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灵守护者:高中心理教师工作经验分享

心灵守护者:高中心理教师工作经验分享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根结底,所有事情都需要把握一个“度”。高三一年的应考准备及最终高考的检验,都是锻炼孩子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机会。高考前的一些重要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高三这一年,孩子考试成绩波动是正常现象,是孩子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议2:后勤服务要讲适度。孩子迎接考试,家长做好后勤保证,这是每位家长都必须具有的服务意识。

心灵守护者:高中心理教师工作经验分享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高考心态调整的话题。我们常说,了解高考内涵、熟悉孩子心态的家长会成为孩子备考之路的重要伙伴,学会做合格的高三家长就是为孩子高考加分。因此,大多家长目前就有诸多困惑——自己的压力、焦虑比孩子还大;怎么做孩子都不满意;想帮孩子使不上劲……如此种种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现,请大家对照自己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做法。

一、你是否这样做过?(家庭教育的误区)

1.唠叨不休 :天天给孩子念紧箍咒。“前途全看这半年”,“要为父母争口气”,“高考很重要,决定你的命运”,“多跟成绩好的孩子交往”,“上高三的少玩会儿”,“考试不要紧张”。

结果:孩子心烦意乱。

2.过分保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次做饭都问想吃什么,饭菜可不可口。在家学习的时候还时不时地给削水果、倒水,甚至10点钟一定要喝牛奶

结果:孩子负疚心理。

3.过分干涉。问东问西,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要过问。放学回家后,盘问老师讲的内容是否听懂了;每次考试,盘问成绩、排名,要是成绩下降就逼问原因;每次同学打电话,就像查户口一样盘问彻底,要是异性学生更是如临大敌;晚上陪孩子看书复习……

结果:孩子逆反心理

4.过分期待。成绩本来在“一本”“二本”之间,却常常流露出对“211”“985”等名牌大学的羡慕,不断地给孩子说“再努力一下,就有上××大学的希望”;“争取下次模考考第一名”……

结果: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5.与人攀比。“你看你表哥,当年高考时天天写作业都到半夜,没一天12点以前睡觉的,现在考上北大了。你看你表姐,高考前把那些试卷做了几十遍,人家现在不也考上哈工大了。”

结果:孩子高度焦虑。

6.家教无度。请家教、上辅导班、买辅导书,甚至帮孩子制订复习计划

结果:孩子缺少自主复习的时间。

7.父母放任冷落。对孩子的表现漠不关心,甚至对孩子已经表现出来的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思想和习惯不闻不管,错过了教育的时机,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已经无法管了,悔之晚也。

结果:孩子丧失信心。

8.父母意见分歧。父母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在考前闹矛盾,在家庭内部先打起“内战”。

结果:孩子不知所措。

大家看到的以上种种,似乎是所有家长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大家也许会质疑:我是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了?我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呢?归根结底,所有事情都需要把握一个“度”。以上谈到的所有事情都是“过分”地去做某件事,例如“过分保护”“过分干涉”,如果变成“看好时机、适时适度”就会有好效果,建议大家每件事、每句话不在同一时间重复2遍以上,让孩子有被信任的感觉,在体会到温暖的同时,无压力感才是最好状态。

所以即使家长再急,也得内紧外松,稳住阵脚,使家庭生活保持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并努力用这种情绪来感染孩子。家长情绪稳定,孩子心情宁静,有安全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家长的心态是影响孩子心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上述问题具体如何调整,也有大学问。

二、家长的心态调整(www.xing528.com)

(一)家长应以平常心看待高考

高三一年家长的心态往往影响着孩子的心态。家长要把高考看成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孩子心理素质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一个难得的机会。高三一年的应考准备及最终高考的检验,都是锻炼孩子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如果家长能这样看待和处理,你就站得高、看得远,你就会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的高考。

(二)改变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也会有很多家长自认为高考不就那回事吗,我们也是从高考那儿一路闯过来的,于是就将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包大揽,过多干涉孩子学习安排。但请家长清楚,我们那时的高考跟孩子现在的高考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高考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今非昔比,家长如果还以过去的方法和观点来简单化处理孩子的备考那就大错特错了。

(三)与其他高三家长结交朋友

高三家长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跟其他高三家长相识、相知、交朋友,因为你的孩子和他的孩子都要高考,大家有共同的话题,都想帮助孩子考得好,考上理想大学,你们之间的心是相通的,因此交流起来就很自然,很顺畅。结交一个朋友,你的心里就感觉有一份光明,可以帮你解除困难,带来希望。

(四)改变期待孩子每次都要考好的想法

高三这一年孩子要参加很多次的考试,有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模考试和二模考试等,没有一个孩子能确保每一次考试都比上一次考得好,因此考试成绩有波动也是很正常的。

