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圣人是什么?从《老子》看多听少说

圣人是什么?从《老子》看多听少说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圣人是《老子》一书中所认为的最理想的人。“聖”的构件中“耳”大而“口”小,应该寓有多用耳少用嘴、多听少说的意思。从生理的角度说,年轻人的听力肯定会比上了年纪的人听觉敏锐,但不能因此就说年轻人是圣人,也从来没听说哪个年轻人被称为圣人。进一步说,即使是耳朵大、上了年纪的善听之人,也不能都称为圣人。虽然未见文献中说黄帝、尧、舜等人耳朵大,但他们就是《老子》中所说的“圣人”。

圣人是什么?从《老子》看多听少说

圣人是《老子》一书中所认为的最理想的人。那么,究竟什么是圣人呢?

“圣”的繁体字作“聖”,但“聖”“圣”本是两个字。“圣”从又从土,音kū,掘地的意思。理解《老子》中的“圣人”,应以繁体字的“聖”为准。

甲骨文中“聖”字最早是上面一只大耳朵,下面是一个人,后来又在左上边加上一个“口”字。到了金文、小篆中,“口”字移到了右边。

李孝定《甲骨文集释》解释说:“象人上着大耳,从口会意。圣之初谊(义)为听觉官能之敏锐,故引申为通,圣贤之义又其引申也。听、声、圣三字同源,其始当本一字。”《说文》说:“圣,通也。从耳,呈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圣从耳者,谓其耳顺。”

古文中的“圣”。采自《汉语大字典》,下同

“聖”字中有只大耳朵,看来大耳朵是圣人的一个必备条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重耳,无论是名还是字,都与耳朵有关。“聃”,《说文》解释说“耳曼也”。“曼”,段玉裁注云“引也”。“聃”又与“聸”相通。“聸”,《说文》说“垂耳也”。“引”与“垂”同义,都是耳朵下垂、耷拉的意思,表明耳朵很长很大。圣人既然是耳朵大的人,而老子就是一个大耳朵。这样的话,老子本人应该就是一位圣人。

“聖”的构件中“耳”大而“口”小,应该寓有多用耳少用嘴、多听少说的意思。这个意思与《老子》的主旨相合,也与《老子》中的“圣人”品格相符。如第2章说: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做的是无为的事,实行的是不言的教化。第5章说: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其中的“闻”王弼本作“言”。“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就是说,多说话气数很快穷尽,不如守住人体内部。第24章说: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少说话合乎自然。狂风不会刮上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谁造成了狂风和暴雨?天地。天地都不能使狂风暴雨持久,何况是人说的话呢!第52章说:

塞其兑……终身不堇;启其兑……终身不救。(www.xing528.com)

——闭上嘴巴……终身能量不尽;张开嘴巴说话……一辈子没救。第63章说: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轻易许诺一定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如果按“通”“顺”之义来解释“圣”,那么孔子也应该算一个圣人。孔子曾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一生颠簸流离,很不顺心。楚国的狂人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的风凉话、挖苦话,都能听进去;就连人家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犬”(《史记·孔子世家》),他都点头称是。到了六十多岁的年纪,孔子阅世既久,毁誉已置之度外,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权当耳旁风,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已经“耳顺”了。

孔子不仅“耳顺”,甚至连说也说够了。《论语·阳货》载,孔子曾说:“我真不想再说话了。”学生子贡不理解,说:“老师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当学生的照什么去做呢?”孔子说:“天说过什么话呀?四时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过什么话呀?”言外之意就是说,只要效法天道去做就可以了。

耳朵大,便于纳声,听力的确应该好一些。但像李孝定先生说“听觉官能之敏锐”就“引申为通”,似乎有些牵强。从生理的角度说,年轻人的听力肯定会比上了年纪的人听觉敏锐,但不能因此就说年轻人是圣人,也从来没听说哪个年轻人被称为圣人。

进一步说,即使是耳朵大、上了年纪的善听之人,也不能都称为圣人。比如刘备,名“备”,字“玄德”。“玄德”出自《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一般人是看不见自己耳朵的,刘备能看见自己的耳朵,说明他耳朵很大。并且,刘备对诸葛亮等人的话一向也是言听计从。如此,刘备也很合乎圣人的各方面条件,但也没人说他是圣人。

其实不仅没人说刘备是圣人,即使是老子、孔子,生前也没有人说他们是圣人。老子、孔子被称为圣人,那都是他们身后之事。况且《说文》段注释“聖”为“顺”的意思,从字形上并看不出来。所以,我怀疑《说文》段注以“顺”解“圣”恰恰可能是受了《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孔子“六十而耳顺”之类说法影响的结果。

《周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古诗源·击壤歌》说老人们一边拍打着田埂,一边唱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来歌颂尧帝,孔子也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虽然未见文献中说黄帝、尧、舜等人耳朵大,但他们就是《老子》中所说的“圣人”。也就是说,《老子》中的“圣人”就是指与黄帝、尧、舜等类似的古代帝王,《老子》是借古代帝王为后世帝王说法。

至于后来历代帝王皆称“圣”,如臣下称皇帝称“圣上”,皇帝的命令称“圣旨”,皇帝的听闻叫“圣听”等。甚至在某方面造诣高深的人也被称为“圣”,如杜甫被称为“诗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陆羽被称为“茶圣”等,这一类的“圣”已属泛用,离“圣”的本义就更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