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在不同年级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效应量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学业压力在年级上的实际效应量中等,有95.1%的正确概率拒绝虚无假设,实际效应量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384。在方差分析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为TUKEY或SCHEFFE,本书一致采用SCHEFFE法进行事后检验。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在年级上的差异

为检验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在不同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以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为因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初中生在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及自杀意念上都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在学业压力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F(2.1013)=35.61,p < 0.001。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在学业压力易感性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F(2.1013)=20.54,p< 0.001。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在焦虑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F(2.1013)=6.67,p < 0.001。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在抑郁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F(2.1013)=13.55,p < 0.001。在自杀意念上存在年级差异,F(2.1013)=9.23,p< 0.001,结果如表6-1所示。

表6-1 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对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在不同年级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效应量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学业压力在年级上的实际效应量中等,有95.1%的正确概率拒绝虚无假设,实际效应量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384。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四个变量在不同年级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效应量小。学业压力易感性在不同年级的实际效应量为95.1%,即有95.1%的正确概率拒绝虚无假设,实际效应量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387。焦虑在不同年级的实际效应量为95.0%,即有95.0%的正确概率拒绝虚无假设,实际效应量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1182,本研究的样本量为1016,未达到所需的最小样本量,但在样本量为1000时,也可以达到91%的实际效应量。大多数社会科学领域采用的效应力(1-)标准为0.80,按照这一标准,只需要738个样本。抑郁在不同年级的实际效应量为95.1%,即有95.0%的正确概率拒绝虚无假设,实际效应量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585。自杀意念在不同年级的实际效应量为95.1%,即有95.0%的正确概率拒绝虚无假设,实际效应量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855,结果如表6-2所示。

表6-2 学业压力、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在不同年级上检验的效应量

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在年级上都存在统计学意义,需要进行事后检验。在方差分析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为TUKEY或SCHEFFE,本书一致采用SCHEFFE法进行事后检验。如表6-3所示,比较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业压力上的均值,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七年级学生与八年级学生在学业压力上存在显著统计差异(Sig < 0.001),八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明显大于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与九年级学生在学业压力上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Sig < 0.001),九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明显大于七年级学生。但八年级学生和九年级学生相比,统计差异不显著(Sig > 0.05)。

表6-3 不同年级在学业压力上差异的事后检验

初中生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特殊阶段,既要面对自我同一性的困扰,又要面对学业方面的压力。七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相对较小,到了八年级,随着科目难度的增加和考试竞争压力的增大,个体会明显体验到学习压力大,特别是九年级,在大部分学生都要面临着中考,考试的压力,父母、老师的期望,同伴的竞争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九年级的学生学业压力更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优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初级中学的硬件设施和教师实力优于农村和城镇的初中,城市初中生的压力相对较小,农村和城镇的中学生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一些,只能靠学生“拼命”的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考上当地的重点中学。笔者在和朋友讨论初中生的学业压力时,大家纷纷表示农村和城镇学校的学业压力较大,来自河南和山东的同学说他们上了初中就开始上晚自习,并且一周只休息一天,这一情况基本属实。

对比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业压力易感性上的事后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八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明显高于初一学生(Sig < 0.001);九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明显高于七年级学生(Sig < 0.001);九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略高于八年级学生,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Sig > 0.05),结果如表6-4所示。

表6-4 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业压力易感性上的多重比较

面对着这样的学业压力,不同压力易感性的个体所感到的压力强度是不一样的,对那些具有心理弹性的个体而言,他们能适应这样环境,避免受到伤害,但对于具有压力易感性的个体,他们可能感受到更大的压力,高易感性的个体对环境的感受性较高,易感性越高的人,越能感受到环境的持续变化,可能受到压力导致的伤害也相对严重。生物的环境易感理论和易感性个体差异理论支持了这一观点(Ellis et al.,2011),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压力增大,他们所感受的压力可能更大。因此,初三学生的压力易感性水平较高。

对比不同年级学生在焦虑上的事后检验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初二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初一学生(Sig < 0.001);初三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初一学生(Sig < 0.05);但初三学生和初二学生的焦虑水平大体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Sig > 0.05)。可以发现,在三个年级中,八年级学生的焦虑水平较高,结果如表6-5所示。

