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古名胜-仙居寺和尚塔的建筑与文化价值

荆门古名胜-仙居寺和尚塔的建筑与文化价值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仙居寺已破败不堪。随着硫铁矿的开采,仙居山底下的地下水系改道,寺周的植被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仙居寺遗址建筑早已毁坏殆尽,历代名寺已是名存而实无了。仙居寺的三座和尚塔的建筑形式,都是属于仿楼阁式的实心石塔。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价值和宗教史料价值,是研究仙居寺史的珍贵文物。文中又提及“下寺”“东寺”等,从而可推测原来仙居寺除了堵崖处的主寺以外,还修建了下山之处的下寺和东寺等。

荆门古名胜-仙居寺和尚塔的建筑与文化价值

位于荆门城北东宝区仙居山的仙居寺,历史悠久,颇富盛名。相传仙居寺为隋智者禅师开山,唐灵济祖师驻锡于此。明正统八年(1443年),由师南浦了果和智就重建仙居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住持僧月辉重修,复为大观。清乾隆年间,舒成龙任荆门知州时,委派代理巡检张九松重修,恢复古制,复添方亭。清末和民国时期,仙居寺逐渐衰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仙居寺已破败不堪。1956年,荆州专区派人在仙居山顶坪上开采磺矿。1958年,荆门县派人在仙居山腰开采磺矿时,仙居寺只存一根助攀山洞的铁链,在寺遗址处修建了土磺炉。随着硫铁矿的开采,仙居山底下的地下水系改道,寺周的植被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仙居寺遗址建筑早已毁坏殆尽,历代名寺已是名存而实无了。

所幸的是,在发旺村一组的东山之山顶坡和山麓,还保存了三座和尚塔。塔,佛塔的简称。佛塔起源于古印度,梵语为“窣(苏)堵波”。原是保存和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的建筑物。舍利,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可见,这种埋藏佛舍利、佛骨的“窣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中国的古塔,就是由古印度的“窣堵波”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早期的汉字中,并没有“塔”这个字。在晋代和南北朝南宋时,译经者们根据梵文“佛”的音韵“布达”,造出了这个“塔”字,偏旁从土,以表示坟冢的意思。后来随着外来文化不断地中国化,在塔的建筑形式上就出现了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和覆钵式等多种形式的塔。在功能上,后亦用于收藏经卷、佛像、法器以及庄严佛寺等。

仙居寺的三座和尚塔的建筑形式,都是属于仿楼阁式的实心石塔。两座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价值和宗教史料价值,是研究仙居寺史的珍贵文物。笔者1995年10月6日考察拓碑。

照镒和尚灵骨塔。此塔位于发旺村一组东山顶南坡上。通高7米,底座直径1.8米,系七层六边六角攒尖顶仿楼阁式石砌实心结构。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一日(1787年1月19日)。第一层为底座,正面浮雕鹿、祥云和灵芝图形。第二层为石鼓,其周长5.2米。第三层的正面及左右两侧的塔身部位刻铭文。第四层的正面浮雕“道乘仙鹤云游图”。第五层的正面浮雕“弥勒佛莲花台”图形。第六层的正面浮雕大莲花图案。第七层的正面雕一般云纹。塔正面的左右两侧几级塔身部位上浮雕卷草图案和窗格花纹。此塔七层,层层出檐,每层六个檐角上翘,六面檐坡中均刻出条条瓦陇。全塔由下而上逐层向内进收,上细下粗,如竹笋状向上延伸。塔刹为三节葫芦尖顶。塔座底下为埋藏塔主灵骨之缸。塔底有明显被盗掘过的痕迹。

塔的第三层正南面铭文石碑高0.50米,宽0.74米,周边刻窗形花纹图案。碑文系塔主之名。东侧即左侧铭文石碑高0.50米,宽0.72米,阴刻楷书8行,满行15字,系照镒和尚生平及建塔纪年。西侧即右侧铭文石碑高0.50米,宽0.72米,阴刻楷书7行,满行18字,系刻照镒和尚之徒、孙及师兄、师弟等僧人法名。塔铭全文如下:

照镒和尚灵骨塔

“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九世仙居堂上上照下镒和尚字纯忝道号云窦灵骨之塔

祖贯钟祥牛蹄桥严家楼,自高祖严太仪迁荆门州七里埠,至曾祖严梦迁石桥驿,又至祖严启云迁段家集武陵坪赵燕王三庄土地祠下。师降生凡世后,父严之邦、母邹老孺人移居仙居下寺,遂投入空门,大振宗风。享年六十有八,跨鹤西归。

