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歌曲中的音乐与诗词之交流

中国歌曲中的音乐与诗词之交流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音乐与诗词的关系和发展,前面已略略说过。我国的歌曲创作,最初是在民间流行,后来宫廷中产生了一些作品。直到孔子搜集当时各诸侯国的诗歌,选辑了305篇,“孔子皆弦歌之”。但是,由于记谱的困难,音乐没有记下,只整理了诗歌。《诗经》中的三百篇,包含风、小雅和大雅、颂三种。“颂”是一种祭祀的乐歌。“大雅”“小雅”从内容来看,是把和重大政治有关的叫“大雅”。这是从音乐的用途来区分的。

中国歌曲中的音乐与诗词之交流

关于音乐与诗词的关系和发展,前面已略略说过。我国的歌曲创作,最初是在民间流行,后来宫廷中产生了一些作品。如典籍中所传说的“乐官夔作《大章》”“帝俊命咸黑作《九招》”“黄帝作《箫韶》”等,那也只是传说,有些还近于神话之类的记载,并不十分可靠。不过,宫廷的专业乐官之设总是比较晚一些。直到孔子搜集当时各诸侯国的诗歌,选辑了305篇(外有仅存篇名而其词已佚者六篇),“孔子皆弦歌之”。这样才把当时的诗歌作了定本。但是,由于记谱的困难,音乐没有记下,只整理了诗歌。

诗经》中的三百篇,包含风、小雅和大雅、颂三种。

“颂”是一种祭祀乐歌

“大雅”“小雅”从内容来看,是把和重大政治有关的叫“大雅”。但也有人说,“小雅”是用于燕宴之乐,“大雅”则是用于诸侯群臣会于朝廷所用之乐。这是从音乐的用途来区分的(《诗经大序》)。还有一种划分法是从文体来区别的,说:“‘风’是优柔委曲,道在言外之体;‘雅’是明白正大直言其事之体;纯乎雅之体者为‘大雅’,杂乎“风’‘雅’之体者为小雅”。(严粲《诗辑》)事实上,过分严格也有难处。因为在“大雅” 中也夹有近于“风”的东西。

305篇 中,“颂”40篇、“大 雅”31篇、“小 雅”74篇、“风”160篇。“颂”“大雅”“小雅”出自当时宫廷音乐家之手的可能性很大。“风”则是各诸侯国的民间创作。

“风”,收集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的民歌。

《豳》《周南》《召南》大约是指陕西省中部地方,因为周后来(十世)定居于豳(今邠州)。

《王》《郑》《桧》《邶》《鄘》《卫》《宋》,大抵流行于今陕西、河南。东周王室定都于“洛邑”(即今之洛阳),《王》是王城民谣的意思。

《郑》是现在的新郑,是这一带民歌。

《桧》是现在的密县,和郑邻近的小国。

《陈》是现在的陈州

《邶》《鄘》《卫》,都是殷代后期定都的王城旧地,王城之北是“邯”,王城之东叫“卫”,王城之南叫“鄜”,这些属国的京城在今安福县西。这三个国家大致都在河南省黄河北部。

《宋》的国都是现在的商丘附近。

《陈》的国都是现在甘肃东边秦州附近,当时属于西方的蛮族。

《唐》《卫》,“唐”在现在的太原附近,“卫”也有一部分在现在的山西省西边。

《魏》的国都在今芮城附近。

《齐》的国都在今山东临淄附近。(www.xing528.com)

《鲁》的国都在今曲阜附近,但“国风”中没有《鲁》,可能是并在“齐” 中了。

从上述情形来看,所谓十五国“国风”,实际上是现今华北一带的民歌。楚国当时叫蛮楚,华南是南蛮,东北叫番邦。西南、西竺等当时都未划入中国版图。

古代的《颂》是祭祀宗庙用的乐歌,有《周颂》《商颂》《鲁颂》三种。

关于当时的诗的形式,主要是四言,其中偶而也有二言、三言至八言。一般都很整齐,有音节,要押韵,但不如后来那么严格,对平仄、对偶等要求不那么认真。如《关雎》。

诗和音乐入汉以后,一方面继承周诗、周乐,雅乐占统治地位。但另一方面,又大力吸收楚辞、楚乐。《汉书·礼乐志》提道:“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太乐官。”这制氏,后汉服虔注曰:“制氏,鲁人也。”为什么专请制氏主乐呢?清代何掉说:“周乐在鲁,故制氏犹传其声律。”这也只是一种推测。从孔子传说中,他是在齐闻韶,就是说鲁国最初还没有韶乐,那么,是他回鲁讲学,整理乐制,有可能把周乐保存下来。

另外,汉高祖是喜欢楚声,他的《大风歌》是楚调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礼乐志》也说“高祖乐楚声”。还说他的妃子唐山夫人所作的《房中祠乐》也是配上楚调。

楚调原来不是四言而是三言,后来才发展到三言、四言混合。如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兮”字是语助词,实际上是两句三言组合。

总之,汉代的诗歌基本上是四言。直到后汉,曹操写的诗还是四言的多。

诗词是四言,当然影响到曲调的编配。因此就有人怀疑,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音乐和诗都不是蔡琰所作,因为在汉代还没有七言诗,而《十八拍》第一句“我生之初尚无为”就是七言。

诗发展到汉魏、六朝五言诗、七言诗,才逐渐兴盛。关于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乐府等,有不少人分不清楚。

原来最初的诗歌没有后来那么严格,三四五个字一句,句语整齐,能注意押韵就行。如孟浩然的五言古诗《夏日南亭怀辛大》,其中“上”“敞”“响”“赏”“想”押韵。

古诗中五言、六言、七言,也不是不可侵犯,象《唐诗三百首》中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五言、六言混合。五言、七言在句数方面比较自由,有四句、八句、十二句、十六句一首,也有像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那种史诗式的长诗。

五言律诗讲究对偶、华丽、音韵精密,所谓“偶丽精切”,最初始于梁、陈,到了唐代那就越来越精巧了,一般是八句头,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七言律诗是从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演变而来的,原来在唐以前,也有人(如宋君攸)已经尝试过,但到了唐代才盛行,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乐府是指专为宫廷乐队写的能入乐的诗词,从汉、魏起乐府就流行,如《白头吟》《出塞曲》《桃叶歌》等,到了唐代《乐府》更为盛行。《乐府》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如《弹琴》(刘长卿)。乐府的诗一般是四句头,是一种段谱式的体裁,如王维的《阳关三叠》、李白的《清平词》三章。李白这三首词,是咏名花及妃子,但隐喻谏讽。后来这三首词被人谗构,受到排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