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问题的讨论与小结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问题的讨论与小结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临相同的人际压力,相比于男生,女生更善于使用认知角度的重新评价,减轻家人通过人际施加的不利影响。学业压力易感性得分最高的为同一性扩散组,最低的是同一性获得组。Marcia认为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从同一性扩散、延缓向同一性获得、早闭发展的过程,是从一个低阶的、幼稚的状态向成熟的同一性状态过渡的过程。在家庭压力方面,家庭压力带来的易感性与学生拒绝探索、拒绝投入到同一性的确立中有重要关联。

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问题的讨论与小结

(一)高中生学业压力易感性的发展趋势

高中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总体水平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在性别、文理分科、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

在年级上,高一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水平最高,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易感性水平最低,在各个维度上也呈现这样的趋势,说明高中生在刚入学时的压力易感性程度为最高,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易感性有所下降。在已有研究中,学业压力在高中生的年级上呈现的差异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上升(徐艳红,2014),学业压力易感性和学业压力的增长趋势呈相反势态,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学业压力易感性是一种自身相对稳定的特质,同时它可以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高中生涯中,随着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经历的增多,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对学业压力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高中生启用认知,慢慢地成熟,能够重新评价自己所处的状态和面对的压力,认知重评有助于避免学校压力的负性影响(易君,2016),比如高一新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未有初步认识时,一次考试失利就能导致他们对学业的过度紧张和对自己的否定,高三年级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业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学习水平的判定更为客观和全面,即使总体学业压力更高,但在一两次考试失利前,学业压力并不会因此而骤升,因此学业压力易感性较低。

在性别上,男生在家庭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多地会受到家庭压力的影响,承载着更多家人期望的压力。女生在未来成就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为关心学业发展对未来的影响。面临相同的人际压力,相比于男生,女生更善于使用认知角度的重新评价,减轻家人通过人际施加的不利影响(Marcia,1993)。从总体情况来看,高中生在学业压力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学业压力易感性上的得分差距也没有呈现统计学差异,说明男女的基本心理素质差异不大,都面临着同样的竞争环境,因为社会角色的差异,易感性比例有各自的偏重。

在文理分科上,理科的学生在未来成就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原因可能是因为理科班的人数往往多于文科班,学业竞争尤为激烈,会更早感觉到学业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感受到的未来竞争更为激烈,对未来成就有更多思虑,更容易因为担忧未来发展而感受到学业压力。

在独生子女上,非独生子女的自我发展和未来成就得分更高,原因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享受了父母全部的爱,在自我发展上只有在外的比较维度,不用和家庭内部的子女进行比对。换句话说,在非独生子女家庭里,既有为弟弟妹妹当榜样的压力,也有姐姐哥哥的对比,要想在家中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就需要对自己和未来有更多的要求,增大其对自己学业表现的压力。

(二)学业压力易感性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www.xing528.com)

从总体水平来看,同一性扩散组的学业压力易感性得分最高。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标准,是个体能够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整合出自己对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方面的内容时,自我同一性形成。

学业压力易感性得分最高的为同一性扩散组,最低的是同一性获得组。Marcia(1993)认为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从同一性扩散、延缓向同一性获得、早闭发展的过程,是从一个低阶的、幼稚的状态向成熟的同一性状态过渡的过程。能够看出,学业压力易感性的发展趋势对同一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业压力易感性从高到低的变化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过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可以猜测,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学生在学业压力易感性上的表现显著低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的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家庭压力方面,家庭压力带来的易感性与学生拒绝探索、拒绝投入到同一性的确立中有重要关联。家庭是个体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支持因素,在个体成长时期,家庭给予的压力水平过高,可能导致个体因为缺少支持,无法支撑自己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在学业阻碍方面,同一性扩散的学生有可能在遇到学业上的应激事件时,更容易陷入负性情绪,而同一性获得的学生由于能够连续统一地看待自己,不会困溺于一时的应激反应中并长久低迷。对于仍在探索期和过早承诺发展方向的学生而言,在学业上都还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去应对和成长。

在自我发展方面,对确立自己目标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有更为明确的要求,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表现,所感受到的压力相较于对于还在探索或未探索阶段的学生来说会大很多。在未来成就方面,符合学业压力易感性总分的分布趋势,进行更多探索和投入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成就和发展的担忧更少。

可以假设,学业压力易感性的存在也说明了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阻碍因素,而这个过程恰好也是学业压力易感性减弱的过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学业压力易感性高的个体在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上可能滞后于学业压力易感性低的个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