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成果及代表性学者主要观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成果及代表性学者主要观点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黄楠森、韩庆祥、陈志尚、丰子义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中国学者,参与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建设工作。在我国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学者众多,以下介绍黄楠森、韩庆祥和陈志尚这三位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代表性学者的主要学术观点。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不仅需要

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成果及代表性学者主要观点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自然本质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40]这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关于人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者融合的观点,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兼具感性和自然性的特征。

以黄楠森、韩庆祥、陈志尚、丰子义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中国学者,参与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建设工作。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大讨论后,黄楠森、韩庆祥和陈志尚等大批学者出版了一系列人学研究的著作[41],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1997年中国人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学研究迈向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学学会每年举行年会,最近2018年的中国人学学会年会由天津师范大学举办,主题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人的发展”。在我国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学者众多,以下介绍黄楠森、韩庆祥和陈志尚这三位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代表性学者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黄楠森的观点

黄楠森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关键,首先就是要弄清楚人学的基本概念。他提出,人学研究要从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出发。一是人的属性。人的属性很宽泛,指人的任何性质,包括大小、高低、深浅等,也是人学概念中的最外层的部分。二是人性。人性是人学概念中的次外层部分,是指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任何性质,也是人的属性中范围比较小、层次比较高、深度比较深的部分。三是人的本质,指人性的最根本部分,即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本质是人学概念中最核心的部分。人的物质性、生命性、动物性、社会性以及其他性质都是人的属性,其中,社会劳动或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42]人学的基本概念要从上述三个层次来全面把握。

其次,是要把握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人学研究的对象对应着人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明确规定这点后,人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才能得以成立。针对人学研究的对象,黄楠森指出:“人学是对一般的个人而不是对由一切个人构成的人类进行研究,虽然这两种研究很难截然分开;它不是对人的某一侧面进行专门研究,而是运用哲学的方法和各门学科的知识,对人的各个不同侧面进行综合研究,借以获得人的完整形象,也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的图景。因此它以一切关于人的具体科学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超越具体科学之上;它以哲学为指导,同时又不同于哲学;它对人的研究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即不但要揭示人的本质,而且要揭示人存在和发展的规律。”[43]黄楠森还认为,人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历史、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的人的现代图景,还应该从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等来揭示人的本质特征。[44]

再次,黄楠森充分借鉴了钱学森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指出了人学在科学体系之中具有重要地位。他认为,人学应该是比一般哲学低一个层次的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人的哲学,但是人学与人的哲学、哲学人类学以及人类学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5]

总的来说,黄楠森的人学观强调人学是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整体(完整)的人的发展的学问,它不是横向地研究人,也不是纵向地看待人,而是以纵横交错的实践方式来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因此,黄楠森的人学研究告诉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人学,明确地规定人学研究的对象,并审慎地鉴别人学与相邻学科的研究对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关于人学的科学体系,为人学能够发展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作努力。(www.xing528.com)

(二)韩庆祥的观点

韩庆祥在《人学何以可能——兼评近年来我国的人学研究》一文中提出,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才能填补当前人学研究上的空白。目前我国人学研究亟须对西方人学理论进行理性、自觉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的对话。韩庆祥认为:“人学研究完整的个人时,既注意个人在横断面(静态)上的完整性,即探究个人的完整本质和存在,又注重人在纵向(动态)上的完整性,即完整考察个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46]在韩庆祥看来,马克思强调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人学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人学成为一门科学的人学的理论基础,还是人学理论中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时期,第五个时期,即《资本论》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韩庆祥认为,人学理论可以成为一种科学形态,是因为“它从个人和社会经济关系统一出发,并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论,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了人的或个人的问题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人学理论”[47]。韩庆祥还认为,“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不仅蕴含着专门而又系统的人学理论,而且这一理论自始至终是他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48]。韩庆祥通过对马克思人学思想全面、系统的梳理,完成了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建构和阐释。总之,无论是基于一般的人学研究,还是马克思人学研究,或者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韩庆祥的人学研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基本学说,将它建立在对人的完整图景和人的本质学说的理解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建构。

(三)陈志尚的观点

人学是21世纪的显学。陈志尚首先把人学定义为“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49]。他从“现实的人”出发,摒弃“抽象的人”,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人学研究中,通过对事物和概念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来逼近人学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人性和人的本质。[50]与黄楠森和韩庆祥的人学观点相比较,陈志尚第一次提出了要把“系统论”运用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研究中。此外,他还提出了“古为今用”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主张,把源自中国古代《管子》中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典范。他提出,古代的“民本思想”具有崭新的含义,它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51]。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立足于当代,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对“民本思想”加以丰富和改造。

综合来看,黄楠森、韩庆祥和陈志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观点为之后的教育人学研究提供了路径或线索。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人学研究定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教育人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研究教育人学,首先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教育人学研究需要借助文本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综合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