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工业空间转型问题与建议分析

北京工业空间转型问题与建议分析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如何处理好工业遗产空间转型和城市旅游开发,是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北京工业空间转型问题与建议分析

4.1 北京市工业遗产空间转型的主要问题

4.1.1 城市空间的再融入

工业用地经过功能转换后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同于制造园、工业园,区内不仅有产业的重新植入,工业遗产的利用和文化价值利用,是园区的独有内涵。与传统的土地使用类型变更后重建小区或厂房不同,这些空间将最大程度保留工业遗产文化并利用其文化附加值,实现与城市的重新融合。在这个空间中,将存在文化的创意设计者、生产者,还有观摩者、体验者,更有文化产品的购买者和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的消费者,这个空间将不再是单纯的生产空间,而是由文化空间、生产空间、消费空间、休闲空间等相嵌合的复合空间,空间的文化价值需要通过城市休闲旅游者的参与,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而就以朝阳区为主的工业遗产空间来看,由于地块较为零散,散布在城市原有肌理之中,这必然造成新空间与周边社区产生新的关系,以及与外部交通的衔接等问题,园区的可进入性,与城市空间关系的重塑,都将成为影响工业遗产空间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

4.1.2 工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

从工业遗产的物质角度上讲,工业厂房建筑本身的建筑特色是最为直观的物质遗产,新中国成立前的欧式和日式工业建筑,20世纪50年代的苏式及东欧式厂房建筑,60年代的中国干打垒、火柴盒式建筑,70年代以后的日、美、德、意等工业厂房等,其本身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工业文化遗产的内容远不止建筑遗产,工业发展与城市的文化交融、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品、精神、制度、特色生活生产模式等,都是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挖掘这些工业遗产,将是工业遗产转型园区发展中的重大挑战。就现有园区来看,艺术化是最为常见的利用模式,包括对原有厂房的重新利用,利用园区老废旧零部件塑造艺术作品等,能够成为吸引大量城市游客的要素。然而这些内容中,很难真正地体现工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而不同的产业园区中,哪些是需要保留和传承的遗产,仍然需要细致地调查和研究评价。

在实践探索中,朝阳区自2000年起就利用补贴、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开始引导工业厂房转型升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形成四种主要模式:艺术家自发聚集发展,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798模式”;产权方与专业机构联手打造的“751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朝阳规划艺术馆模式”;由国有企业组建新的运营团队进行整体改扩建的“莱锦创意产业园模式”等。在不同的运营模式下,在多主体参与和管理的过程中,其基本诉求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如何在这种差异中实现工业文化遗产的合理传承与利用,值得进一步地深思。

4.1.3 园区改造与城市旅游的协同

就目前工业遗产转型产业园区的发展来看,仍然以产业发展模式为核心,产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打造,能够最大程度实现遗产空间的再价值化,是推动工业用地转型的有效模式。

然而,开放性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特征。工业遗产转型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价值的再利用与城市旅游发展不可分割,尤其在全域旅游建设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双重趋势下,文化园区已经成为城市休闲旅游的重要空间,例如798在作为艺术区的同时,自转型以来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休闲打卡空间,但与大多数传统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具有类似的特征,旅游活动的密集化可能带来消费空间和商业空间的增长,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接续发展。更重要的是,旅游活动带来的商业空间将驱逐原有的艺术文化与产业集群,从企业运营成本上看,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弱,相对于高档写字楼,老工业厂房房租较低,地理位置优越,配套齐全,交通便利,因此经营成本相对较低,这些都成为工业遗产吸引文化创意企业的成本优势所在。而商业发展会快速推高租金成本,这也是大量艺术家从798转向宋庄等新艺术空间集聚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处理好工业遗产空间转型和城市旅游开发,是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4.2 北京市工业遗产空间转型的发展建议

4.2.1 规划先行,政策保障

组织行业管理、产业及学界专家组成规划研究团队,梳理北京市工业遗存与文创园项目的发展现状,系统构建相关战略框架,制定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近期实施计划,研究相关政策、管理办法,以及制定引导性的建设管理导则等,在大力推动空间和产业转型提升的同时,注重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同,着眼于打造世界级文化创新实验区,提升北京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www.xing528.com)

4.2.2 推动工业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文化与其他产业资源最大的区别就是地域特色性,一定的地域、人群和历史传统决定了该地区文化所具有的特殊禀赋。北京市工业历史印记是工业遗产转型园区发展赖以生存的资源,文创园区是对一定区域内文化禀赋的整合,因此更应注重对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重点挖掘首都工业发展在中国发展历史上的特殊意义和深厚的历史价值,重现首都工人拉近与世界工业先进水平距离的奋斗历程,进一步通过工业博物馆、旅游解说体系、城市雕塑、遗址公园等空间载体,增强工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并通过口述史等加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积极传承和利用好工业文化遗产。

4.2.3 增强工业遗产空间的复合型功能改造

鼓励开放性的园区格局,坚持文化服务大众宗旨,发挥文化传播战略高地的作用;鼓励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创意生产过程的前台化,使文化创意生产者能够走出后台的限制,在开放生产过程的同时与消费者有更多关于文化创意的思想交流,产生同道中人的共鸣,激发更多创意灵感。同时,开放生产过程可以增进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了解程度,培养出更多文化创意爱好者,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打造一种立体化、多维度的文化传播综合体。

鼓励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开展多元的文化活动,反哺地方文化,积极参与社区营造。实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实现多项功能(包括工作、休闲、居住)的复合。在实现经济功能的同时,强调社会建设功能,为社区提供服务,产生园区经济以外的社会价值和社区反馈。建设社区儿童玩乐的场所、图书馆、开放和非正式的娱乐场地,利用园区激发更多的联动与碰撞,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创造力与社会参与能力的生长。

4.2.4 有序引导旅游休闲活动与工业遗产空间的融合

为实现遗产空间的生产、休闲旅游、消费等空间的有序管理,可尝试通过时段化、空间化分时分区管理的模式,有序引导旅游休闲活动与工业遗产空间的融合。例如,园区可以提供夜间活动且延长地区的使用时间,将生产空间和旅游空间有效分离;通过有序的空间规划,实现产业空间和旅游空间的合理交叉与分隔,在避免旅游休闲活动对产业生产空间干扰的同时,确保旅游休闲活动的适度开展,完善工业遗产文化体验与艺术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为居民、艺术家、生产者、游客等提供不同形式的交流空间。

【注释】

[1][作者简介]刘霄泉,女,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MTA导师,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区域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京津冀区域发展、北京空间发展、区域旅游规划与战略等。唐鸣镝,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旅游规划系讲师,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城市遗产、乡村旅游、旅游解说、旅游规划与设计等。耿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战略。尤丽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战略。

[2]谭杪萌,杨安琪.北京旧城工业用地变迁65年初探(1949—2014),《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2016年。

[3]参照谭杪萌等“北京旧城工业用地变迁65年初探(1949—2014)”图7修改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