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吉旦。

法徒普澯,嗣法门人悟汇、悟洪、悟源、悟净(后刻30位僧法名略)。师兄照铅、师弟照镰、照珍,戒子週鉴、心静、本见、宗鉴、清源。东寺耆旧性醇、性聪寄拜,徒悟定、觉茂、悟静,契徒孙圣慈,十方僧湛清同建”。

从碑文可知,仙居寺之教派系属禅宗临济派。开创者唐义玄,因住河北正定临济院,故名。但文中又有“道号云窦”及“跨鹤西归”等语,可见仙居寺是释道合一之寺。文中又提及“下寺”“东寺”等,从而可推测原来仙居寺除了堵崖处的主寺以外,还修建了下山之处的下寺和东寺等。此处可补史缺。

通檖隰老觉灵塔。此塔位于东山脚西侧200米处的杨兆云屋院之西北角。通高4.5米,底座直径1.3米。亦系七层六边六角攒尖顶仿楼阁式石砌实心结构。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第一层为底座,由三层石面砌成,逐层内收。第二层为塔身六面柱形,正面刻花纹图案。第三层为石鼓。第四层正面刻铭文。第五层正面刻一佛像。第六、七层每面呈平面,无刻纹。此塔七层,层层出檐,每层六个檐角上翘,六面檐坡中均刻出条条瓦陇。全塔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塔刹为二节葫芦尖顶。塔座底下为埋藏塔主灵骨之缸。

塔的第四层正面铭文石碑高0.46米,宽0.56米。起首部位阴刻楷书5行,满行17字,系塔主之生平。中间部位阴刻楷书1行14字,系塔主之名。后部分阴刻楷书4行,系立塔人名及建塔纪年。塔铭全文是:

“圆寂先师上通下檖隰老觉灵之塔

原系安陆府钟祥县安东乡泗水村杨喻二庄土地祠下,于本皇丙子岁二月初五日戌时出定人氏,大限于壬子岁正月二十日申时入定,扦作申山寅向兼庚甲,庚寅分金为塔。

孝徒心烈、心寿,侄心营、心熹、心灭、心灯、心烬、心耀、心炳。弟通相、通棂。

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菊月谷日立”。(www.xing528.com)

碑文中的“圆寂”,佛教语。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本皇丙子岁”,指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定、入定”,代指降生、圆寂。“大限”,指死期。“申山寅向兼庚甲”,谓此塔坐西南偏西,向东北偏东。“乾隆五十七年菊月谷日”,即1792年农历九月吉日。

此塔是仙居寺三塔中最小的一座,碑中文字也比较简约。此与塔主人生前身份相当。

通檖隰老觉灵塔

恒亮堂老和尚灵骨塔

恒亮堂老和尚灵骨塔。此塔位于东山东南麓。通高7.2米,底座直径1.7米。亦为七层六边六角攒尖顶仿楼阁式石砌实心结构。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层为底座,其正面浮雕“彩凤梧桐图”,两边侧面分别浮雕“神龙图”和“麒麟图”。第二层为石鼓,其周长5米。第三层的正面及左右两侧的塔身面部位刻铭文。第四层正面浮雕“八仙”中的蓝采和形象,右手拿简板,双脚踏彩云。正面左侧塔身面浮雕“仙人执杖驾鹤图”。第五层正面浮雕“八仙”中的吕洞宾形象,左手执拂尘,右手按腰带,后背宝剑,脚踏云彩。正面左侧塔身面浮雕“两手下垂,脚踏莲花的立式佛像图”。第六层正面浮雕“八仙”中的韩湘子形象,脚踏石磴,在桥边手执龙头。正面左侧塔身面浮雕“头戴佛帽,盘坐莲花的坐式佛像图”。第七层正面浮雕“八仙”中的何仙姑形象,右手托花篮,左手扠腰间,脚踏云彩。正面左侧塔身面浮雕“开怀垂手,端坐莲台的弥勒佛像图”。正面右侧第四层至第七层塔身面浮雕有“头戴纱帽,身着红袍”的“八仙”中的曹国舅形象以及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形象,刻面已有损坏。全塔浮雕的佛仙形象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凸显了石匠师廖朝贵精湛的雕刻技艺。此塔七层,亦层层出檐,每层六个檐角上翘,六面檐坡中均刻出条条瓦陇。全塔由下至上逐层内收,状如玉笋擎天。塔刹为四节葫芦尖顶。塔底下为埋藏塔主灵骨之缸,有明显被盗掘过的痕迹。

