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问题研究:一维度建构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问题研究:一维度建构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本研究假设,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是其学业压力与遗传性人格素质交互作用的结果。图2-1学业压力易感性结构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问题研究:一维度建构

在第一章,我们提出了学业压力易感性的概念,即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是指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12—18岁)容易受到学业压力的影响而引发适应不良的心理特征。关于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的概念,至少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延展性涵义:① 关于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从结构上看,它主要由父母压力、自我压力、教师压力和社会压力构成(徐嘉骏等,2010);从性质上看,它与预期的学业成就相关联,是可以控制的(主要是他人控制的);从时间上看,它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属于慢性压力。② 关于学业压力易感性。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核心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基于此,中学生需要在性心理成熟、社会交往、个人身体和形象、社会角色和个人自主性、职业理想等多方面完成该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林崇德,2009)。学业任务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与其遗传进化的动机和机制相冲突的任务(Geary,2012)。中学生过重的学业任务挤占了其他心理发展任务的发展时空,从而引起心理冲突。因此其学业压力的易感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学业压力的冲突中,包括学业与社会交往、学业与个人自主、学业与娱乐运动、学业与个人理想、学业与身体形象关注等方面的冲突。③ 关于适应不良。本研究认为,基于心理学模式的压力易感性概念,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是学业压力刺激的特异性,而不是特定身心症状的特异性,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引发的不是某一特定的心理障碍,而可能是综合性适应症候群,包括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等方面的综合反应症状,表现为适应不良。

根据人格的五因素理论(McCrae,Costa,1997),压力易感性实际上是遗传性人格特质和外在的环境要求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适应性特征(characteristic adaptation),是遗传性人格特质的表现型,包括习惯、态度、技能、角色和关系等方面。据此,本研究假设,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是其学业压力与遗传性人格素质交互作用的结果。综合起来,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结构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建构(如图2-1所示):① 学业压力来源包括父母压力、教师压力、社会压力和自我压力等压力来源方向;② 内在冲突内容指学业任务与自我同一性发展任务之间的冲突,主要包括与社会交往、身体形象关注、娱乐运动、职业理想、个人自主和性心理等冲突的内容成分;③ 表现型部分指学业压力易感性的适应性特征,主要包括不良习惯、敌对态度、技能缺乏、角色混淆和关系阻断等形式。然后,基于建构模型和开放式问卷的双路径数据驱动方法,编制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问卷,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调查当前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的现状特征(袁娅婷,2015)。(www.xing528.com)

图2-1 学业压力易感性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