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深化研究成果

当代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深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对资本范畴一般性与特殊性、制度与历史的规定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社会主义资本”概念的讨论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重新认识、诠释与运用。2008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重新研究马克思及《资本论》的“马克思热”。

当代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深化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对资本范畴一般性与特殊性、制度与历史的规定性的认识不断加深。20 世纪90 年代,国内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概念与资本理论的争论。“社会主义资本”概念的讨论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重新认识、诠释与运用。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资本的存在已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问题在于,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当前资本现象给予科学解释,从而为合理地利用资本文明的力量扫清一切旧的和新的思想障碍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路径看,社会主义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和争议点。少数学者坚持认为资本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反对将它们当做一般范畴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主张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的两个基本经济范畴是资金和净产值[221]。应该说,以对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再认识为基础,运用这一概念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现象,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思路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比如,蒋学模区分了马克思资本概念的一般与特殊,认为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而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222]。根据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来阐发资本概念的丰富内涵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思路。比如,冯子标、靳共元认为,由于所处时代的特点与写作《资本论》的特定目的,马克思特别强调资本概念的阶级含义,但这绝不等于说,阶级关系、剥削关系就是资本概念的唯一含义,在资本概念中存在着“生产一般”,它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3]。深化马克思资本理论研究的一个现实意义在于,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并继续发展的私人资本给予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洪银兴提出,资本雇佣劳动的场合取得的收入可以定义为剥削收入,被其他要素所雇佣取得的收入就不能一概认定为剥削收入。私人购买股票债券,持有企业股权都是发展私人资本的形式,私人资本不完全等于直接的雇佣劳动关系。居民的银行存款、购买股票以及在企业中持有股权产生的利息、股息以及股票转让收入都是财产的所有权收入,不是剥削收入[224]。对社会主义范畴的思考促使人们考察马克思资本概念的经济学渊源,关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概念,并逐渐将视野延伸到现代经济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联看,主要是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本范畴及其对马克思资本概念形成的影响,辨析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与西方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差异。崔友平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归纳和分析了10 种主要资本理论:商业资本论、农业资本论、多部门资本论、资财资本论、生产资料资本论、完整资本论、财富资本论、非生产要素论、时间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他强调马克思正确分析了资本的各个方面,其完整资本论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25]。由于劳动力与人力资本概念的相似性,两者之间极易产生混淆从而抹煞劳动力和资本概念的社会性质。比如,有研究提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范畴与马克思的劳动力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人力资本是劳动力(资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逻辑演进。他们认为,马克思对劳动力的定义与人力资本概念极其相似,虽然马克思从来没有提出过人力资本概念,但是他把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其实质是把劳动力也当做一种资本——劳动力(资本)来看待,其中已经包含了人力资本的思想和观点[226]。在经济学界深受西方主流经济学影响的今日,这种将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相混淆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显然没有深入把握马克思资本理论,把马克思理论的流动资本和劳动力与西方经济学的人力因素混为一谈,结果削弱了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批判性。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国内哲学界借力于对现代西方批判理论的译介、研究和交流的东风,掀起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热潮。这些研究一方面挖掘出资本概念的思想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阐发了马克思资本概念的批判意义。譬如,俞吾金强调,当马克思把资本理解为考察、批判现代社会的出发点和核心原则时,他实际上倡导了一种“资本诠释学”的理论,把资本理解为现代社会一切现象的起因、动力和内在灵魂。马克思的诠释学表明,资本不仅是现代经济学的谜底,也是主体形而上学尤其是意志或欲望形而上学的谜底;资本的存在方式和运作方式从来就是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无须任何个人的生理特征或心理特征对它负责;现代社会的全部权力都是在作为经济权力的资本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227]。王南提从生活世界与系统的方法论框架出发,提出生活世界、国家和市场这三个实践场域之间的博弈,也就是生存逻辑、秩序逻辑和资本逻辑之间的博弈。在全球化的时代,资本逻辑与生存逻辑之间很有可能存在长期的紧张和斗争胶着状态[228]

