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文化特征及课程变革基本走向

当代中国文化特征及课程变革基本走向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本文在此只是着重考察文化传统对课程科目的设置及其对学科内容的影响,从而探讨课程在当代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作用下,其未来的基本走向。

当代中国文化特征及课程变革基本走向

从当今世界文化来看,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并使得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开放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的中国当代文化,其主要特征也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一)多元化。由于历史上儒学长期独尊的局面,使得我们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难免其偏狭的一面。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各种文化流派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指引和鼓舞下,如雨后春笋,竞相争春。况且,二战以后,大工业生产方式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尤其是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所带来的这场革命,使人类跨入了信息化时代的门槛,地球已逐步走向“村落化”。当代文化正在各方面接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洗礼,并呈现出一片百舸争流、万马齐奔的多元化壮观景象,自然,我国当代文化也概莫能外。

(二)开放化。随着科技尤其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的交流正变得日渐容易也日益迫切。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告的那样,“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改革开放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谁与世隔绝,谁就是自甘落后,自取灭亡,文化也不例外。因此,当代中国文化也积极投身于国际文化大舞台,与他国文化相互观摹,相互切磋,最终达到共同提高。

(三)民族化。各民族的文化深深地扎根于自己民族的土壤,从其诞生时起便打上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印记。从历史上看,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没有民族性往往也就没有世界性。在世界文化趋于汇通的今天,文化间的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其实是为了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自己文化的民族性,从而不至于被他人文化所同化、湮没。中国当代文化无论是对本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对外来文化都采取了批判地继承的方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努力从中吸收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养分,并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力争构建一种积极开拓进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如前所述,文化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会通过其价值观反映在与其同时代的课程上。但我们应注意的是,课程受制的因素很多,文化传统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制约课程科目的设置及其所选内容上,尤为显著。至于说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虽也与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但它们更多地与别的因素相关,因此,它们未列入本文的探讨范畴,这同本文前面探讨的内涵是一致的。因而本文在此只是着重考察文化传统对课程科目的设置及其对学科内容的影响,从而探讨课程在当代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作用下,其未来的基本走向。当前,我国的教育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引下,在教育改革世界性潮流的推动下,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这之中,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在当代中国文化影响下的面向21世纪的课程,其学科设置及其主要内容的大致轮廊已初露端倪。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第一,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技术化。我们面对的已是一个知识日新月异、信息纵横交错的时代。为了培养适应将来社会并发展将来社会的一代新人,就必须剔除课程中已不适合时代的内容,而把现、当代社会中的许多新成就如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等补充进来,并且还要瞄准科技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使课程具有战略远见性,要紧跟世界各国并与时代同步,同时还力争具有超前性。另外,同我国目前的课程相比,未来的课程还将会朝着技术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向“四化”进军并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发展阶段,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尽快地培养又多又好的各种人才,因此,我们应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之路,对学生加强综合技术教育,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以彻底改变我国目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升学局面。

第二,课程内容的人本化。随着70年代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实现自我的“以人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呼声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了课程发展的一种方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是比较忽视人的,这种状况甚至直到今天也未能从根本上加以扭转。现在,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把知识、智力与个性结合起来,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个性的发展。因此,道德教育将会日益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这方面,我们的前辈已研究了很多,我们因而应有充分的发言权,但仍要学习他国的长处,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到各科教学中,不能只流于形式而停在空口号上。

第三,学科之间的综合化。从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体系看,由于各学科过分强调专业化以至于越分越细,使得邻近学科之间也难于交流,学生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窄,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难题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去解决,并且,在各种文化相互作用与影响的今天,学科之间的综合化已成了大势所趋。自然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些交叉学科已相继诞生。学科的综合化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更有效地促进他们身心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学科的综合化已成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课程的发展方向。

总之,文化传统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一项重要制约因素,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应尽快地揭示出这二者之间的深层联系,使我们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新体系时,增强目的性,提高有效性,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更好地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变革的一代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