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的交通网络建立与发展

中国古都的交通网络建立与发展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如何以都城为中心进而控制全国各地,却是所有的王朝或政权共同焦虑的问题。在这些王朝或政权中,对于都城交通网最典型的设置,当数到嬴秦。这样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为以后在关中建都的王朝或政权奠定了交通网的基础。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和秦汉时期稍有不同。这说明了这几个王朝在咸阳和长安周围建立向外辐射的交通网,已经尽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事。

中国古都的交通网络建立与发展

历代王朝或政权无不期望他们的统治权能够亿万斯年,不致坠毁。巩固统治权,其道不一,各有千秋。不过如何以都城为中心进而控制全国各地,却是所有的王朝或政权共同焦虑的问题。本来选择都城所在,交通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以旧有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再加以开拓和维护,使它能够构成一个交通网,由都城向外辐射,通往各处,也是这些王朝或政权所致力的要务。交通网的构成,有陆道也有水路,这里只论述陆道,水路则留待下节。

在这些王朝或政权中,对于都城交通网最典型的设置,当数到嬴秦。秦始皇创造的驰道系统,确实是前无古人,独开生面。汉初贾山说过:“(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24这样巨大的规模确实为以前所未有。贾山所说的驰道仅通往咸阳以东的南北各地,所谓燕齐和吴楚,而未涉及咸阳西北和西南各处。其实在始皇以前,秦国固已栈道千里通于蜀汉25,而始皇且于东部驰道方筑之时,即西巡陇西和北地26。陇西和北地皆秦国的旧疆,宜其早有道路的设置,东部驰道竣工之后,始皇还接着修甘泉宫至九原郡的直道27。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北,正在当时的畿内,和咸阳的往来最为便捷,这是用不着再做说明的。而九原郡的治所则在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据此而言,则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至少不下六条:一为东出函谷关而至中原各地;二为东南出武关而至吴楚等处;三为东北出临晋关,逾河东至赵国燕国的故地;四为北由甘泉宫而至北陲的阴山之下;五为西登陇山,而至陇西、北地;六为越秦岭而至巴蜀。这里应该指出,南至巴蜀所越的秦岭上的道路,当时并非仅有一条,不必远征他证,刘邦受封为汉王,后又由汉中返至关中,就是“道由子午,出散入秦”28。也就是说由咸阳之南的子午谷南行,再由陈仓的故道北归。秦始皇修筑由甘泉宫北行的直道,固然是为了争取时机,抵御由北来的进攻者,远在始皇以前,上郡已久为北陲重镇。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县南。重镇所在自不能没有道路和咸阳相往还。其时直道尚未修筑,这显然是两条不相雷同的道路。咸阳居于关中。关中虽有四塞之阻,和全国各处的道路还是畅通无阻的。正是由于道路的畅通,显得险要的地形有所削弱,为了补苴这样的罅漏,都城附近关隘的作用就更是明显了。

这样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为以后在关中建都的王朝或政权奠定了交通网的基础。西汉长安为都。汉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秦咸阳在今咸阳市东。这前后两个都城实际上隔着渭河南北相对。因而汉代就可因秦时的旧规,利用原来已经形成的交通网,仅做了些补缀的功夫。汉武帝时修筑的褒斜道,就是一个重大的工程。这就使通过秦岭的道路增加了新的路线,并从而加密这个已有基础的交通网。

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于各府州之下首列八到,显示出通往邻近各处的道路。据其所载,则由当时都城长安往东可以通到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再东到东都(洛阳),东南至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西南至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南取库谷路至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县),正西微北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至邠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至坊州(治所在今陕西宜君县),正东微北至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皆有道路。这几个府州皆在长安周围,和长安最为邻近,可是这几条道路大部分是秦始皇的驰道旧基,因而还是可以通往全国各地的。当然其间免不了有若干局部的修整。唐代中叶以后,曾经自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至内乡(今河南内乡县)开新道七百余里,回山取途,人不病涉,谓之偏路29,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几条道路中间,有的也并不一定就是秦时驰道的旧路,西北至邠州和南取库谷路至金州都应是后来新修的。唐邠州治所为汉漆县地,东汉初年,光武帝西征隗嚣,就是经漆县西行的30。唐初突厥入寇,邠州这一条路就最为多事31。邠州北通庆阳。庆阳于唐时为庆州。庆州以北,地形曼衍,直抵沙漠,北来的敌人最易由这里南进32,所以邠州一路自有它的重要性。这里只提到库谷路,而没有提及子午谷路,当是往山南的以行于骆谷较为捷近的缘故。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和秦汉时期稍有不同。所不同处只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做了些补缀,对于整个交通网的布局却没有很大的改变。这说明了这几个王朝在咸阳和长安周围建立向外辐射的交通网,已经尽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事。后来很多的王朝或政权在这一方面还没有超出它们的旧规模。