2008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重新研究马克思及《资本论》的“马克思热”。任平指出,在全球资本危机语境中重新出场的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批判视域,不仅是针对资本危机的经济学批判,更是针对整个资本历史命运的哲学批判;不是出于道德化“乌托邦”理想尺度的抽象否定,而是基于历史性“肯定—否定”双重维度的辩证批判。在消费与投资合一的意义上,资本就是一种社会权力,是依仗将生活世界普遍异化而支配这一世界的权力[229]。针对尚在进行中的金融危机,陈忠认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在本质上源于资本逻辑的异化与失控,应对办法之一是强化其伦理约束,依不同文化、国情而应有不同的方式[230]。关于全球化与资本的关系已有广泛探讨,面对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作出新的回答。丰子义指出,全球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决定性的力量是资本;资本具有内在结合在一起的双重逻辑,即创造文明的逻辑与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在全球化条件下,必须正确对待资本双重逻辑,既要充分发挥资本创造文明的作用,又要合理引导资本的发展[231]

资本与权力是现代性批判两个基本的角度。陈志刚、黄建安对福柯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总体的,不但从政治上批判了现代民主的局限和意识形态的虚假,更是从原本的批判揭示了现代性奴役的经济根源。对微观权力的分析是福柯打破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232]。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看,资本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变迁,后者的资源和运作也受到资本逻辑力量的支配和制约。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所有者超出市场边界,滥用资本权力,过度追求资本权利。郭芳芳提出,中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驾驭市场经济的要害是驾驭资本,而文明驾驭资本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基本表现。实现文明驾驭资本的前提是文明运用公共权力,换言之,驯服资本的关键是驯服权力,保证正当的资本权利的实现[233]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持续加强和深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各种资本概念与理论逐渐为中国学者所接纳。自20 世纪90 年代起,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等概念和范式逐步被运用于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经营管理、资产评估、高校管理等诸多领域和行业。20 世纪80 年代出现的社会资本理论也日益成为中国学者的一种跨学科或泛学科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被自觉运用于社会领域的调查与研究,同时也开启了本土化的进程。在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很多领域,文化资本概念被用于探讨社会流动、教育公平、高等教育、企业管理、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城市规划知识分子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心理资本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也存在较大分歧,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心理资本的形成和深化无疑有助于心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此外,旨在反映宗教信仰、活动与制度对社会经济与个体生活影响的“宗教资本”或“灵性资本”概念也在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宗教学界初现端倪,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234]

资本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它的足迹走遍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道德、心理、宗教等诸多领域,来去自由以至于无迹可寻。它不仅遵循传统法则一如以往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以新的路径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交往方式。有学者提出,如果说资本的自我增殖是现代社会的内在逻辑,那么,不同学科的资本概念毋宁说是资本的幽灵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表现[235]。不难想象,资本不仅以看得见的、有形的物质力量来制约我们,还将以看不见的、无形的观念之手来控制我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逻辑、力量和价值甚至局限已经被揭橥,当前拥有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不等于永远拥有。相反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否定性的一面应该、实际上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和规范,其生存状态、运作机理和价值评价与资本主义截然不同。逝者如斯、气象万千的资本生活有理由要求开放、包容、辩证、综观的研究姿态。

