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刑不上大夫:礼记中的争议和道德经解读

刑不上大夫:礼记中的争议和道德经解读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记》中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持续很久的争议,这句话就是“刑不上大夫”。看来,不是官员可以被免除刑罚,而是因为大夫的文化素养,劝其知罪并自裁。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在普通人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如亲子关系、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占有优势的一方,负有主导性的责任。

刑不上大夫:礼记中的争议和道德经解读

从古至今,国内国外,政府与民众、上级与下级的关系,都是社会治理中永恒的核心关系,也是人类关系中重要的关系。同时,这也是人类关系中处理起来难度最高的关系,是人类事务中受关注度最高的一个主题。

礼记》中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持续很久的争议,这句话就是“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乍看上去好像刑法只是针对普通人的,后来才真正搞懂了,原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定罪后,不使用残害肢体的刑法,而是首先选择劝其自裁。

看来,不是官员可以被免除刑罚,而是因为大夫的文化素养,劝其知罪并自裁。那么在国家治理中,一旦有问题,官员应该承担责任吗?老子对此是如何看的呢?

经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释意】

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肆意妄为,所以人民就难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也不算什么。

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核心要义】

刑不上大夫。

人间再复杂的事情,在老子这里也是简单的。看起来再纷乱的事情,老子用大道分析起来,也是十分简明的。对于人类来说,从古至今,最难处理的莫过于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一复杂的问题,老子抓住了其中的三个核心:一是民众的生活与政府的税赋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秩序与政府的治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三是社会混乱与上层的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老子抓住了社会治理中的三个要害,也是组织治理中的三个关键问题。

民众的生活与政府赋税的关系,本质上是鱼池与养鱼的关系。毫无疑问,财富的创造者是民众,这就是鱼池。国家的发展要依靠赋税,这就如同鱼池中养的鱼。如何科学地处理这对关系,历来是考验国家治理者智慧的难题。当民众的生活出现困难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赋税比较重。关于社会秩序与政府治理的问题,老子认为,政府治理若是违背了大道和人心规律,就会导致民众难以治理。这就给政府治理者提出了一个前提,若要治理好社会民众,自己就要首先成为悟道者。老子也看到了历史上社会极其混乱,甚至动荡的局面,老子找到了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这就是上层不作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关心民众的疾苦,所以导致民众绝望。

看起来老子是在论述政府治理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借助这样一个十分典型的话题,来阐述大道的规律。老子的哲学,核心的方法论就是“阴阳和合”,也就是任何事物两极之间的贯通。若是两极之间产生了割裂和对立,或者没有建立起流畅的良性关系,就会产生问题。这是老子认识世间一切问题的总的方法论。把握住老子的这个核心方法论,就能用大道的思维分析世间一切事物和问题。

老子思想的妙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论道,以道论事,这样就能始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避免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之间的偏差。(www.xing528.com)

老子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给我们普通人也能有很多启迪。

第一,优先责任的判断。在普通人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如亲子关系、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占有优势的一方,负有主导性的责任。因此,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父母应该主动反省自己;在长幼关系出现问题时,年长的一方应该主动反思自己;在上下级关系出现问题时,上级应该主动反思自己。若是占有优势的一方总是在指责弱势的一方,似乎自己总是正确的,错误总是别人的,这无助于解决问题。若是主导的一方对自己的责任定位产生误判,就会使问题陷入恶性循环。如果你处在优势一方,作为领导,你会向部下道歉吗?作为父母,你会向儿女道歉吗?作为长者,你会向年幼的人道歉吗?道歉时,你会觉得这样做有损你的威信吗?

第二,鱼池与养鱼的思想。世界上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可能会有一种奇妙的关系。人要吃鱼,就要养鱼。若是养鱼赶不上吃鱼的速度,最后就没鱼可吃。国家发展与民众发展是如此,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也是如此,甚至在家庭中,父母的进步只有领先于孩子的进步,才能真正引领孩子,都是一个道理。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具有主导优势的一方乱了方寸,就可能竭泽而渔,就可能杀鸡取卵。在国家治理中,古有藏富于民的战略;在企业治理中,员工的发展与成长又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二者关系的巧妙处理,是很考验领导者智慧的。如果领导者自己贪利太多,就会构成对民众利益的盘剥,最终就会失去民心。

第三,领导者的管理思路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关于治理或者管理,核心就是服务组织成员的成长,一方面是技艺与能力的成长,二是人格、道德与智慧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主导方要避免犯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管理干预太多,但机制与标准又不清晰,人为化、随意化就会导致成员无所适从,唯有集体契约、成员自治和服务与引导,才是解脱管理的妙法;二是不能一味地强化经济利益的诱惑,否则,就会激发出人的贪欲,一方面导致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唯利是图的倾向,最后将组织的规矩与制度破坏掉或者让其形同虚设。试问你的组织部下能够自治吗?你需要经常性地指导部下的工作吗?你的组织有考核人的品德与学习进步的指标体系吗?你的薪酬能够让多少人感到满意呢?

第四,领导与管理的盲区:只治人不治己。现实组织中,领导和上级一般都忙着在管理自己的部下,但对自身的管理往往都是弱项。也许有相关的制度,但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最终导致了管理的一种最为典型的问题:对管理者的管理往往是最薄弱的,而管理者又往往是管理链条上先发的环节,一旦这些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管理局面就变得混乱不堪。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智慧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两份独特的理性:第一份理性是接受真理和人心的管理,也就是“被管理”,只想管理别人,而没有“被管理”理性的管理者,往往都是不成熟的管理者;第二份理性就是自我管理,一个管理不好自己的领导人,就会将个人的错误或者弱点,变成组织中的灾难性问题。从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领导人决策的失误,会导致组织陷入困境。一个腐败的领导,也会造成腐败的局面。真正为自己和组织负责的领导人或管理者,应该认真地问问自己:组织中的领导人被谁领导?组织中的管理者又被谁管理?这个管理的盲区如何解决?相应的制度真的有效吗?若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眼前没有严重问题,也会在未来发生灾难性问题。对此有深刻认识的领导人或管理者,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第五,组织领导人的腐化变质,就是组织混乱和衰败的兆头。组织领导人自我管理失败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开始追求生活奢华,接受部下的恭维与吹捧,被一群别有用心的小人包围,而远离那些正直的人。这样的局面与势头,就是领导者和组织开始出现衰败的特征。领导人和管理者,本来是服务于组织和群众发展的,一旦离开了这样一个目标,而利用组织资源开始服务自己的利益,就与组织和众人的人心大道相背离。作为领导人或管理者,你现在的心态和目标指向是什么呢?你已经开始自私自利了吗?你还记得自己对组织和众人的使命吗?这些可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领导人或者管理者的核心资格啊!

老子是个忧国忧民的圣人,深知领导人在国家或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更懂得不修行的人性是那样容易腐化变质,也是最早提出领导人首先要悟道,要接受规律的制约和大道的引领,其“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的思想,也是从古至今在领导科学方面最具智慧的思想。

总结一下,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可以用以下这样两句话来概括。

第一,任何生命与其他生命的有机组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上级和下级如此,夫妻之间如此,父母和儿女也如此,朋友之间更是如此。只要失去了另外一极,自己的这一极就成了极端,也就是孤零零的一个存在。

第二,智慧比的是谁能够管好自己这一极,从而与另外的一极做到最好的对接。这就是人间大道,这就是悟道者的风范与智慧。

【悟道箴言】

官民本是一体,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若是失衡,必将局面倾覆。

领导若是自私,就是灾难源头。

当权若是腐化,自是命贱福尽。

人人都是残缺,唯有合众完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