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琴踏板运用的表现性研究成果

钢琴踏板运用的表现性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钢琴演奏有赖于优美的音色去表达各种感情色彩,而踏板的每一次运用又都会对钢琴的音色产生重要而微妙的影响。有时采用短促的碰触踏板,使沉重的重音更加富有表现力,以增加音色变化。贝多芬本人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亲自写下了许多踏板的标记,他是要求将踏板的使用达到可以感觉到的程度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肖邦是使用踏板的先驱者,他运用踏板的目的是达到一种音响上的共鸣,增加音乐表现上的“色泽”,而不是为了连奏。

钢琴踏板运用的表现性研究成果

钢琴演奏有赖于优美的音色去表达各种感情色彩,而踏板的每一次运用又都会对钢琴的音色产生重要而微妙的影响。正是因为它具有的特殊个性和作用,因此,踏板的运用成为一个微妙复杂的问题,以至于没有两位演奏者在演奏同一作品时使用完全相同的踏板法。而同一位演奏者也不会在每次演奏同一作品中使用完全相同的踏板法。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诸多的原因,只有知道如何使用踏板演奏,才会明白如何不使用踏板演奏。

另外,这种技巧很难用符号完全表示出来,主要依靠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钢琴演奏者的乐感及听觉水平。根据不同的琴、不同的场合,即使在作品上具体标记了踏板的踩法,演奏者也会用敏锐的听觉加以调整,以决定他的踏板用法。有的人不听或不会听自己的演奏,所以他永远无法掌握踏板的用法。踏板用得好坏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演奏家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演奏者技艺、修养的试金石。好的钢琴家,会根据不同的钢琴、不同的音乐厅、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演奏状态,对踏板采用不同的用法,其宽容度有时比手指上还要多。

(一)踏板运用要以作品风格为依据

踏板运用是表现音乐的技术手段之一,它不能游离于作曲家的思想,不能游离于作品本身。每一首音乐作品均有其特殊的风格,而同时期的作品也有其较具共性的风格特征。比如,巴赫的作品复调性强、声部多,有的地方要增加声部的横线条和歌唱性,完全靠手指弹奏是很难做到的,因而适当地使用踏板是不可缺少的。如平均律的一集《降b小调前奏曲》中的十六分音符,想要不用踏板天衣无缝地连奏是十分困难的,并且声响效果也太单调。

很多钢琴家在演奏此曲时都使用右踏板使重复音连接起来。为了保持复调的清晰度,踏板要用得极为细致、谨慎。必须注意演奏者首先是应用手指来达到尽可能多的连奏,然后再辅以右踏板。在演奏古典音乐如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时,踏板的使用是较少的,通常不采用全踏板,而采用“点——点”的方式。在他们的音乐中,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是绝不能搞得含糊不清的。伴奏线条同样要求清楚,在旋律中又常出现分解和弦进行,因此,不宜过多地使用踏板,要用也得富有技巧地做到在演奏中觉察不出的程度。有时采用短促的碰触踏板,使沉重的重音更加富有表现力,以增加音色变化。

一般欧洲巴洛克时代的乐曲,比如学生平时弹得较多的巴赫的复调音乐,要少用踏板,否则容易把曲调线条和声部弄模糊。古典时期的音乐,以主调音乐为主,踏板的使用量较大。古典派作品理性感较强、结构严谨,要在保证音色透明、织体清晰,保持其精致、典雅的风格的基础上,慎用踏板;浪漫派的音乐多为感性的抒情作品,几乎没有不用踏板的。用踏板为了追求音色、力度的变化多样,以求更细腻地表现乐曲内容;印象派、现代派作品为寻求特殊的音响效果,踏板的使用也较特殊。如德彪西的印象派的很多作品,为了达到某种意境,会用到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或颤音踏板等。

发展到贝多芬时期,踏板的运用就大大地增多了。贝多芬本人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亲自写下了许多踏板的标记,他是要求将踏板的使用达到可以感觉到的程度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在他的音乐中,用右踏板来完成连奏是毫不奇怪的。肖邦之后,踏板的使用就随处可见。他是踏板的大师,以对音响和色彩的敏感,探索了踏板在声音变化方面的各种可能性,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踏板效果,使踏板成为演奏他的音乐时的一种最强有力、又随心所欲而微妙的表现手段。肖邦是使用踏板的先驱者,他运用踏板的目的是达到一种音响上的共鸣,增加音乐表现上的“色泽”,而不是为了连奏。

