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空间: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

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空间: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所面临的主要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即使在老工业基地型城市较多的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重工业,特别是资源型产业主导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从1990年以来,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一个缓慢的结构调整过程之中。应当认识到,转型期诸多问题的叠加导致了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经济困境。

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空间: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型城市主要是伴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自然资源的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各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而言,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所进行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中,2005年仅有大庆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排入前60名(含港澳台城市,大庆列第58位);在对2004年全国选取的200个城市(当年我国大陆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共287个)进行系统定量计算结果中,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排名普遍靠后,特别是煤矿城市和进入开采后期的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竞争力更弱,这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总体发展状况。

1.经济发展状况

从一些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经济发展指标来分析,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因城市类别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是石油工业城市,而煤炭工业城市和资源已经趋于枯竭的森林工业城市(伊春市因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基本停止木材采伐专事营林)则相对较差。但仅从经济总量而言,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明显高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区域的中心城市。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分布状况来看,仅有15%左右的老工业基地型城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老工业基地型城市从发展的数量而言并不是非常落后,甚至以石油城市为主的一些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经济发展指标高居全国前列。

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所面临的主要是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或正在向中期阶段转化的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仍然以第二产业中的资源开采业为经济和就业的支柱,例如2004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煤炭采选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4%,采矿业职工占在岗职工总数的62.5%;同年大庆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7%,如果加上石油初加工和与石油相关的产业则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近90%。即使在老工业基地型城市较多的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重工业,特别是资源型产业主导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从1990年以来,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一个缓慢的结构调整过程之中。这些典型老工业基地型城市各阶段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一般为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除个别城市外第一产业一般变化不大,这表明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型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经济转型,但是从变化幅度来看,这种变化离质变还有相当的距离。

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经济支柱仍然为国有大中型企业,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型城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最低为46.4%(鸡西),最高为90.4%(大庆),同时大中型企业所创造的产值最低为56.9%(伊春),最高为95.1%(大庆)。这种结构与我国资源的国有性质和资源型企业的资本密集型特点有关。

简单地认为单一的产业结构特征是老工业基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显然是不客观的,毕竟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生产是现代生产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低端化、产业弹性的缺乏所导致的经济风险较大以及产业发展(资源开采)周期所带来的必然的相对经济衰退。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发展的困境还源于建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源型企业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国家对资源的绝对控制加剧了企业机制的僵化,而地方政府又缺乏必要的治理能力。应当认识到,转型期诸多问题的叠加导致了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经济困境。(www.xing528.com)

2.社会发展状况

概括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社会发展的现状,从企业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期(或称为过渡期)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社会发展福利性、计划性色彩较浓,市场性较弱,各大中型企业均自成系统地拥有较为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使其第三产业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社会服务体系中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网点等社会事业大多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已整合的城市也处于“调试”阶段。目前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社会发展仍然是以原有的企业基础为基本“底数”,虽然近年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而且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失业问题原因有很多,包括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高就业政策所造成的“隐性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性化”,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替代效应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等,而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高就业容量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造成就业岗位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失业问题。另外,由于我国许多资源型产业不需要很高的劳动技能,因此也容易吸引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的流动人口,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就业和城市治安管理的难度。

与失业问题直接相关的是城市贫困和社会保障问题。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城市贫困主要是由于失业引发的,同时资源产品的市场化在老工业基地型城市造就了一批“巨富”,使得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成为贫富差距最大的城市类型。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在建立过程中,而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地方政府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数额巨大的公共产品历史欠账,建立一套保证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要很长的过程。国家对于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相关配套补偿政策在执行中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也往往与预期有差距,使得老工业基地型城市在转型期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例如受国家拨付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次性安置费补助额度的限制,黑龙江省森工企业有10.89万名国有身份下岗职工没有享受到一次性安置政策,而随着调减木材产量还将新产生18万名国有身份下岗职工,这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又因企业属于实施“天保工程”未被列入并轨范围而受阻,产生了“政策盲区”。

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曾经具有一定的科技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基于资源型产业基础的,与其发展需求有着结构性的差异。同时由于一些城市经济状况恶化,近年来人员流失严重,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城市的竞争能力,努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成为各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发展方向,这一过程需要从重建科技优势开始。

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文化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具有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最著名的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我国老工业基地型城市大多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移民城市”,有文化多元性特点,但相对缺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乡土意识较淡,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变迁、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和城市发展逐渐的“边缘化”,老工业基地型城市普遍蔓延着一种悲观的情绪,人才流失,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因而比较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