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史学前沿研究:古今洋中应用

教育史学前沿研究:古今洋中应用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为今用”,就是吸取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华的成分,为反映现实服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现在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理论战线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我们教育史学科坚持不懈的长期追求和始终不渝的永恒主题。不仅在研究内容上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且在教育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上也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教育史学前沿研究:古今洋中应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同志于196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上所作的批示,后来成为我国当代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教育史学研究的指南。“古为今用”,就是吸取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华的成分,为反映现实服务。一切文化艺术都是在继承、借鉴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必须继承,而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继承是批判的继承,而不是一切照搬。“洋为中用”,就是学习一切外国文化成果中有益的东西,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文化服务。各民族的文化之间从来都是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文化艺术的原理上的共同性与表现形式上的民族性、多样化是辩证的统一。每一民族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与贡献,也为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因此,在文化建设科学研究方面,不能采取关门主义,尤其是在21世纪这样一个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代,更不能自我封闭,而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有鉴别地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现在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理论战线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方针。

教育史研究也不例外,应当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特别是在新世纪这个更多倡导创新的时代,不能人为地割断当今教育与古代教育传统的关系,不能阻隔国内教育改革与国外办学经验的联系,要正确处理好“今”与“古”、“中”与“外”的关系,以达到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拿来为“今”所用,为“我”所用的治史目的。教育史学界的老前辈们就十分注重这一治史原则,已故的著名教育史专家毛礼锐、滕大春等前辈在《教育史研究》创刊号上就曾强调“‘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是教育史研究者的奋斗目标,教育史研究应竭力使教育的历史遗产转化为建设祖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资源”。“教育史家常在古与今、东与西、中与外的教育发展中看到令人吃惊的重演,而这些重演恰恰显示各时各地的教育活动都摆脱不掉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制约。”[8]这就是之所以能够实现用古代的教育经验为现在教育发展服务、用外国的办学思路为中国教育改革服务的原因之所在,即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外国的教育,只要是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宗旨,就能为我所用,因为成功、有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是不分时代和国别的。老一辈教育史学家已经为我们教育史学界的晚辈指明了努力方向,他们希望教育史学界的后人在研究过程中,要着眼现实改革,研究传统教育;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教育。要充分体现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是为了给当今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动力的目的,突出研究外国教育史是为了给中国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方法的宗旨。因此,在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时候,要时刻围绕当今教育改革这个轴心;在研究外国教育史的同时,要始终本着以中国为中心的宗旨。中国教育史的研究重点要放在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提供历史经验上,而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内容也要根据中国的需要有所偏重和取舍,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中国当代教育发展和改革服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我们教育史学科坚持不懈的长期追求和始终不渝的永恒主题。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的历史可以为现实的教育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为当今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治疗药方,这就是教育史学的工具性功能。正像当代法国教育史学家安多旺·莱昂所说:“除了科学的天职以外,教育历史还被用来当作一种实现战斗和治疗目的的工具。……可以把自己时代的问题投射到那些被认为表面上有关的时代。”[9]看来欧美的教育史学家也有同感,正是看准了教育史上不管是中国古代、近现代的还是外国的,都潜藏着一种能为现实教育发展提供奋斗动力的兴奋剂,或是可为当今教育弊病提供治愈康复的药方。只要善于以现实的问题为牵引,进行研究与探索,就会以问题史的方式奉献给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现实一份有价值的礼物。而且现实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们也一定会积极地接纳这份不薄的礼物,因为“传统影响了教育家的态度和现实印象与教育制度的使用者”[10]。在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的过程中,要避免以古非今、盲目崇洋的错误倾向,千万不可一味追求西方的学术标准和研究取向,盲目模仿,失去自己的特色。借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研究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虽然是研究中国过去的传统和外国的教育历史,但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本土化。(www.xing528.com)

不仅在研究内容上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且在教育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上也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教育史学在自身建设过程中,首要的是进行理论创新,广泛吸取其他学科好的研究方法,大胆使用最新的研究手段,使教育史学走上科学、高效的发展轨道。同时,还要吸收两千多年来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些有益的研究方法,如在对史料的搜集、选择与研究,对史料的辨伪、校勘,对版本的鉴定、甄别,以及对史料的征引等方法,对目前的教育史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11]不仅如此,也要广泛借鉴国外各国教育史学和历史学研究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比如,年鉴学派的理论、心理史学、叙事史学、总体史学、文化形态史观、问题史学、影视史学等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当今的教育史学研究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