表明:78.9%的中小学生家庭属于溺爱——强制型家庭,民主——宽容型家庭仅占21.1%。而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溺爱——强制型教养模式培育出的儿童可能具有如下特征:过分的攻击性、冲动、自私或过分的退缩、胆怯、自卑。这些个性特征均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而民主——宽容型教养模式则有利于创造个性的培养。这里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伴随 《教师法》和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中小学体罚现象日渐减少,但作为一种变相体罚——惩罚性作业却在日益增多。譬如对没完成作业、做错了题或犯有这样那样错误的学生,老师要求把每个单词抄写30-40遍,把每道题做10-20遍等等,如此惩罚现象在中小学屡见不鲜。这种变相体罚,不仅于学习无补,而且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恐学、逃学、拒学等不良心理,形成不健康的个性品质

面对中小学忽视创造力教育的现状,我们应尽快从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建立、健全我国的创造力教育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