表6-5 不同年级学生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

焦虑是初中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初中生的焦虑主要来自学业压力、学校的适应、人际交往、成长的烦恼。初中生在进入初中之后,与小学教育相比,学科增多,学习方式相对独立,学习负担加重,竞争程度增强,这一切都给中学生带来了压力,特别是学业压力,学习成绩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指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能更加自信,自尊水平也较高;成绩低或不理想的学生可能感受到较多的焦虑。学业压力越大,他们感到的焦虑水平就越高,这可能是导致八年级、九年级学生的焦虑程度与初一学生出现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www.xing528.com)

对比不同年级学生在抑郁程度上的事后检验,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八年级学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七年级学生(Sig < 0.01),九年级学生的抑郁程度明显高于七年级学生(Sig < 0.001),但九年级学生和八年级学生抑郁水平大体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Sig > 0.05)。可以发现在三个年级中,九年级学生抑郁水平较高,结果如表6-6所示。

表6-6 不同年级学生抑郁水平的比较

Hankin等(2006)研究表明,个体自尊水平低和人际关系敏感是引发抑郁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张弘等人(2008)的研究也认为学业压力是影响中学生抑郁的因素之一。初中生年级越高,学习任务就越重,特别是随着中考的临近,个体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出现抑郁倾向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八年级、九年级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七年级学生。

对比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杀意念上的事后检验,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九年级学生的自杀意念水平明显高于七年级学生(Sig < 0.001),八年级学生的自杀意念程度也明显高于七年级学生(Sig < 0.05),八年级学生和九年级学生抑郁水平大体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Sig > 0.05)。可以发现在三个年级中,九年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较高,结果如6-7所示。

表6-7 不同年级自杀意念的比较

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增加了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自杀未遂行为的增加又增加了自杀行为的风险(Bridge,2006),因此,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危险因子。从八年级年级开始,学习要求逐步上升,由简单的知识识记到综合运用和分析,难度也大大增加,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父母集全家之力,让孩子上重点、读名校,孩子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刻苦学习,“过五关,斩六将”,真可谓是“身经百战”。胜者,家长鼓励,老师表扬,同学羡慕,再接再厉;败者,垂头丧气,家长无奈,老师无语。在这种环境中,初中生会慢慢对分数、排名、考试等变得敏感,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会体验到较多的压力、焦虑与抑郁情绪,Walsh等人(2007)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看法。屈坚定等(2002)的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过大的压力、焦虑、抑郁是诱发自杀意念的危险因子,焦虑和抑郁与自杀意念存在密切的关系,九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焦虑、抑郁水平显著高于七年级学生。农村和城镇学生在面对这些负面的事件时,可能因为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出现自杀念头的可能性会高于城市学生。

(二)初中生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在不同生源地的差异为检验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在不同生源地(城市、城镇、农村)上是否存在差异,以生源地为自变量,以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为因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生源地(城市、城镇、农村)的初中生在学业压力和自杀意念变量上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F(2.1013)=6.99,p<0.01,F(2.1013)=13.8,p<0.001,但在学业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6-8所示。

表6-8 学业压力、压力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在不同生源地上的差异

对不同生源地(城市、城镇、农村)学生在学业压力上的事后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城市生源地学生的学业压力水平明显低于城镇(Sig<0.05)和农村(Sig< 0.01)地区的学生,城镇学生的学业压力与农村学生的学业压力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Sig > 0.05),结果如表6-9所示。

表6-9 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学业压力上的比较

分析不同生源地(城市、城镇、农村)学生在自杀意念上的事后检验结果可知:城市生源地学生的自杀意念水平明显低于城镇(Sig<0.05)和农村(Sig<0.01)地区的学生,城镇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农村学生的自杀意念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Sig>0.05),结果如表6-10所示。

表6-10 不同生源地学生在自杀意念上的多重比较

一般情况下,农村和城镇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孩子求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但他们可以使用的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农村和城镇的学生就必须通过求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和家人的目标。当求学成为他们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主要手段时,他们将学业看得十分重要。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期望孩子通过学业改变命运,学业压力也就大一些。城市生源地学生家长拥有较多的资源,子女选择的道路也相对较多,可以读私立高中、艺术学校,甚至在国外读书,择校、求学的压力就会相对小一些。因此,城市初中生的学业压力就相对较小。

从不同生源地来看,农村和城镇初中生自杀意念水平较高,与城市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和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于城市学生差一些,家庭负担相对较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子女的学习压力较大,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相对缺乏。这一结论与常向东等人(2014)的研究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