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春台:荆门古名胜,历史碑高,气象局现址

阳春台:荆门古名胜,历史碑高,气象局现址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春台,系郢中古“三台”之一。笔者2005年6月22日考察阳春台。明兴献王常率侍臣登游阳春台。嘉靖十一年十月二十日,《阳春台赋》巨碑完工,嘉靖皇帝诏赏负责刊碑的工部右侍郎黎奭等人银两。并题书“古阳春台”碑立于亭内,碑高1.1米,宽0.98米,厚0.22米,青石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钟祥县政府于阳春台上建气象站,现成为钟祥市气象局的院落。吟咏阳春台的诗歌丰富了古台的文化底蕴。

阳春台:荆门古名胜,历史碑高,气象局现址

阳春台,系郢中古“三台”之一。位于钟祥市郢中古城西北,今为钟祥市气象局所在地。与白雪楼同雅附高曲《阳春》《白雪》而得名。笔者2005年6月22日考察阳春台。

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卷十载:“阳春台,在城东兰台西。台名以楚宋玉有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始曰《下里》,邑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次曰《阳阿》、《薤露》,和者数百人。又为《阳春》、《白雪》,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和者不过数人。郢人因取以为楼台之名。台曰阳春,楼曰白雪。楼有兴废,惟台巍然自东北转西而南。台端高耸,平衍数丈。俯识江汉,为城中大观。旧在郢、梁二府宫墙之内,今兴王府居城之中,而台在城宫墙外数十步。然烟云竹树,阴晴异状,望之可知其为佳丽之地,此一州之古迹”。

明《承天府志》卷十九“胜概”载:“阳春台,高耸平衍,烟云竹树,阴晴异状,城中伟观。”明兴献王常率侍臣登游阳春台。弘治十年(1497年),时年22岁的兴献王游历阳春台后,于冬十一月在其中正斋撰书了《阳春台赋并序》一文,其赋至谢皇恩,极言阳春台景致之佳,盛赞楚国贤人之德,引经据典,触景生情,颇富文采。并以此自儆罢游。赋文书写后,由引礼舍人傅贞收藏。后来傅贞将此赋文原迹献于嘉靖皇帝。嘉靖十年(1531年)九月,嘉靖皇帝亲撰跋文,简述经过,下诏立碑。嘉靖十一年(1532年)十月二十日,《阳春台赋》巨碑完工,嘉靖皇帝诏赏负责刊碑的工部右侍郎黎奭等人银两。此碑通高3.8米。碑首高0.9米,宽1.5米,厚0.4米;碑身高1.8米,宽1.1米,厚0.4米;碑座高1.1米,宽1.5米,厚0.5米。枣阳白玉石质。现仍岿然立于阳春台上。笔者1998年3月8日拓下了此碑全文。

明末兵乱,台上林木荡然无存。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府王兴元“公余为阳春台补树,并建阳春亭以资眺赏,一时树色葱郁,蔚为胜景”。并题书“古阳春台”碑立于亭内,碑高1.1米,宽0.98米,厚0.22米,青石质。此碑现存钟祥市博物馆院内,笔者2005年6月22日拓下了此碑之文。

明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卷十载:“郢门书舍,在城东北阳春台之左,洪武中曹国公李文忠镇郢时建,以为读书之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府杨绿绶为了“激发文人之心思,因与郡僚谋修书院之事,各捐廉俸,鸠工庀材,经始于戊子仲冬(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告成于己丑长至(康熙四十八年仲夏),额为‘阳春书院’”。杨绿绶专门写了《创建阳春书院记》一文,以纪其事。

阳春台赋碑

古阳春台碑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钟祥县政府建熙亭于阳春台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钟祥县政府于阳春台上建气象站,现成为钟祥市气象局的院落。(www.xing528.com)

吟咏阳春台的诗歌丰富了古台的文化底蕴。现录部分诗篇如下。明唐志淳《晚登阳春台歌》:“晚登阳春台,骋望极千里。长风六月寒,落日众山紫。上有白衣苍狗之浮云,下有蒲桃泼醅之汉水。水流为我驶,云浮为我旋。楚曲一去三千年,秦丝羌管鸣秋蝉。我有小梅唱,时时操越音。调短不及古,岂堪郢人心?安得招谪仙,挥手凌紫烟。大呼江水变春酒,醉引明月来青天。颇怀鹿门隐,欲耕云梦田。便从此地作农夫,登台为奏《豳风》篇。”开篇部分言登台赏景,中间部分写听曲生情,结尾部分怀古明志。诗人表达了怀才不遇,欲隐田园的愁苦情绪。

清郡博金德嘉《阳春台》诗:“阳春台上气氤氲,极目苍苍七泽云。蔓草已荒钩盾路,斜阳首照羽林军。千山积翠城头拥,万壑飞涛树杪分。有客登临询往事,歌残白雪几人闻。”中间两联以色彩和动态交织出美丽的画卷,当系传神之笔。

清邑人卫良佐《阳春台补树》诗:“山临北部最巃嵸,补树平分造物功。嫩柳千条初过雨,粒松三尺已含风。人弹古调春城上,官筑闲亭碧草中。绿字摩碑留父老(石刻系世宗《论父老文》),前朝此地是新丰。”诗写得朴实细致。

清高云路《阳春台》诗:“石城不复旧氤氲,荒草空台只断云。小院俱堆禋殿瓦,两山曾住羽林军。细询野老松杉暗,尽见清江鸥鹭群。竹里晚炊烟雾起,人家砧最相闻。”尾联似一幅村舍晚景图,有色有声,系轻抹几笔之技巧。

清杜世英《阳春台》诗:“怀古一登眺,阳春竟豁然。荒城连野色,老屋动晴烟。天外三山出,云中一水还。曲高人不见,惆怅楚台边。”诗写得清淡直白,但思绪仍见缠绵。

清王建《阳春台》诗:“登临何处不留情,望入高台恨转身。一片野花荒辇路,几家蔬圃占王城。莫愁村冷夕阳色,解佩亭空江水声。多少凄凉归未得,遥遥牧笛晚风横。”荒冷的景色中只有横笛之声使人归途中无凄凉之感。此诗别有一番情调。

清胡之泰《阳春台》诗:“携侣登台眺郢城,江天烟柳与云平。迷篱草色环宫碧,剥蚀碑文映日明。议礼诸臣徒聚讼,招魂弟子自多情。风流儒雅遗词藻,仿佛高歌感慨生。”中间两联实为咏史之句,其中对大礼议中的诸臣予以了同情之感叹。

清邑人张开东《阳春台》诗:“朝望郢城郭,暮上阳春台。阳春曲已散,台下空草莱。楚山互绵渺,汉水自潆洄。晚日耀林麓,秋色伤我怀。”曲散台空,作者悲秋之语直出于怀,但其伤之原故蓄而未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