秦始皇驰道的巨大规模,不仅奠定了后来长安的交通基础,而且对于其后的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这都是驰道所经过的地方。驰道由函谷关东出,首先就是要经过洛阳的。驰道出函谷关后,再经崤山,由崤山再东,分成南北两路,北路经今渑池、新安两县而至洛阳,南道经今洛宁、宜阳两县亦至洛阳。春秋时,秦军袭郑,道由北陵,即文王避风雨的地方,这就是北路33战国时,秦国为了窥周室,曾遣甘茂攻宜阳34,就是由南路前往的。宜阳位于交通大路上,人口众多,虽是一个县,实际和郡相仿佛35,秦昭王还曾经到过那里,其中有一次是和魏王相会36。南路固然重要,北路却并未废却。秦昭王就是在渑池会见赵王的37。渑池在北路,这次秦赵相会,应与南路无关。南北两路相较,北路捷近,而南路稍显平易。后来驰道的修筑就是取径北路。项羽入函谷关,当系遵驰道西行,项羽于途中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38,汉武帝时,杨仆获准移函谷关于新安39,这都说明当时是以北道为主的。东汉末年,于洛阳周围置八关,以司防守,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这八关以函谷为首,则新安一路仍有其重要意义。可是在这八关之外,还有一个八关城,为八关都尉治所。这个八关城在唐寿安县东北三十里40。唐寿安县在今宜阳县。关城在洛河支流惠水侧畔,“其城西阻塞垣,东枕惠水”41。惠水是一条小水,流程短促,过八关城后即入于洛河。这是南路途中的城池。八关都尉治此,显示南路又重要起来。后来曹操西征时又开北道。后周之初,更复南移,隋炀帝时再废,唐高祖武德初又开北路,到太宗贞观十四年再行南路42。此后南路成为主要道路,一直到唐代后期行将灭亡之时。唐寿安县西十七里有永济桥,架于洛河之上,为隋时所筑,唐初还再事修筑43。这座桥是南路上的一座大桥。由洛阳西行,循洛河南岸,过桥后,经福昌县(今宜阳县)和永宁县(今洛宁县),就可登上崤山的大路。(www.xing528.com)

秦时驰道由洛阳东行,东汉时,班昭赋东征,就说过“遵通衢之大道”,所说的就是驰道的旧规,在途中还“看成皋之旋门”44。旋门就是东汉末年所设的八关之一。这也可以说明那时所设的关都是控制交通大路的。

唐代洛阳只是作为东都,不如长安的重要,但高宗武后长期住在洛阳,洛阳实际上成为都城,对于交通道路应有一番修整。可是《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记载的洛阳八到,连数目都没有凑够,其实只能说是五到。洛阳东至郑州(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至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东北至怀州(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至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在这四条道路之外,还有一条东南取崿岭路至阳翟县,再东南至于许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45。洛阳至郑州和陕州的道路就是秦时驰道的旧迹,这是不必说起的。由洛阳北渡黄河,本有两途,就是小平津和孟津,孟津之北为唐河阳县,当地置有河桥,自是当时必经之地。由洛阳南至汝州,则必须南出伊阙,再东折至于汝河的上游,也就是兼经东汉末年的伊阙和广成两关。这里应该注意的,乃是东南至阳翟和许州必须取道的崿岭路。崿岭路为经过崿岭坂的道路,崿岭坂在唐缑氏县东南三十七里46,唐缑氏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今为缑氏镇,辕关所在的辕山也在缑氏县东南,只是稍远一些,距缑氏县四十六里47,是崿岭路当在辕关之西。这两条路都是只提到崿岭路,再未涉及辕关,可能是进入山地时有改道处,待到了颍河流域,仍循颍河谷地再至阳翟和许州。

不过应该指出,仅就这洛阳八道还不能充分说明唐代东都的交通全貌。前面已经指出,由洛阳至怀州以前就有小平津和孟津两条道路,《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由洛阳至怀州的道路应是由孟津的一条,其实当时这段黄河上,还有其他渡口,河清县(今济源县)南的柏崖就是一处。安史之乱时,李光弼曾经加以培修,以防备史思明的进攻48,这条道路在河阳桥的上游,自较远于河阳桥一途。

北京也有山川之胜,太行山和燕山横贯于西北两方面,论形势和长安、洛阳皆有所不同。辽、金、元、清诸朝均由塞外入主中原,燕山山脉的一些谷道,成为往来的通衢。明代也以北京为都,为了防御由北而来的进攻,必须重视这些谷道。当时不仅重视燕山的谷道,就是太行山上的谷道也未能稍事疏忽。前面已经论述过当时在这些山上设置的关隘,就可以略见一斑。正因为这些关隘的设置乃是控制有关的往来要道。现在北京仍为都城,形势依然,时代和社会都已经和以前迥不相同,未可同日而语。就交通道路说,当前的铁路公路日新月异,这是前代难以设想的。不过这里可以指出的,乃是这些铁路和公路都是建设在前代旧有的路线上,其中偶有若干段落不同处,也只是工程技术略有差异而已。其实不仅横越太行燕山的道路如此,就是其南的道路也都各有其渊源。前面曾经提到过,秦始皇的驰道广通各处,其间也曾东穷燕齐。现在的北京正是当时的燕国旧土,可以说,秦始皇的驰道早已为后来金元和明清都城的交通奠定了基础。就是现在由北京南向通到河间冀县的公路,也是早已见于历史记载的道路。东汉初年,光武帝由燕(今北京市)南行,就是走的这条道路49。明初北伐之时,舟师步骑皆由河间前进50,此后更成了南北之间的一条通途。由现在推溯前代,当这几个王朝或政权在今北京建都时,可以开辟的交通道路都已经开辟利用了。

前面说过,秦始皇所修的驰道也曾经经过开封、南京和杭州诸处,这显示出当地交通便利的情形。不过这几个都城和长安、洛阳、北京不同。长安、洛阳、北京虽也有一些水上文通,主要却以陆路交通为主。开封、南京和杭州在它们作为都城的时期,水上交通实居于重要的地位,这些都将在下节再作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