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通义

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通义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中,可以看出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1.家天下而君权至上。因此先秦的“任术”与“重势”观念完全投合皇帝胃口,他们相互默契,代代相袭,造成中国传统政治的专制与独裁性格。这段话最能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中强调人治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最具有空想主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后,儒家片面强调道德作用的结果,使中国民众自觉到自身只是一道德的存在,而不是一政治存在。

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通义

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中,可以看出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

1.家天下而君权至上。如上文所言,我国自秦汉以来,一向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尤其自宋以来,更是变本加厉,逐渐侵夺地方权力以归中央。久而久之,地方政府对于中央,不再成为权力机关,从而地方的积极性便无从发挥。这种中央集权制的本质在于一姓之私的家天下传统。中国历代君主向来把天下国家视为私有财产,“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明夷待访录·原君》)。政权既属一姓之私,如何能允许开放?如何肯让他人得之?且历代开国之君,其政权皆凭武力取得,政权一旦建立,皇帝的权力便至高无上。因此先秦的“任术”与“重势”观念完全投合皇帝胃口,他们相互默契,代代相袭,造成中国传统政治的专制与独裁性格。

2.“有治人,无治法”。中国长期的封建时代虽然不断经历改朝换代,但只是更换皇帝而已。代表封建制度的皇权及宗法观念不但没有随着改朝换代而消失,有时反而得到强化。究其原因,实是顽固的人治观念在作祟。为政不在于制而在于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政治制度中一条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由于强调人治而无法治,历代的政治制度,虽然在政府组织的安排上,皇权可以由宰相和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吏取得一定的制衡作用,但当发生矛盾冲突时,胜券总操在皇帝手中,因为宰相和御史大夫根本就是由皇帝任命的,因此也可随意撤换,没有任何制度保障其地位,这就是“有治人,无治法”。正因为这种传统的人治观念统治中国几千年,使人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及清官身上,遇到问题很少从制度上找原因,为政者则往往把国家的贫弱、社会的混乱归结为民心的诡诈与民风的浇薄,而完全回避制度问题。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荀子说:“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故明主急得其人……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社稷必危。”(《荀子·君道》)这段话最能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中强调人治的思想。他们认为“有治人”比“有治法”更为重要,“有治法”而不得其人,治法便会被坏人所用,就会如庄子所说的“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可见当务之急乃是择人,即挑选接班人,这一思想早在殷周时即有表现,荀子引《尚书》说:“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他要后世国君向周文王学习,因只有文王才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亲自去挑选物色一个信得过、靠得住、办事放心的接班人。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史,岂不是在人治的框框里极尽周旋吗?(www.xing528.com)

3.“内圣外王”——政治与道德合一。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最具有空想主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有治人,无治法”的传统也多半与儒家这一理想教条有密切关系。所谓“内圣外王”,从广义上说,就是要求君主或政治领袖应具备道德条件,然后才能从事王者的事业。儒家所规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即是对“内圣外王”最确切的注解。这就是说,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活动必以修身为本,一切政治问题的解决,都首先要靠道德人格的修养。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外王”是以“内圣”为基础,政治是以道德为前提,二者是不能分离的,“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儒家过分强调道德伦理的单向发展,把政治与道德混为一谈,其结果是严重压抑了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中国“没有发展出希腊式的纯理思想,也没有发展出近代欧洲式的工业技术革命、民主法治的架构、文学艺术的充分自由的表达”,以及缺少民主政治的主要原因。[17]其次,儒家把“内圣”作为“外王”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历来的统治者即所谓的“外王”,往往是不合道德的。政治流氓有时也可能成为“外王”,但不能因此说他是“内圣”。同时,政治人物往往是一种要求一切权力至最大限度的人,因此企图用道德说教劝导他们自觉约束自己,减损权欲,这也是做不到的。要限制皇权,只有建立一种对每个人,其中包括皇帝在内都有效的制度——民主制度,但这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几乎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对皇帝不满,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他打倒。但由于没有民主制度的保障,新换上来的皇帝仍走前代皇帝的老路,从而形成中国一治一乱的历史。最后,儒家片面强调道德作用的结果,使中国民众自觉到自身只是一道德的存在,而不是一政治存在。因此对于政治往往从道德角度去观察和评价,把自己游离于政治之外。对政治有尽义务的自觉,但不知在政治上有自己的权利,不去争取,委弃于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18]。这实际上是保守的小农经济和小生产者思想的基本性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