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教学方法例解及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多元性

教师教学方法例解及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多元性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素质教育评价的标准则是以素质标准为主,素质标准、职责标准和效果标准相结合的多元结构。为此,绝对标准在素质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结构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相对标准上文已经阐述过,素质教育评价对此标准的采用,主要利用其能够引发竞争、利于激励的长处。而素质教育评价采用的则是多元的标准,使各类标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评价活动。

教师教学方法例解及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多元性

人们对素质教育评价标准有多种看法,有的“从提高素质教育实效的目的出发”,认为素质教育评价的标准“应是价值标准与行为标准的统一”(注:路琳:《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有的认为“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必须是二维的:一是社会发展标准,二是个性发展标准”(注:田杰:《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3期);有的则提出了评价标准的“三结合模式:即社会参照标准、个体参照标准和团体参照标准相结合”(注:雷鸣强、陈绪常:《构建导向素质教育的三分合评价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6期);等等。无论怎样看,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必须是多元的。

教育评价的标准是一定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反映,是人们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反映。与某种教育模式相应的教育评价的标准是由这种教育模式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把教育的价值定位在筛选功能上,与之相应的教育评价就是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多少来选拔学生,其标准是单一的;而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发展功能上,与之相应的教育评价关注的是如何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全面的发展,它不是被用于选拔适合于教育的教育对象,而是用于创造适合于每一个教育对象的教育,其标准是多元性的。

我们可以分别从教育评价标准的两种分类角度——从内涵的角度分为素质标准、职责标准、效果标准;从确定评价尺度的方法和途径的角度分为相对标准、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来逐一分析:

从第一种分类角度来看,传统的教育评价着重于采用效果标准,即从评价对象完成各种教育任务的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评价标准。效果标准是所有评价都会采用的一种重要标准,问题在于传统的教育评价一方面过于偏重这种标准,有“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倾向。另一方面在运用这种标准时存在片面性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看他们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而忽视对全面素质的考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只看分数;二是对学校进行评价时,不是考察全体学生的情况,而是只考察部分学生的情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只看升学率。

而素质教育评价的标准则是以素质标准为主,素质标准、职责标准和效果标准相结合的多元结构。所谓素质标准是指从评价对象完成各种教育任务时应该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来确定的评价标准。“素质是被评价对象的基础条件,它是一种长期起作用并能决定日后发展方向的因素”(注:张玉田等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它着眼于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上。从这一意义上讲,采用这一标准最为符合素质教育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评价的宗旨。但是,如果片面采用这种标准则会产生“只重条件,而不看实际工作和实际效果”的现象。因此,素质教育评价必须把素质标准、职责标准和效果标准很好地结合起来。效果标准上文已经谈到,素质教育评价采用这种标准是由于素质教育也必须对教育活动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考察。所谓职责标准是从评价对象完成各种教育任务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完成的任务的角度来确定的评价标准。它着眼于教育活动的过程,可以促使评价对象关心工作的全过程和注意工作方法。以上三种标准的结合运用,可以从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对素质教育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www.xing528.com)

从第二种分类角度来看,传统的教育评价着重于采用相对标准,这种标准“主要以数据资料为基础,即标准的制订与参照组的成绩有关”(注: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62,763页),它的作用是确定评价对象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运用这种标准可以使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然而,这种标准是一种相互比较的尺度,客观性差,不能很好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水平。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强调这种标准,并主要将其作为选拔升学的依据。这样一来,由于“正态分布”规律的限制而导致激烈的、无休止的竞争。而且采用这种标准就要进行相互比较,比什么呢?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学生之间自然是比分数,学校之间自然是比升学率。

而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则是以绝对标准为主,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个体标准相结合的多元结构。所谓绝对标准是指“建立在理性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注: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62,763页)的,在评价对象所在群体之外的,与该群体的实际水平高低无关的客观标准。采用此标准,评价对象不必作彼此间的比较,而是同这一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可以使评价对象把握自己的实际水平,明确自己与客观标准之间差距,这样有利于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客观标准至关重要。为此,绝对标准在素质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结构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绝对标准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三:一是绝对标准也是人为制定的,只能做到相对的客观、合理和科学;二是它不利于形成竞争的氛围;三是这种客观标准只能反映对评价对象的共同的基本的要求,而缺乏个性差异方面的考虑。因此,为了弥补绝对标准的不足,素质教育评价的标准应当将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个体标准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相对标准上文已经阐述过,素质教育评价对此标准的采用,主要利用其能够引发竞争、利于激励的长处。所谓个体标准是根据评价对象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来确定的标准,它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的过去、潜力和自定的目标为参照系,主要用来衡量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的现状,是一种个性化的评价。素质教育评价采用这种标准,主要是由于这种标准充分考虑了个性的差异,正好弥补了绝对标准的第三个不足。

由以上分析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各类标准都各有长短。传统教育评价的弊端正是缘于偏重于某一类标准。而素质教育评价采用的则是多元的标准,使各类标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评价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