【注释】

[1][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7 页。

[2]同上书,第535 页。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44 页。

[4][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5 页。

[5][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15 页。

[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80 页。

[7]同上书,第181 页。

[8]同上书,第180 页。

[9][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68 页。

[10]同上书,第678 页。

[11][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4 页。

[1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16 页。

[1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0—63页。

[14]同上书,第119 页。

[1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21— 122页。

[1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77— 878页。

[1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22 页。

[18][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8 页。

[19][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 页。

[20][德]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24 页。

[21][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1—32 页。

[2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11 页。

[23][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6页。

[2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88 页。

[2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78 页。

[26]同上书,第387 页。

[2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17 页。

[28]同上书,第444 页。

[29]同上书,第487 页。

[30][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 页。

[31][德]马克思:《工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第657 页。

[3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87 页。

[33][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0 页。

[3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74 页。

[35][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0— 91 页。

[36][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38 页。

[37][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3 页。

[38]同上书,第89 页。

[39][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69 页。

[40][美]安·兰德:《客观主义伦理学》,载《自私的德性》,焦晓菊译,华夏出版社,2007 年,第21 页。

[41][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 年,第3 页。

[42][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8 页。

[43][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4页。

[44][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146 147 页。

[45][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9—90 页。

[46]同上书,第90 页。

[47][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0— 90 页。

[48][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7 页。

[49]同上书,第386 页。

[5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78 页。

[51][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 页。

[5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79 页。

[53]同上书,第306 页。

[54]同上书,第311 页。

[55]同上书,第349 页。

[56]同上书,第871 页。

[57][美]蔡爱眉:《起火的世界:输出自由民主酿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刘怀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年,第126 页。

[5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83 页。

[59][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85 页。

[60][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6 页。

[61]同上书,第390 页。

[6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42 页。

[6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21 页。

[64]同上书,第860— 861 页。

[65][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07— 608 页。

[6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61 页。

[6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61 页。

[68][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76 页。

[69]郎咸平:《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东方出版社,2010 年,“序”。

[70][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 页。

[71][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1 页。

[72][德]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34 页。

[73]同上书,第732 页。

[7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93—394页。

[75]同上书,第293 页。

[7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86 页。

[77]同上书,第279 页。

[78][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8页。

[79]同上书,第43 页。

[80]同上书,第31 页。

[81][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1 页。

[8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305 页。

[83][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0 页。

[84]同上书,第96 页。

[85]同上书,第405 页。

[86]同上书,第96 页。

[87][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6 页。

[88]同上。

[89][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78—279页。

[90][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5— 96 页。

[91]同上书,第97 页。

[9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87 页。

[93]同上书,第287— 288 页。

[94][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7 页。

[95][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5 页。

[96]同上书,第406 页。

[97][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7 页。

[98]同上书,第97 页。

[99][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6 页。

[100][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71 页。

[101][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35 页。

[102][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71 页。

[10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99 页。

[104]同上书,第497 页。

[10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95 页。

[106]同上。

[107]同上书,第499 页。

[10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99 页。

[109]同上书,第500 页。

[110][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7 页。

[111]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108 页。

[112][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85—186 页。

[113]同上书,第214 页。

[114][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15 页。(www.xing528.com)

[115]同上书,第216 页。

[116]同上书,第216 页。

[117]同上书,第218 页。

[118]同上书,第216 页。

[119]同上书,第217 页。

[120][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83 页。

[121]同上书,第197 页。

[122]同上书,第185 页。

[123][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3页。

[124]同上书,第37 页。

[125][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6 页。

[126][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7页。

[12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97 页。

[128]同上书,第496 页。

[129]同上书,第497 页。

[130][德]马克思:《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2 页。

[13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33 页。

[132][德]马克思:《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0 页。

[133][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 页。

[134][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0 页。

[135]同上书,第52 页。

[136][德]恩格斯:《1891 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10 页。

[137][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8—559 页。

[138][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 页。

[139][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96 页。

[140][德]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46 页。

[141][德]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 年至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49 页。

[142][日]武川正吾:《福利国家的社会学:全球化、个体化与社会政策》,李莲花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 年,第273 页。

[143][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 页。

[144]David.Harvey,“Introduction to the 2006 Verso Edition”,The Limits to Capital,London:Verso,2006,p.xvii.

[145][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39 页。

[146]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的整合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3 页。

[147][美]莱文:《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臧峰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13 页。

[148]沈斐:《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探究》,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12 页。

[149]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年,第45 页。

[150]张丽:《国内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问题研究述评》,《理论月刊》2012 年第2 期。

[151]俞吾金:《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从〈终结〉和〈提纲〉的比较看》,《江苏社会科学》2003 年第4 期;《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哲学动态》2004 年第12 期;《差异分析与理论重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 年第1 期。

[152][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7页。

[153][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 年德文第二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77 页。

[15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54 页。

[155][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26页。

[156][德]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陈冬野译,三联书店,1963 年,第80 页。