在德彪西充满新颖意象的作品中,假如没有使用踏板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德彪西的钢琴作品,除了要了解他的艺术特征外,还要更多地研究其中的踏板问题。德彪西的目标是将钢琴音乐从敲击型和断断续续的缺陷中解放出来。对于踏板的运用,他的作品中踏板记号较少出现,因为极微妙的踏板用法难以用记号表达,它主要由演奏者的修养、音量、音质、速度、声部处理、乐器的性能、和声效果、室内音响条件等因素决定。踏板的运用,从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到浪漫派,再到印象派,随着音乐历史的不断发展,踏板的运用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等等,诸如此类,已渐成“法律”式的宏观问题,必须坚持,不可背道而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使用踏板的不恰当而改变作品的意图当然也是不行的。

(二)踏板运用要以声音色彩的需要为依据(www.xing528.com)

不同的作品需要不同的声音色彩。踏板的主要功能是为作品的整体结构提供严密坚实、连贯通畅的低音基础,为优美如歌的旋律润声饰色。在演奏古典音乐时,为了声音清晰而使用少量的踏板,往往以润色为主;在近现代作品的演奏中,为了造成某种特定的声音色彩,达到犹如微风轻拂的效果,轻微的模糊是允许的,这有助于创造神秘的气氛。如格里格的《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为了渲染欢腾的气氛,延音踏板在并不单纯的和声中保持了四小节之久。这正是作曲家自己特定的表现意图。

利用和弦的延续做渐强,使周围琴弦产生的广谱泛音振动活跃起来,这种特别的延音踏板用法是当踏板踩下去的一刹那,制音器亦同时被提起,会有足够的声音留下来,整个声音产生较强的效果。制音器轻轻地碰琴弦几次,强后即弱的声音效果是通过先弹奏强拍上的和弦从而逐步地制止声音直至达到所需要的弱的程度来实现的。但注意不能使声音产生断裂感,要极其细致地处理。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开始处的四分音符和弦。[1]

在许多快速跑动的音乐片段中,如快速的音节上行进行,往往利用一个较长的踏板来达到渐强的音响效果,如韦伯的《降E大调华丽回旋曲》中所采用的方法。而在下行音阶进行时,一般不能像上行音阶那样把右踏板长时间地保持,而必须考虑下行音阶所处的音域和力度层次。下行音阶在一个稳定的渐强持续到下一小节的强拍上时,踏板需要很快地更换几次,这样不至于破坏它的清晰度,以达到渐弱的音响效果。对于几次重复使用的同一音乐材料,采用不同的踏板法,使声音产生色彩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把这一手段提高到一个既富有想象力又极具个性的艺术水平上。

(三)踏板运用要以和声进行为依据

一般来说,和声变换,踏板也要变换,演奏者一定要了解和声的进行。不恰当的和声分析会造成选用不恰当的踏板,其结果是把不同的和声进行混为一谈,造成声音混乱。因此,在踏板使用前,必须要分析作品的和声进行,使用时需在和声的每一次新的变化之前的一刹那放掉,然后再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地再抓住。假如采用恰当的速度演奏,声音不至于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响声填满了松开踏板时产生的缺口,使之成为清楚地换新踏板的可能。

在演奏古典和浪漫派作品中,以和声为依据更换踏板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指触键后,踏板稍后进行,这种敏捷的更换,增强了和弦的效果,避免了声音混浊不清。如肖邦的《a小调前奏曲》运用“半踏板”保留低音,又使和声进行比较清晰。在演奏近现代作品中,为了造成一种特定的色彩,和弦的进行就不一定都换干净,而是根据作品的要求、性质及所需要的音色来确定踏板的使用。

总之,要认真分析弹奏作品时踏板的使用,有机地结合作品内容和风格特征来研究乐谱,使踏板的运用构建在坚实的学术背景上,使演奏的音色因踏板的使用而更丰富、更悦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踏板运用方法是不存在的,精确些说,使用踏板的共同规则属艺术性踏板运用的范畴,艺术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运用恰当的踏板技法能把音乐内部的结构、句子勾画出来。这里最关键的还在于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和耳朵的敏锐程度,同时脚的技术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钢琴踏板运用得好与坏是以上诸多方面有机配合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应深入探讨踏板的使用规则,有效发挥踏板的魅力,使之真正起到钢琴灵魂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