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文化差异与发展对比

古琴与钢琴:文化差异与发展对比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近人声”相应,中国音乐在音色审美追求上有着“求个性,多样化”的审美特征。因为“求个性”音色,所以导致中国音乐的音色“多样性”;因为追求“多样性”,所以体现出我们的众多乐器都有着特殊的“个性”,二者相辅相成。[36]为了追求音色的个性与多样的变化,很多中国乐器的演奏发音也是千变万化,姿态各异,所发的每个音大多数都像正在下落的水滴,一头圆、一头尖,造成一种动势。

古琴与钢琴:文化差异与发展对比

与“近人声”相应,中国音乐音色审美追求上有着“求个性,多样化”的审美特征。因为“求个性”音色,所以导致中国音乐的音色“多样性”;因为追求“多样性”,所以体现出我们的众多乐器都有着特殊的“个性”,二者相辅相成。中国乐器中如编钟、编罄、琴、瑟、筝、三弦、琵琶,乃至二胡、板胡、坠胡等,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中国传统音乐对于多种多样的音色高度重视,并且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传统曲目,是中国音乐的宝贵遗产和对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贡献。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欧洲人那样去进行乐器统一化、标准化的工作。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冶金工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先秦时期最重要的乐器如编钟等,就是以金属制成的,所以在八音中“金”被排在首位。以乐器制作工艺而论,金属之类人工材料的铸造远比竹木之类天然材料的选择加工易于实现统一化、标准化,可是在先秦之后,人们却更多地采用竹木之类的材料来制作乐器。这说明我们的先人对于乐器的统一化、标准化不是没有能力去做,而是不愿意去做。因为我们民族所追求的是音色的多样化、乐器的个性化。[34]

中华民族在音色审美上更关注音色的特质与个性,因而在乐器制作方面从选材环节开始就紧扣特殊性不放,例如古琴、箫的制材,包括一些配件,如二胡的弓毛和蛇皮,竹笛的薄膜等等,无不考究,甚至到产地和生长季节都大有文章,如竹笛类的乐器,北方的梆笛音色明亮,南方的曲笛音色圆润,朝鲜族的大竹笛音色浑厚,蒙古族的竹笛因笛膜贴得较紧则有辽阔、空旷之感,每种乐器的个性都很强。这种强调特殊拒绝抽象,表明人们追求的是某种不可替代的特性音色,并美在其中。[35]为了使乐器制材的特殊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为了获得音色上的独特个性,中国乐器不仅选择自然的材料进行制作,而且尽量在发声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材料在发声上的作用,让它们尽可能多地参与乐器发声过程中的振动。中国乐器的发声原理是以共鸣材料的振动为主,至少也是共鸣材料和共鸣腔内的空气体一起参加振动。以共鸣材料的振动为主,这些材料的独特性便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由特性化了的自然材料来制造独特的个性音色的目的也得到完满的实现。中国乐器之所以特别注重天然材料,而且格外注重特性化了的天然材料,少用标准化或有利于标准化的金属硬木等人工材料,道理就在这里。[36]

为了追求音色的个性与多样的变化,很多中国乐器的演奏发音也是千变万化,姿态各异,所发的每个音大多数都像正在下落的水滴,一头圆、一头尖,造成一种动势。例如古琴的走手音、泛音等等奏法,通过吟、猱、绰、注等滑音、游移音技巧造成上述的音形,几乎每一曲都有这些演奏手法的运用,以模仿人声及自然界声音的各种效果。这类技巧的使用在中国音乐中十分广泛,几乎成为一种共性。由于这类技巧在具体运用时幅度的大小、用力的强弱十分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处理,所以实际上却是千姿万态,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个性。正是中国乐器音色的这一个性化倾向和演奏中造成的带尾带钩、富于动势的音形,才使得中国乐器的表现能力获得一种非凡的深度和力度,具有直达心底、刻骨铭心的效果。[37](www.xing528.com)

也正因为中国乐器的音色历来注重个性化,强调其不可替代性,几千年来,能够一直流传,被人频繁使用的乐器,其音色都是极富个性的,例如筝、三弦、琵琶、箫、笛以及胡琴的各个家族等。相反,凡是在历史上曾经被淘汰,或没有得到长久传承或普遍使用的乐器,大都是因其音色与其他乐器过于相似,因而失去了个性特征。例如排箫即因其音色与洞箫相近而失传多时,瑟也因其音色与筝和箜篌相近而几乎绝迹。古琴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则始终以其个性化的音色独步乐坛,绵延不绝。古琴的音色,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茫,余音绵长不绝,没有哪种乐器能够与它相比拟;高音区则清亮而又圆润,富有力度而又内含悠扬之韵,极富穿透力,这与琵琶的高音区虽然脆亮但略嫌紧张、尖锐和单薄不同,也同古筝的高音区圆润却又略感力度不够有别。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哪种乐器在音色上与古琴相似,更不用说代替。正是这种个性化的、不可替代的音色,使得古琴的音乐表现极富“质感”,成为古琴长久不衰,至今仍能显示其魅力的一个重要品格[38]

如前所述,中国人注重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直接的生活情味,所以中国音乐没有像西方音乐那样上升为一个纯粹的形式理论体系。中国音乐的织体思维以横线的旋律为基础,制造蜿蜒起伏、单线游动的线型效果,追求音响的虚淡空灵、幽婉深邃。这一美学追求便要求以音色的多样性使音乐表现力得到补偿,尽可能突出每一样乐器自身固有的独特音色,要求每一样乐器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尽可能地去除乐器音色上的平庸、一般,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才能获得音乐表现的非凡深度与力度。中国传统音乐大部分都是以无计量的散板方式进行的,音乐的发展又不以素材的变化为动力,因此人们在这种音乐中对音色变化的关注更甚于音调和节奏,往往通过乐器的组合变化、改换乐器的局部制材、变化弹奏的技法,以达到色彩的变化。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较少有西方音乐那样的功利性,很少作大规模的合奏,故不要求各样乐器之间的紧密配合,即使偶有合奏,也多是小范围的,且合奏时也尽量挪出空来让有特色的乐器独奏或轮奏。中国音乐的此种艺术追求,自然会要求自身乐器的音色应该尽量避免一般、平常和共性,而应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应能一下子以自己独特的音色抓住人,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