[157]同上书,第69 页。

[158][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29页。

[159]同上书,第25 页。

[160][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 页。

[161][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45页。

[162][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90 页。

[163][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41页。

[164]同上书,第44 页。

[165][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333 页。

[166][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58页。

[167][德]罗莎·卢森堡、[苏]尼·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梁炳天、戴永保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40 页。

[168]同上书,第30 页。

[169][德]罗莎·卢森堡、[苏]尼·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梁炳天、戴永保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274 页。

[170][苏]尼·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蒯兆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137 页。

[171][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75 页。

[172][德]罗莎·卢森堡、[苏]尼·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梁炳天、戴永保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46 页。

[173][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97 页。

[174][苏]列宁:《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列宁全集》第29 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92 页。

[175][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男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349 页。

[176]同上书,第350 页。

[177][美]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译,商务印书馆,1977 年,第15 页。

[178][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343 页。

[179][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1 页。

[180]同上书,第252 页。

[181][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345 页。

[182][比]厄内斯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624 页。

[183]同上书,第672 页。

[184]同上书,第671—672 页。

[185][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484 页。

[186][英]M ·C ·霍华德、J ·E ·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顾海良、张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年,第174 页。

[187][德]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高铦、高戈译,译林出版社,1999 年,第2页。

[188]同上书,第24 页。

[189][英]M ·C ·霍华德、J ·E ·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顾海良、张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年,第175 页。

[190][埃及]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杨明柱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第24 页。

[191][埃及]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彭姝祎、贾瑞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第14 页。

[192]同上书,第16 页。

[193]同上书,第17 页。

[194][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杨衍永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51 页。

[195]同上书,第150 页。

[196]同上书,第205 页。

[197][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第1 页。

[198]同上书,第8 页。

[199]同上书,第14 页。

[200]同上书,第23 页。

[20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年,第254 页。

[20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年,第310 页。

[203][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63 年,第70 页。

[204]张凤林:《西方资本理论争论的若干回顾与思考》,载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4:市场经济的资本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第42 页。

[205][英]杰弗里·M ·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马霄鹏、于宛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4 页。

[206]同上书,第54 页。

[207][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8页。

[208][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90 页。

[209][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89 页。

[210]同上书,第192— 193 页。

[211][美]艾尔文·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顾晓辉、蔡嵘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30 页。

[212][美]罗伯特·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8—9 页。

[213][美]詹姆斯·S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279 页。

[214][美]罗伯特·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7 页。

[215][英]肯尼思·纽顿:《社会资本与现代欧洲民主》,冯仕政译,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380 页。

[216][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355 页。

[217][美]弗朗西斯·福山:《公民社会与发展》,俞弘强译,载曹荣湘编选:《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 年,第72 页。

[218][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 年,第355 页。

[219]同上书,第354 页。

[220]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 年第5 期。

[221]宋涛:《资本和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通用的经济范畴》,《高校理论战线》1995 年第7 期。

[222]蒋学模:《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经济研究》1994 年第10 期。

[223]冯子标、靳共元:《论“社会主义资本”》,《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3 期。

[224]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代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4 期。

[225]崔友平:《资本理论述评及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0 年第8 期。

[226]刘云、孙丽欣:《马克思的劳动力(资本)到人力资本范畴的逻辑演进》,《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 第4 期。

[227]俞吾金:《资本诠释学:马克思考察、批判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哲学研究》2007 年第1 期。

[228]王南湜:《全球化时代生存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博弈》,《哲学研究》2009 年第5 期。

[229]任平:《马克思“资本批判”辩证视域的当代启示: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哲学动态》2009 年第4 期。

[230]陈忠:《资本的逻辑本性及其发展伦理约束: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哲学动态》2009年第4 期。

[231]丰子义:《全球化与资本的双重逻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3 期。

[232]陈志刚、黄建安:《现代性批判:权力和资本的不同视角——福柯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比较》,《浙江社会科学》2015 年第1 期。

[233]郭芳芳:《社会主义视域下资本权利管窥》,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

[234]张志鹏:《灵性资本:内涵、特征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的作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

[235]周可:《当代中国社会资本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江汉论坛》2011 年第12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