但有不少家长跟我诉说,孩子上次考试成绩很好,名次比较靠前,这次考试却掉了不少分,名次也靠后了。有的家长说,孩子拿手的数学这次考砸了,弱科英语却考得出奇的好,这样忽好忽坏的真让人担心。

其实,这里出现的问题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是家长理解的误区。高考前的一些重要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学生只有把查漏补缺的问题解决掉了,弄明白了,才会离高考成功越来越近。

从某个意义上讲,平时考得不好是件好事,暴露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只要把问题解决了,高考自然就考得好。如果平时没有暴露问题,到了高考时恰好碰到这些难题就傻了眼,那才是真正的考砸。因此家长一定要走出这样的误区,不要有期待孩子每次都要考好的想法。高三这一年,孩子考试成绩波动是正常现象,是孩子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家长的可操作性工作

以上说的都是心态的调整,很多家长还觉得不做具体工作实在不安,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多,耽误孩子的一生。建议大家可以做做以下工作。

建议1:把学习权交给孩子。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适当减少对孩子学习的具体要求,给他们以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更需提倡。

建议2:后勤服务要讲适度。孩子迎接考试,家长做好后勤保证,这是每位家长都必须具有的服务意识。从孩子的心理感受方面看,家长的关心未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孩子正在那冥思苦想,爸爸走来好心相问:“复习得怎样了?”孩子刚进入连续思考状态,妈妈端来一杯热汤:“先喝了再复习”,此时,孩子不得不切断思路。孩子坐在书桌旁专心学习,家长把牛奶悄悄送上就行。另有一些家长,临到考试时就怕孩子吃不好,影响了考试,于是就努力改善伙食。结果大鱼大肉,使孩子生理失调,学习精力不济,甚至影响了身体健康。更有一些家长,从广告上东查西找,给孩子买营养品、补脑液一类,希望创造以吃促学的奇迹。从曾经这样“吃”的同学反映的实效性看,往往是白花钱、不顶事。因此,家长的心理关心要细致,物质关心要科学。平时住校的学生,考试期间仍应住校。家长平时不常到学校看孩子,考前和考试期间也没有必要伴在孩子身边。

建议3:多陪伴、多倾听、多理解。孩子在高三阶段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而考试更是引起突发状况的最大因素。小奇是我校一个普通男生,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但自从进了五十八中,面对众多优秀学生,他就觉得自己的成绩在下降,于是他渐渐怀疑自己的能力,每天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课本上的内容他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对此,小奇的家长很是着急,但他们认为是孩子不用功,所以不放过任何督促孩子学习的机会,小奇变得越来越烦躁、焦虑,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他的父母手足无措了,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帮助没有丝毫效果。我的方案仍然是将父母和孩子一块儿心理辅导,这个案例目前还在进行中,小奇的状态慢慢好转。

当孩子出现像小奇这样的反常情况,如一到考试就生病,考前考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睡不着觉,莫名其妙地害怕、紧张和烦躁,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整天发呆时,家长就要注意,孩子可能是考前焦虑,发展下去可能达到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换言之,很多学生的发烧、拉肚子等都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那么这时候家长能做什么呢?高中的孩子正在经历坦率与闭锁的心理矛盾,他们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们,却不愿主动把心里话说给家长听。这种时候,需要家庭有一种平等交流的气氛,让孩子能感到家庭的支持。如果孩子愿意的话,父母可以拿出一些时间在尽可能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跟孩子谈心。这里要注意的是,父母应先接纳孩子的焦虑,给孩子以宣泄的机会,比如,孩子说总是担心考不好,你也不必说,不要怕,考不好妈妈也不怪你,只要尽力了就行。孩子与你说压力时,并不总是意味着你要马上解决它,而是一种纯情绪的宣泄。你可以先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并且给他情感上的支持。之后,待孩子心情轻松下来,再和他聊聊对考试的想法,讨论这些想法是否真实。经过讨论,让孩子慢慢能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代之以理性、有利的思考,如此一来,考试焦虑通常便能获得改善了。

建议4:主动与老师沟通。父母与老师无疑是高考前线考生最亲密的“战友”,“战友”要彼此了解,互相配合,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如若方向相反,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父母除了要对自己孩子的想法、状态做到了如指掌,还要尽快与孩子的各科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取得联系。往年,总会有一些父母因为自己或老师工作较忙,未及时找老师沟通,错过发现和解决孩子问题的最佳时机;等到被教师“请”到学校时,通常孩子已出现不得不解决的大问题。此时,父母和老师都要花更多的时间、费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原本可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现在通讯很发达,父母和老师沟通的方式很多、很便捷。打电话、发短信、QQ留言等都可以使父母及时与老师联络。只要父母把握好时间和谈话内容,就不会给老师造成太大的负担。顺畅的沟通可以让父母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在孩子最需要帮助时及时施以援手。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为我们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家有考生的我们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希望以上的一些心得能够为初为“高三家长”的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让我们高三一年做好“守望”者,共同陪孩子迎接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