塔的第三层正面铭文石碑高0.52米,宽0.69米,周边和中部刻有花纹图案。上款部位阴刻楷书“临济正宗”1行4字;中间阴刻楷书“仙居堂上圆寂先师上恒下亮堂老和尚灵骨之塔”20字;下款部位阴刻楷书“第四十世”及纪年计2行21字。左侧铭文石碑高0.52米,宽0.69米,首行阴刻大楷书“西竺莲开”4字;正文阴刻楷书13行,满行22字,系其法侄广锐所作之记。右侧石碑高0.52米,宽0.69米,阴刻楷书23行,满行28字,系广锐序书恒亮堂和尚之生平。塔铭全文为:

“临济正宗第四十世仙居堂上圆寂先师上恒下亮堂老和尚灵骨之塔

皇清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小阴月谷旦

西竺莲开

从来善知识之建塔于生后,亦如士君子佩玉于生前,昭功德也。功业树于当时,德行流于后世。惟名义是立者,士君子则然;不求谅于当时,不欲原于后世,以寂灭为务者,善知识是已。卒之立名而名著,不求名而名亦著,千古以来不一而足。岂非异名而同实,殊途而一致也哉!法徒广銮等与师建塔,塔既成,嘱锐作文以记之。锐见师年方五十,而昙光最明,歌功乎而功难俱述,诵德乎而德莫能量,此皆世间法,姑置不论。然出世间,法亦必由功德而成。师也,德弥高而气弥下,功弥笃而志弥坚,幽独自治勉勉,焉曰求进于极乐之道而不可得?由此观之,虽不比烈于士君子,不更增光于善知识乎?是为记。法侄广锐记。

师俗姓黎,高祖居象河黎家庙,太祖黎士仪创业于寺河下,与佛境井邻,祖黎焕迁居佛境内香炉山。父讳国荣,母刘氏,生师兄弟四人。师生四日,哑口无声,父母向神拜祝曰:此子若得开口,情愿舍白为僧。祝讫,忽然开声。越二年,风疾危笃,祖又如前祷祝,而风疾顿愈。是以四岁削发,依师习学。蒙神庇佑,年甫十八,受具足戒,壮时管理寺务,辛勤劳苦,惟恐家业倾颓,佛前报政课绩,虽无太爷创建之功,而经短营长,亦有守成不易之能。及游南海归,阐宗风传,戒法顿渐,或有不同,继往开来,而祖印益宏,故序之。

师法孕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十月二十一日寅时,建生昙光十有口,西游于年月日时,择取年月时还山安厝,扦作戌山辰向兼分金立塔为茔。法侄广锐序书。

法徒广銮、广铨、广镜、广锭(后42名徒、孙和师弟法名略)。匠师廖朝贵镌。”

文中的“道光二十二年小阳月谷旦”,即1842年农历十月吉日。“善知识”,佛教语。闻名为“知”,见形为“识”。即善友、好伴侣之意。后亦泛指高僧。此处指高僧。记文论述“高僧”与“君子”对待立名的别与同,从而歌颂恒亮堂高僧的功德。议论合理,文采焕然。序文中的“舍白”,舍弃俗家人的生活。白,指俗家人。“具足戒”,即指佛教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与沙弥和沙弥尼的十戒相比而戒品俱足,故称。“祖印”,师祖法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戌山辰向”,指此塔坐西北,向东南。序文记叙恒亮堂和尚的生平事迹,彰显其与佛的缘分,守成的能力,宏法的功德。叙事生动,言简意赅。

此塔是仙居寺三塔中雕刻技艺精,佛仙图像多,碑铭文采盛,塔体保存好的一座。正因如此,恰是文物盗窃犯罪分子所觊觎的。2011年10月,一伙盗贼的黑手伸向了此塔,采取破坏性盗窃手段,将此塔从第四层以上的塔身全部推倒,盗走了全部的精美雕刻石板,使这一珍贵文物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公安部门侦破了此案,追回了大部分构件。后来重修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