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研究:与疾病易感性比较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研究:与疾病易感性比较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专业上,易感性概念来自于医学,是指由特定遗传基因决定的,缺乏某种疾病免疫力的特性。在现有的疾病易感性的研究框架下,研究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个人特质对压力刺激的易感性它就是指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易感性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与个体的心理特质因素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压力刺激的易感性与压力刺激的阈限是密切相关的。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研究:与疾病易感性比较

通俗地理解,“易感性”就是有机体容易受到感染或影响的特性。与之意义相近的名词有敏感性、脆弱性、易受伤害性等。不过细究起来,易感性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个体对外在刺激的敏感性,即个体对外在刺激的感受阈限较低。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敏感性是指生物体或某一部分对某些因素易于感受的性能。第二层含义是指个体容易受到外在刺激的影响程度。即个体容易受到外在刺激的影响发生身心上的改变,尤其消极的、不利的改变,通常可以用脆弱性、易受伤害性来描述。在《牛津英文词典》里,易感性至少有vulnerability、susceptibility和sensitivity三个意义相近的词语。vulnerability的形容词vulnerable的释义是“ (of a person or their feeling)easily harmed,hurt,or wounded;sensitive”。Susceptibility的释义是“the state or fact of being likely or liable to be influenced or harmed by a particular thing”。Sensitivity的形容词sensitive的释义是:“① quick to detect or respond to slight changes,signals or influences;② (of a person or a person’s behavior) having or displaying a quick and delicate appreciation of others feeling”。可见,“易感性”在英文里也有以上敏感性和易受伤害性两层含义。vulnerability和susceptibility主要描述第二层含义,即易受伤害性;而sensitivity主要描述第一层含义,即敏感性。

在专业上,易感性概念来自于医学,是指由特定遗传基因决定的,缺乏某种疾病免疫力的特性。换句话说,在相同的环境下,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不同个体罹患特定疾病的风险是不同的,即所谓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后来,健康概念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相应地,疾病的易感性概念也发生变化,易感性不仅指基因遗传因素,还包括个体的人格、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心理行为因素。新的健康概念为心理学取向的疾病和健康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尤其体现在易感性的心理学研究中。

不过,一直以来,心理学借鉴医学的概念研究易感性,也沿用疾病易感性模式。易感性就是指在压力刺激状态下,导致个体易患某种身心疾病的心理行为特征因素,譬如抑郁易感性(邹涛,姚树桥,2006;徐华春等,2009)、焦虑易感性(唐海波,2008)、精神分裂症易感性(Jones,Fernyhough,2007)、心智缺失(mindlessness)易感性(Key,Edlund,Sagarin,Bizer,2009)、酒精依赖易感性(Goldstein,Abela,2000)、人格障碍易感性(Paris,1999)等。在现有的疾病易感性的研究框架下,研究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易感性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是针对某种具体障碍的易感性(即疾病易感性);其二是一种内在的个人特质,具有潜在性和稳定性;其三是受到外在刺激时可能引发独特的认知—情感的加工方式和过程(Ingram,2003)。不过,在研究者看来,压力刺激经由个体的易感性因素引发压力反应,最终导致某种身心疾病,有赖于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相应阈值的压力刺激;二是个人内在素质对外在压力刺激的易感性;三是个人内在素质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即疾病易感性)。

(1)压力的阈限

它就是导致个体压力感受,引发个体身心症状的最小压力刺激量或特定压力刺激源。首先,要有一定量度的压力刺激,才能够引发个体明显的压力感受。其次更重要的是,压力阈限受到压力刺激和个人易感性素质交互作用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在压力刺激的特异性和压力感的整体性。所谓压力刺激的特异性,就是指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压力刺激的感受阈限是不一样的。根据Lazarus(1991)的观点,压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个体认为他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其自身的需求,从而认知到环境刺激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威胁。在这里,不同个体不仅拥有不同的资源,更拥有不同的需求特征,于是不同个体对不同的环境刺激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评估和压力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压力阈限。所谓压力感的整体性,就是这些压力事件和情境对个体自身构成的威胁和挑战给个体带来相对一致的主观感受和身心反应,即塞利(Selye,1976)所谓的非特异性的综合适应症候群。压力刺激来源的特异性和压力感的整体性决定个体压力阈限的临界水平及其特点。

(2)个人特质对压力刺激的易感性(www.xing528.com)

它就是指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易感性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与个体的心理特质因素密切相关。这种基于个体自身特质的压力易感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具有某些生理特质的因素,个体容易敏锐地感受到压力刺激的影响,对外在刺激特别敏感,即所谓刺激输入的“易通达效应”;第二是具有某些心理特质的因素,个体容易在心理体验和外在反应上放大外在压力刺激的影响,即所谓的刺激加工的“易放大效应”(Monroe,Simons,1991)。毫无疑问,压力刺激的易感性与压力刺激的阈限是密切相关的。易感性个体的压力阈限相对较低,相反地,压力承受力强的个体的压力阈限相对来说就比较高。不过,压力的易感性强调个体自身特质结构及压力感知机制对压力反应的作用,而压力阈限强调压力刺激的量度和特性对压力反应的影响。

(3)个人特质对疾病的易感性

它是指由于个体自身的特质和心理结构因素,个体容易罹患某种身心疾病。关于压力刺激环境下的疾病易感性,纯医学观点强调个体自身遗传基因因素的疾病易感性,而现代的社会医学和健康心理学强调个体心理行为因素的疾病易感性。有研究者认为,作为人格-疾病联结端口的疾病易感性,是通过心理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两种方式传递压力刺激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作用的(Contrada,Leventhal,O’Leary,1990)。

在这里,虽然都是基于健康心理学视角,探讨压力与疾病的关系,不过,个体特质对压力刺激的易感性与个体特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可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不同的机制。前者强调人格素质及其机制对外在压力刺激的易感性,探讨压力刺激与人格特质的联结关系,可以说是探讨压力刺激易感性的心理学模式。而后者强调某些个人特质因素容易引发特定疾病的倾向,探讨个人特质与疾病的联结关系,也可以说是探讨特定疾病易感性的医学模式。如此说来,迄今为止,在压力刺激—易感性—疾病的易感性通道模型中,传统的疾病易感性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只考虑了易感性特质与特定疾病之间的联接,没有考虑压力刺激的内容特征(譬如学生的学业压力);第二,没有考虑特定对象的压力刺激的内容特征与其内在易感性素质的联结(譬如中学生对学业压力的易感性)。基于此,本研究认为,要全面探讨压力刺激—易感性—疾病的易感性通道模型,不仅要研究疾病易感性,而且还要研究与外在压力刺激联结的易感性,即压力易感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