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期刊专栏文章发表成果: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研究

期刊专栏文章发表成果: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研究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能反映媒介批评新动态的当然属于学术期刊。以“媒介批评”为主题、为篇名、为关键词、为摘要分别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中进行搜索,分别出现716、118、359、416等条目信息,显示出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类期刊都参与了刊登媒介批评和学术争鸣类的文章。还有一些高校的学报、文化艺术类期刊和哲学社会科学类的期刊也不同程度地刊登过媒介批评类的文章,总体上这类文章的争鸣性和学术含量,显示了媒介批评学术活动的活跃与活力。

期刊专栏文章发表成果: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研究

最能反映媒介批评新动态的当然属于学术期刊。1999年开辟“报刊批评学”栏目的《报刊之友》在2004年改名为《今传媒》后仍然不定期设立媒介批评栏目;《新闻记者》自2002年开始正式设立“媒介批评”专栏,是我国少有连续、持久关注媒介批评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新闻界》2004年开辟了媒介批评专栏;2005年,一本定位于“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期刊”《媒介批评》(蒋原伦、张柠担任主编)面世。以“媒介批评”为主题、为篇名、为关键词、为摘要分别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中进行搜索,分别出现716、118、359、416等条目信息,显示出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类期刊都参与了刊登媒介批评和学术争鸣类的文章。如《新闻记者》《今传媒》《青年记者》《新闻爱好者》《国际新闻界》《东南传播》《新闻知识》《现代传播》《新闻前哨》《新闻与写作》《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还有一些高校的学报(《现代传播》也属高校学报范畴)、文化艺术类期刊和哲学社会科学类的期刊也不同程度地刊登过媒介批评类的文章,总体上这类文章的争鸣性和学术含量,显示了媒介批评学术活动的活跃与活力。

从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发表朱光烈的《批评,从我开始》伊始,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文章在媒介批评领域起了研究的示范作用:比如丁俊杰《媒介批评的意图》(《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2月),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2月),谭舒、董天策《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新闻记者》2002年2月),雷跃捷《媒介批评是对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的反思活动——对国内有关“媒介批评”定义的辨析》(《现代传播》2003年3月),刘晓程《论“新闻阅评”之不同于“媒介批评”——兼谈媒介批评的内涵与本质》(《今传媒》2005年4月),谢静《拯救的期待与想象——媒介批评的预设与批评者批评》(《新闻记者》2008年10月),陈龙《论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的本土建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郑保卫《当前中国媒介批评的几个问题》(《现代传播》2010年4月),欧阳宏生、李弋《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批评的若干思考》(《现代传播》2010年8月),王雯《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思考》(《青年记者》2013年7月),马正华《传媒“泛娱乐化”及其伦理困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月),武香利《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新闻战线》2016年12月),王一淳《中国电视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初探》(《传播与版权》2018年3月),尤成、贾广惠《浅析微博热搜榜泛娱乐化偏失问题》(《东南传播》2018年10月)等。(www.xing528.com)

这些争鸣和批评性的文章,以理论驾驭实际,以实际诠释理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动态性地观察传媒,针砭传媒弊端和异化现象,与上述专著译著一道,推动了西方传媒批判理论在当下与我国传媒批判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关于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本土化建构的提出,推动了西方传媒批判理论中国化转向研究意识的萌芽,为中国特色传媒批评理论体系的破土和出场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